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末晋初律学家张斐的法律思想主要见于《晋书·刑法志》中的《注律表》,其有言曰“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格”,这里的“道、器、格”即是“律”的表现形式,而“道器格”其中又蕴含着“确定”与“衡平”,即庞德所言“稳定必要性”与“变化必要性”之意。以此角度观之,可对张斐的法律思想做出一番法理念的解读,明晰其思想的法理与本质。  相似文献   

2.
试析经济审判中的地方保护及治理对策李新军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之风在我国一些地方愈刮愈烈。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秉公执法,损害了国家法制的统一,败坏了执法机关声音,这种在各地出现的经济“怪圈”,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政策,都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现...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法律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和秦汉以后的正统儒家法律思想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孔孟为代表,后一阶段以荀况为代表。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而“礼”和“人治”与“德”又是不可分割的,是“德”的补充和展开。  相似文献   

4.
对经济法理念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黑格尔始,人们开始研究“法律理念”,随后“经济法理念”也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法理念”左右着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斯密的“市场之手”成为主流思想已长达一百年之久,但在1929-1932年经济大危机之后,“市场之手”逐渐向“囤家之手”过渡,凯恩斯的经济政策理论逐渐占了上风,也影响到经济法理念的变化及经济法律政策的变化,进入20世纪后半叶,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研究趋势对经济法的理念产生了深速影响:一是数量经济学的出现;二是国营企业的经营问题.政府的角色定位逐渐从封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化为间接干预.经济的全球化,WTO规则下的经济法理念再次发生变迁,经济法理念正在走向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之集大成者,其政治法律思想固然继承了前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思想,但更建立在其自己的哲学基础之上.韩非的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律思想,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一部分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方法.本文试图分析一下其法律思想建立的哲学基础.“法治”理论的哲学基础韩非的“法治”理论,主要在于说明实行“法治”的历史必然性与必要性,而这个理论则是建立  相似文献   

6.
政法工作中的防右与防“左”柴俊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妨碍开展政法工作的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封建的法律观念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二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封建法律思想对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阻碍最大的,主要是人治思想。它的当代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方法.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主要是法律冲突问题、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生态及环境保护问题、民间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之法律地位问题以及国内相关立法之衔接与修改问题.为此,一方面,应通过制定相关行动计划、建立协商谈判和决策协调机制、确立共同行为规则等来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宏观问题;另一方面,以解决相应微观问题为目的,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法律冲突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法治保障机制、生态及环境保护中的法治合作机制、民间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法律地位之确立、推进国内相关立法的完善修改等方面予以法治化建构.  相似文献   

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孔子“仁”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是他的“德教”思想。一、以德服人。孔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力”就是暴力、刑罚。孔子曾经把“力”和“德”加以对比,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政”与  相似文献   

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律师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实行全方位法律服务,是我国律师工作改革的必由之路。所谓“全方位法律服务”.是指打破律师只能打官司这一单一的诉讼服务模式,打破那种把法律问题同经济工作、行政工作对立起来的思想方法,打破把法律服务视为“纳法律”服务的思想,使法律服务与经济的、行政的及其他各种社会活动融为一体,使律师成为企业家们做出经济决策不可缺少的参谋和助手,成为人们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向导和益友。现在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律师界的主要部门和主要工作早已不是诉讼,而是商务。在美国,有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0.
反垄断法是现代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之一,是经济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国家,反垄断法通常被称为“经济宪法”、“市场经济的基石”、“自由企业大宪章”,并长期居于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和龙头地位,是世界各国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全球约有90个左右的国家已颁布和实施了反垄断法,而在我国,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法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与之相应的法律机制加以规范和保障,而且也要求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机制对社会加以控制。“法治”与“德治”并重应是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最佳选择。选择这一“模式”,既符合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也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现实需要。法律侧重于外在控制,道德侧重于内在控制,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统一,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向前发展。关于“法治”与“德治”之相互关系,是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从法社会学理论层而对“法治”与“德治”及其并重这一社会控制模式进行了考察,并对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及在实际操作中的设想作了多方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情理法”观念或思想贯串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代。近代沈家本、现代谢觉哉,各代表一大转捩点。处在中西、新旧两个转捩点上的沈家本,一方面努力寻找中西法律、法学之“形成基础”的差异性——经验与学理,俾其互补;另一方面更注意发掘中西法律、法学之“构成基础”的共同性——情理,使其互鉴;得出“新学往往从旧学推演而出”,“然大要总不外‘情理’二字”,及“无论旧学、新学,不能舍情理而别为法也”的重要结论,并提出“融会贯通”中西的策略,形成了建基于传统并希图超越传统的新型“情理法”观。“情理法”是古代中国的法哲学问题。当今的我们,要促进这一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思想、理论得到拓展、升华,使其在全新的环境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定义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同别人进行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其在市场运行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在市场组成部分的法律服务市场,营销的作用也是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而日趋重要,但作为我国法律服务市场主力的大多数律师事务所,对此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最早的营销观念是“生产观念”(即…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公道”思想韩起祥在中国古代丰富发达的法律思想中,“公道”思想是十分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它贯穿于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发展的始终,对于建立和维护封建法制的统一性,保护和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稳定,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审判庭”应易名“商事审判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审判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与此同时,’‘经济审判庭”这一名称却越来越不能适应法律发展趋势的需要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一词在法律中实际是最不经济的概念。与其对应的经济,在许多国家是作为学科来研究的,其部门法对位至今难有定论,如第一个制定反托拉斯法(最典型之经济法)的美国,干脆否认有经济法这个学科或部门法,而归之于商法。在我国,80年代曾有民法学派和经济法学派的大论战,直到1992年法学界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时,才以民法学派胜利告终,经济法…  相似文献   

16.
《周易》“无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儒家群经之首,亦是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典籍,它在诉讼观上集中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传统法律文化的“无讼”价值观和“息讼”之术,使百姓产生“贱讼”、“耻讼”和“厌讼”的心理,不敢主张权利,是造成我国传统法律“义务本位”的重要因素;“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中诉讼法制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无讼”思想是我国古代“律学”发达而“法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罗马法的世界性和继受性 在中国,遍览民法学之著述,大有“每谈民法必言罗马法”之感,无论是追述法律概念、法律制度抑或法律思想、法律原则之源时常常究至罗马法。事实上,这一景观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性之情景。自十二表法始,历经一千余年而形成的相当完备的法律制度,尤  相似文献   

18.
亚利 《西部法苑》2003,(4):30-31
法律援助制度,它集合了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功能,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国家为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原则而实行的具体措施,是与司法制度相衔接的法律制度。同时是一项在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协调下,由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社会自愿人员为经济困难及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免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纵观历史,国法、天理与人情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仅制定法律“必协情理”,“不能舍情理而别为法也”。而且在法律的施行中要遵循“败法乱政不可,违情不可,力求情法两尽”的原则,所谓“一代之法,不徒在立法之善,而在用法之得其平”。可见,“情法两尽”是中国传统法律施行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法学理论法哲学(三选二) 1.拉德布奋赫公式的内容,以之评论自然法学说与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概念。2.法的客观性与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以法律论证理论论述之。3.分别以语义学和语用学之观点论述事实与规范之关系。法杜会学(必答) 1.“活法”与“行动中的法”之含义与异同。2.论述中国社会的规则多元。法制史中国法制史1.试析中国的亲属相容隐制度。2.评析(大清律例》。3.论清末的司法改革。中国法律思想史1.明德懊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中的体现。3.论沈家本的立法思想。外国法制史1.罗马私法体系的内容。2.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