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上篇《“正其义”与“谋其利”如何一致》一文谈到的那场辩论中,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被另一方提出来的问题难住了,这便是如何按照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回答关于“利”的问题。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的一方振振有词地问:你们口口声声地说正其义不谋其利,那么,你们为社会做了好事以后,有关方面给你们发奖金,你们拿不拿?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不无勉强地答:你们所说的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谋利,一是得利。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谋利,而得利是做好事的结果。为了谋利而去做好事是不对的,这就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相似文献   

2.
提到董仲舒的义利观,人们就自然想到他“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宋儒奉为圭臬的名言,以为他是主张“存天理,去人欲”的开山祖。实际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董仲舒的义利观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他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呢?这些创新和发展又是否有其合理的因素呢?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国学热中,懦、道两家思想皆倍受世人关注,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而海外华人学者或汉学家,也主要关注中国传统中的儒、道两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四小龙”的经济却又获得了飞速发展,于是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更是倍受海内外学人,尤其是当代“新儒学”学人的关注。相比之下,墨家思想在当代的中国学术界则表现得相对沉寂。实际上,建立在古典城市中手工商业阶层利益基础上的墨家伦理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在当今中国的伦理、公德等文化建设中,在当今世界及21世纪的“国际伦理”支设过程中,都具有重…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期,儒学得以复兴,出现了洛、蜀、朔等诸家学派争鸣的情况。其中苏轼是蜀学的代表人物。苏轼会通佛老、杂糅纵横之学,用儒学来统御诸家,以实现其用世的目的,因而成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苏轼杂糅百家,他在著作《东坡易传》中提出一种"大全之道",即一种兼容异见、不以一己为是,宽大弘通的学术主张和思想态度,并以此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中。  相似文献   

5.
杨朱的学说于先秦时期曾为显学,孟子对此有过典型的描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关于杨朱的学说宗旨,由于史料匮乏,许多观点也彰显不明。比如“拔胫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③可以做两种解释:拔他身上的一毛利于天下,他不情愿为之;或者拔他身上的一毛而使天下人受惠,他不屑于为之。但“重生”、“贵己”作为杨朱思想的核心却是不争的事实。“重生”是杨朱的一个基本主张,“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③他以“轻杨重生”作为一种处世原则,“今有人于此,义…  相似文献   

6.
王成儒 《湖湘论坛》2001,14(6):61-62
儒学的包融精神,在先秦创始之时便深深地蕴藏着,中经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第一次改造,到魏晋时经学家的援道入儒,及隋唐末期的“三教合一”,直至宋明理学时对儒学的第二次改造,无不处处得以展观。先秦儒学的包融精神,表现在儒家思想对其它各家思想的相互蕴涵。儒家对道家思想的蕴涵。仔细梳理儒道两家的典籍,将不难发见,两家之间除具有相为对立的一面外,也还有相互统一的一面。而这统一,也表明了儒学的包融精神。传统的观点认为,“无为政治”的专利属于道家学派。认为是老子感悟自然哲学的心得,并将“无为”纳入社会政治领域。老…  相似文献   

7.
祖云  程鑫武 《台声》2011,(7):94-97
在安徽医科大学美丽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携刻着首任院长张锡祺抄录的一段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安徽医科大学每年的颁奖大会上,总有25位最优秀的学生获得该校最高荣誉奖学金——张锡祺奖学金。张锡祺的座右铭“惟有善人,能为良医”,影响教育着一批批安医学子。  相似文献   

8.
孔子之“义”作为一种道德行为准则,试图解决日常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利益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正确理解孔子之“义”的深刻含义,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给予现代诠释,对于我们正确处理道与义、利与义的辩证关系,实现“信义”与“权义”、知“义”与行“义”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10.
原成成 《求索》2013,(10):116-118
功利主义是近代西方社会最主要的伦理思想流派之一。其对“利”的强调正好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墨家思想颇为相似,很多学者因此将二者视为同一种理论。然而它们对于“利”概念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在关于“利”的判断依据、“利”的内涵、公利与私利的选择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功利主义与墨家强调“公利”的主张,在现代这种只重视自身私利而忽视公共利益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7.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波浪式”前进。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江泽民牢牢把握时代特征,提出“跨越式”发展。“波浪式”前进与“跨越式”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讨高校文化时尚的内涵,着力挖掘高校文化时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正确引导从"文化时尚"到"时尚文化"的同构与传承,趋利避害地发挥高校时尚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