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拦车收费等治安问题日益增多。最近,笔者对襄阳县1994年以来因交事故引发的46起规模不等的拦车收费等治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 一、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拦车收费等治安问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处理道路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引发的治安事件不断增多,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暴力抗法和妨碍执行公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笔者结合玉溪市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治安事件的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对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作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3.
重要生产单位保卫有自身的特点,其突出的治安问题主要表现在:单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各类伤亡事故居高不下;单位侵财犯罪增多,资产流失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重要生产单位中影响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增多;由周边环境复杂引发的治安问题较为严重。为了提高重要生产单位的自防、自治、自卫能力,为单位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就必须转变观念,积极落实单位治安保卫防范措施,并加大公安机关对重要生产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 ,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增多 ,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也必然增多 ,如何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必然是公安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稳定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因此 ,有必要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医保体制和医疗制度改革进程中,由于医疗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医疗单位本身管理不善,部分群众法律意识薄弱,引发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磨擦增多、医疗事故难以按程序解决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为了切实维护医疗单位正常工作秩序,保障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对医疗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相互间交往活动的增多,各类民间纠纷以及由民间纠纷引发的治安和刑事案件也在不断增多。综合治理民间纠纷引发的伤害案件,可以预防因矛盾激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公安机关在调处民间纠纷活动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乞讨者逐渐增多。乞讨者活动于公交车辆、地铁和街道等公共场所,容易引发强索恶要、乞讨冲突等治安事件。一些不法人员借乞讨之名伺机盗窃、抢劫,危害城市治安秩序。为了维护城市的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对乞讨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因留守人员引发的治安案件呈多元化、复杂化发展,留守人员逐渐成为农村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发展农村治安建设迫在眉睫。面对留守人员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可能引发的治安问题,亟需构建以维护留守人员安全为核心、预防留守人员可能引发的犯罪为辅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治安事件通过非法集会、静坐示威、上访请愿、聚众闹事、罢工罢市、上街游行、集体械斗等形式造成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中,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处置最棘手的问题。群体性治安事件是由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灾害等诸多方面原因引发的,呈数量日趋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不安定因素增多、危害后果严重、过激行为突出、处置难度增大的发展趋势。公安机关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群众,会同有关部门,运用政治、法律、行政、教育、技术等有效手段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依法处置。  相似文献   

10.
广西边境地区环境复杂,治安形势十分严峻。随着交通、通讯网络、边境旅游业和贸易业的日益发展,由此引发的贩毒、贩枪、非法入境、走私等刑事和治安案件日益增多,需要建立一个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管控制度支持、境内外执法合作支持、信息系统支持以及边境群众参与支持等治安管控体系,以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和谐与稳定,保障边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国外学术界有关公共利益的研究分为两派:一派是肯定公共利益的观点,也是主流的观点;一派是否定公共利益的观点。具体而言,肯定公共利益的观点主要如下:一是认为公共利益是限制权利的依据;二是认为公共利益就是经济利益;三是认为公共利益就是共同利益;四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行政政策目标;五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价值;六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工具性利益;七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自动"实现的利益;八是认为公共利益是少数人的利益;九是认为公共利益是民主的终点;十是认为公共利益是无法认知的。  相似文献   

12.
公安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万千规律中的重要部分,科学探究公安规律是公安事业深化理性认识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公安规律研究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一)公安背景的规律性研究;(二)公安主体的规律性研究;(三)公安客体的规律性研究;(四)公安有机联系的规律性研究;(五)公安专业化发展规律性研究;(六)公安职业精神的规律性研究;(七)公安现代性境域的规律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中国政务建设的重点所在,也是继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诉求。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和建构路径与各国国情、行政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我国政府的发展,必须从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目标、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方式、公共服务保障、公共服务评估等六个方面努力,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4.
当前,建设警察公共关系可从以下八个方面着力:一、重视公关工作,树立全员公关意识;二、理顺警察体制,转变服务理念;三、统筹规划,逐步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机制;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确保警察话语权;五、建立与大众传媒的良好关系,重视媒介软权力的作用;六、借鉴危机公关的有益经验,丰富警察危机公关的理论和实践;七、在执法活动中彰显人文关怀意识,提升警察形象;八、策划形式多样的公关活动,实现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警察检查权规定的比较零散,缺乏较为完善的规范性文件。为了适应现代法治需求,可以从规范警察治安检查权的启动、限定治安检查的内容、明确治安检查的管辖权、区别治安检查的对象、以"比例原则"规范治安检查的自由裁量权、明确治安检查的救济途径等方面完善警察治安检查制度。  相似文献   

