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4月27日,日本最高法院做出"根据中日联合声明中国国民的请求权已经被放弃"的判决,使得二战受难者在日民间战争赔偿诉讼陷入僵局。此种境遇下"和解"成为战后遗留问题工作者寻求突破的无奈选择。安野和解正是在此背景下达成。虽然和解取得了如企业承认强掳劳工的历史事实、表示谢罪、经济赔偿等一些成果,但受日本政府态度的影响,和解只能存在于受难者与企业间,就必然使得和解带有不彻底性,这也恰恰成为和解饱受争议的根源。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以诉讼推动战争赔偿立法,以实现日本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上承认强掳华工法律责任基础上的全面解决,诉讼的根本目标及意义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正值中日关系趋冷,从倡议提出日本负面居多的品头论足和各界的质疑,到2017年5月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团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转为积极态度,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从日本政府的公开见解及政府智库的解读来看,经历了初期排斥、中期竞争、后期软性应对直至现在的积极参与几个阶段。与日本政府较长时间的较为冷淡态度不同,日本企业界的解读相对客观和较为积极。多数经济团体给予"一带一路"倡议较为积极的评价,一些与中国业务不甚紧密的经济团体对倡议表述较为谨慎,有的甚至充满了戒备心态;一些保守系媒体认为日本需要与美欧共同遏制中国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向外扩大,部分偏左媒体则认为应加强中日互利合作的正向报道;大学和智库的多数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构想,日本不应一概排斥"一带一路"。普通民众较为普遍地抱有戒备和担忧意识。随着目前日本自民党内主张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延长线上合作的呼声占据主流,安倍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积极参与的姿态明显。但从中日产业和地缘竞争角度而言,预计日本不会轻易放弃既有战略而不设防地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博弈与合作互现将是日本谋求对华"一带一路"合作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3.
小泉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代表了21世纪初期日本对外战略的发展方向,事关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加强日美同盟,背靠美国,"借船出海";酝酿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束缚,向"普通国家"过渡;在历史问题上态度更为强硬;兼顾亚洲,谋求建立日本-东盟关系新模式,争夺亚太事务主导权.小泉外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日本长期以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考量;美国布什政府对日政策调整的牵动;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思潮现状的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对日本的刺激.  相似文献   