16.
警察公共关系在新时期警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我国警方的高度重视。全国各级公安机关以公共关系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开展了很多成功的警察公共关系实践活动。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思路,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警察公关意识、提高警务人员素质、建设警察公关机制、创新警察公共关系思路等。  相似文献   

17.
实现公民参与的有序性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目标与难点。如何建构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参与机制是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基于治理理论视野,提出建构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五大机制:推行公共危机治理公民参与的责任机制;建构公共危机治理的公民教育机制;优化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动员机制;建建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建建志愿者及其公民组织制度化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就传统国家公共价值生成所必需的"制度设计"而论,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如荒政——之所以是传统国家公共价值生成之路径依赖,其根因即在于此类公共行政内在之行政伦理能够转换为公共价值。此行政伦理从官僚制生长的政治、社会、组织与管理背景揭示了传统国家能够生成公共价值及其官僚体制能依此价值实现演进之内在道德根据。在学理上,它关涉是否能在"重塑政府与社会关系"或"在社会成长中再造政府"的过程中重新定义政府(国家),使政治和价值问题再度回到公共行政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9.
公共财政是国家权力公共化的基础,失去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就不能保证国家权力的公共性,更不能确保国家权力仅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为此,必须确保公共财政体制具有正义品性、民主品质和法治品格。财政正义体现为国家与公民财产征收关系的合理、适度。财政民主就是政府依法按照民众意愿,通过民主程序,运用民主方式来理政府之财。财政法治要求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实行财政法定。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During the last twenty years we have witnessed a spectacular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Canadian government bureaucracy and in the breadth of its activities. This increased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s by the public sector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government in general, and the public servants who deliver government services in particular, are perceived by the public as effective service agents. Using survey data compiled in 1978, this study sets out to determine how Canadians se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in terms of their abilities to be fair and prompt in their dealings with the public. The study also attempts to measure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the public sector between those who have had contact with the public service and those who have not and, finally, to assess whether attitudes towar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ervants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are generalized to include attitudes about the public service as a whol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public has little faith in either the public or the private sector's ability to provide services, that favorable contact with the public servants has little impact on overall attitudes and that experiences in using government services are only marginally related to general attitudes about government. Sommaire. Au cours des vingt dernières années, now avons assistéà un spectaculaire agrandissement de la bureaucratie du gouvernement canadien et à un développement impressionnant de ses activités. Le secteur public assurant désormais davantage de services, on se demande ce que le public pense de l'efficacité du gouvernement en général et des fonctionnaires, dispensateurs de ces services, en particulier. Basée sur des données d'enquêtes compilées en 1978, la présente étude vise à déterminer quelles sont les différences que les Canadiens perçoivent entre le secteur public et le secteur privé, du point de vue de l'impartialité et de l'empressement dont les fonctionnaires font preuve dans leurs relations avec leurs clients. L'étude essaie également de voir si le secteur public est perçu différemment par ceux qui ont des contacts avec lui par rapport à ceux qui n'en ont pas; finalement, elle tente d'établir si la perception des fonctionnaires dans leur ensemble n'est pas la généralisation d'une perception individuelle de cas particuliers. Lenquête conclut que le public ne fait pas plus confiance au secteur public qu'au secteur privé en ce qui conceme les services qu'ils assurent, que les heureux contacts avec les fonctionnaires n'ont que peu d'influence sur l'attitude générale du public à leur égard et qu'enfin, les expériences dans l'utilisation des services du gouvernement n'ont guère d'effet SIX l'attitude générale envers ce même gouvern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