4.
自2018年10月底韩国大法院对劳工索赔案做出终审判决之后,韩日两国陷入尖锐对立,矛盾焦点便是1965年签署的《韩日请求权协定》.在日本看来,该协定的签署意味着双方的请求权问题已获得"完全且最终解决",而韩国方面则以受害劳工有权提出精神层面的补偿为由,要求涉事日本企业予以赔偿,从而引发日本方面的强烈不满.该协定是韩日关系的重要基石,维护了两国数十年的友好关系大局.冷战结束后,随着"慰安妇"问题浮出水面,韩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风起云涌,政府对该协定的立场也随之发生动摇,主张个人请求权并未消失,支持受害者对日索赔.但冷战后历届政府出于维护韩日关系大局考虑,努力把相关争议限定在韩国国内层面,直至文在寅政府打破默契,导致韩日贸易战爆发以及韩国国内出现巨大争议.韩国政府态度的演变与其国内政党政治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政府实施经济职能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总结了战后日本政府实施经济职能的若干成功之处,特别对促进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政策进行了重点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完善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的日本政府从非武装化的现状出发,积极需求维护国家安全之路。概而言之,其国家安全构想经历了一个从永久中立国到依靠联合国,再到依附美国的演变过程。日本政府决策层最终选择依附美国,是在美苏对立的国际环境下,在被美国占领这一最大现实中,以"追随强者"的结盟心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择。在依附美国构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政策目前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安倍内阁的国家安全政策走向特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财税统制体制是日本侵华及太平洋战争期间,与对外侵略战争相适应而长期维持的一种特殊财税体制。"九一八事变"前,尽管日本政府存在内阁和军部二元主体结构,但其财税体制主要遵循古典均衡财政主义。自"九一八事变"后的高桥财政开始,内阁在政府中主体性角色遭到削弱,形成了以军部为主的强政府干预结构,进而确立了财税统制体制。上述体制演进对战后日本的财税体制及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路径依赖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政府与日本民间三团体就日侨遣返问题进行了交涉。日侨遣返交涉是中日民间外交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的中小企业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其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依靠先进的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化的今天,依然保持较高的竞争实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提升的各项扶植政策,同时,民间及业界团体的努力和实践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的私学振兴与政府资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日本教育的普及,私学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1950年,各类私立学校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各类学校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大学为52.2%和60.6%;短期大学均为88.6%;高中为20.5%和15.5%;幼儿园为58.4%和50.8%。到1991年,各自所占的比例变化是:大学为73.5%和73.0%;短期大学为83.9%和91.9%;高中为23.9%和28.9%;幼儿园为58.3%和78.1%,另外,专修学校和各种学校基本上都是私立学校。由此表明,私立学校在日本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义务教育除外)。那么,战后日本的私学是怎样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呢?政府对私学的发展又起了怎样的作用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回顾一下战后日本私学的发展过程。 一、战后初期日本私学的振兴与政府扶持 战后,日本私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两次大的财政危机。一次是战后初期,另一次是经济高速发展期的1965年前后。 战后初期,由于受战灾影响,日本私立学校的校舍大部分被破坏,一时难以复课。而且,当时日本社会处于一片混乱状态,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再加上通货膨胀恶性爆发,人们为生存而拼搏,战前所实行的保证私学财政的“供托金”,随之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选择在亚太地区推行重振战略、大国战略和拓展战略,逐步减轻战后体制束缚,恢复亚太强国地位,进而掠夺发展空间。三步战略目标明确、实施有序,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帮助日本洗脱战争罪责,骗取国际信任,攫取发展资源。这其中饱含了日本政府的政治谋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由于日本亚太战略始终偏离正确轨道,并且为转嫁政府执政危机服务,所以很难取得最终胜利。当前中日关系紧张微妙。不能对日本保守政府抱有太多幻想,以防落入圈套,可以尝试联合国际力量,强化战后制裁体制,防止日本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1960年—1997年日本中小企业由354.9万家迅速发展为3820.4万家,其增长速度已跃居世界各国的首位。战后日本中小企业之所以获得稳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了有效的宏观管理。这对正在进入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我国中小企业也是值得借鉴的。(一)战后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宏观管理的主要对策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制定企业立法战后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企业立法,把它视为实现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江迅 《新民周刊》2013,(1):22-22
在钓鱼岛问题非常尖锐地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时候,冈田充给头脑有点发热的日本人浇了一瓢凉水。日本媒体人冈田充与日本政府一位高层官员,在东京一座西餐馆用餐。那是2012年7月的一天,日本政府决定采取将钓鱼岛"国有化"措施之后。在谈及钓鱼岛问题时,那位官员说:"日本国内舆论已基本上统一到‘国有化’方针上来了,我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太平洋西岸一个蕞尔岛国。海运、造船业对于日本的发展至关重要。战后初期,面临经济复兴重大课题的日本,海运成为其瓶颈性问题,故此,海运政策曾成为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开始了长期的调整阶段,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日本经济停滞进一步深化。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了战后未曾有过的连续两年的负增长,消费、投资低迷,金融体制不稳定,信用收缩,复苏乏力。本文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为促使其经济走出萧条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一向以重视教育著称,二战结束后,面对一片废墟,把发展教育放在首位的举措,更是令世人折服.但是,日本教育政策的另一面,即在重视发展本民族教育的同时,限制、排斥异民族的教育,则反映了日本教育政策的狭隘性,与标榜自己为教育大国的称号是不相称的.二战后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育法>.按照<学校教育法>的规定,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不属于"正规学校"系列,而属于"各种学校"系列,致使华侨学校的发展受到了束缚和限制,这反映了日本政府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政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彻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日本教育如此得以迅速普及和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政府肯于进行大量的教育投资。因此,本文就战后日本教育经费结构及其投向作一分析。 一、公共教育费 公共教育费是指国家(中央)和地方(即地方公共团体——都道府县、市镇村)分别在设置的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公民馆、图书馆等)、教育行政机构(文部省、教育委员会)所支出的经费。简言之,就是国家和地方在公共财政中支出的国家教育费和地方教育费的合计额。  相似文献   

18.
詹小洪 《新民周刊》2012,(22):21-21
面对本国民众强烈的反日行动,以及因此判决可能使韩日关系更加恶化,韩国政府左右为难。二战期间,日本曾强制征用朝鲜半岛22.6万多名劳工前往日本服劳役,除了给这些劳工带来惨痛的身心伤害外,为此还欠下了巨额的工资债务。战后几十年,韩国劳工代表曾数次发起诉讼,要求日本方面偿还服劳役期间应得的报酬。然而日本法院总是判决韩方劳工...  相似文献   

19.
日本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史,以研究范式为划分标准,大致分为"翻译教育学""日本教育学""战后教育学"及"冷战后教育学"四个阶段。但纵观整个日本教育学的研究进程,研究范式的因袭与转换反映了日本教育学研究的一种思考动向,即"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教育学研究的继承性,另一方面却也推动了日本本土教育学的构建历程,使得日本教育学脱离了"欧-亚"二元对立的范式陷阱,开始走上独立教育学的构建之旅。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的海洋思想在经历了由"强化对海洋资源属性的认知"向"对规范人们各种海洋活动制度认知"的变迁后,20世纪90年代再次发生了变迁。其思想变迁,以日本学者掀起的"海洋文明论"为发端,以日本政府智库举办的"海洋国家研讨班"活动及政策提案为依托,以国家制定的《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基本规划》为法律保障,最终上升为"新海洋立国战略"。这一过程,呈现出层级式递升的特点。与之相应,日本国家在发展方向的择取上,一度向以日美同盟为后盾的从属性或附属性"海上帝国"的道路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