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谗言     
谗言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 谗言宛若毒刺,它总是在疑忌中生根。 奥赛罗轻信阴险的伊阿古的谗言,误杀爱妻悔而自戕; 李自成轻信卖友的牛金星的谗言,冤杀李岩失去民心……  相似文献   

2.
清朝有位将军叫杨时斋,很善于用人。他认为:“军营无人不可用。即如聋者,宜给左右使唤;哑者,令其传递密信;跛者,令其坐守放炮;瞽者,令其伏地远听。”杨将军深知:聋者因耳塞少听可免泄露军情;哑者守口如瓶可免通风报信;跛者艰于行走而善坐;瞽者目弱耳聪精于体察动静。杨将军明白“‘长’兮‘短’之所倚,‘短’兮‘长’之所伏”这个道理,善于用人之“短”,把每个人都派上了用场。   人无完人,任何人总是优点与缺点并存,长处与短处共有。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利用得当,短处也完全可…  相似文献   

3.
唐朝“贞观之治”的空前盛世与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那么唐太宗用人思想的高明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非常重视用人,他把进用善人作为自己终身奉行不渝的三件大事之一。他说:“朕今勤行三事,……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自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他认为只有依靠大批有才干的官吏,才能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也已明察到能否得才、用人乃李唐王朝的安危所系。因而,他反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非用其人,必难致治”。唐太宗把“为官…  相似文献   

4.
李贽在《初潭集》中记载了齐桓公“举火求贤”的事。说的是:齐桓公将要任用宁戚,大臣都争着进谗,劝阻。齐桓公用这样一句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话回答:“患其存小恶,以其小恶,而忘其大美,此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于是连夜举火召见宁戚并“爵之为卿”。这则故事说明了齐桓公善于识才,懂得用才。齐桓公的做法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是符合  相似文献   

5.
谢海云 《今日广西》2007,(11):60-61
赴英留学成绩优异 身材窈窕,秀发飘逸,第一眼见到从比利时回国探亲的张莉,不由感到眼前一亮。张莉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读中学时她的愿望是当一名外交官,所以对英语就有种近乎狂热的喜爱。张莉的口袋里每天都揣着小录音机听英文磁带,骑车听,走路听,吃饭也听;她读英语小说,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所有的闲暇都被英语占领。  相似文献   

6.
佐人 《现代领导》2007,(3):39-39
《庄子》里有位“抱瓮老人”,这老头每天“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谓劳累至极,功效极低;可他习以为常.惯而安之.虽苦而不知其苦。当别人告诉他有种叫桔槔的汲水工具.可以省力高效时,这老头居然生气了,不仅不听劝告,反而说什么:“有了机械.必有机巧之事;有机巧之事,必有机巧之心;有机巧之心,人心就不纯了。我知道有这种机械,是以为可耻才不用的。”这位“抱瓮老人”把别人发明的机械取水法视为异端,习惯于抱瓮而不愿变革,这老脑袋保守如斯.不亦悲乎?  相似文献   

7.
孟子认为,“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意思是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却不能强迫天把天下给他;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却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却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给人。那么天子之位、诸侯之位、大夫之位应该由谁给呢?孟子认为,应当由“天”说了算,天喜欢谁就给谁,天意不可违。天虽然不说话,但天会“以行与事示之”,会告诉你应当用谁。  相似文献   

8.
开栏的话:共叙文明之事,分享文明之悦;弘扬文明之举,拨亮文明之灯。金秋十月,《文明故事》栏目在大家殷切的期待中如约而至。《文明故事》体裁不限,字数不限,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把您所见的文明讲给大家听,把您所闻的文明写给大家看。来吧,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明故事”中去。在山东老人王秀宾陷入绝境时,新乡的两位下岗女工伸出了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9.
读书偶得     
容颜出众的女子,总容易招致别人的爱慕,而另一方面,招惹流言的程度也大抵相仿。这很像桃花。大概没有哪一种花会如桃花如此之多地得到宠爱怜惜,也不会如桃花如此之多地受到诋毁谗言。  相似文献   

10.
易宣 《湖北宣传》2007,(1):29-29
2006年以来,宜都市王家畈乡一改过去干部理论学习听报告、念文件、读报纸的被动做法,创新机关干部学习方式,采取台上台下“互动式”学习:即人人既当辅导员,又当听众和评委;既要专题授课或交流体会,又要现场为授课情况评分,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各地都在千方百计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却招来了“伤”。如:一些骗子抓住地方发展经济心切的心理。搞来一些假公司、假项目等.假借独资或与地方合资的名义到处招摇撞骗;一些不法商人把某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结果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民的生产发展、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采取减免税收、降低土地征用价格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结果让不法商人钻了空子.损害了国家和百姓利益;还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借招商引资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讲到唐太宗纳谏时,特别指出:“纳谏的意思是倾听不同的意见,判断是非,择善而从,如果择非而从,那就不能叫纳谏”。这段话,对纳谏的涵义解释得是很清楚的。“谏”,是一句古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下级对上级进行批评和建议的意见。时下,说到纳谏,不少人都认为是指听取批评和建议。其实,这是不完整的。因为批评和建议,都是一种言论,既然是一种言论,其中往往有真言和假言之分,忠言和谗言之别。片面之词是辩证之语相混,谬误与真理相杂,是常有的现象。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是非不分,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心理…  相似文献   

13.
“听”、“闻”作动词时,在表示听觉对外界声音的接受上,意义很相似。然而,它们无论古今,大都不能通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常用词部分,对“听”、“闻”的解释和辨析,可谓集先人字词典说之大成。该书一九六三年版1133页上写道:“听是一般的听,闻是听见,意义不同。闻与听的关系等于见与视的关系,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听,听而不闻”。  相似文献   

14.
上古之世,尧舜竖立诽谤木,让百姓在那个木柱上写“大字报”,公开批评领导,可视为政治民主、言论自由的原生态。当然,美好的传说经不起细究,那时没有文房四宝,就连文字也还处在简单画图符号的初始阶段。真要“写”,充其量也就涂抹几个直观的表意图画罢了,类乎今之民调中的划叉或打钩;  相似文献   

15.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几千年封建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用人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人不疑”会导致被用人的权力放纵;“疑人不用”则可能导致偏听偏信,真正的有学之士却可能因小人谗言而得不到重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我们应当建立“用人疑人,疑人用人”的新用人观。  相似文献   

16.
高鹏 《前进》1999,(12)
我们党有个很好的传统,叫做:“思想工作人人抓”。这是党政干部及所有国家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常听到有的同志抱怨:文章没人看,政治课没人听。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其所谓的“文章没人看,政治课没人听”,实际上是没有从主观上寻找原因,只是埋怨客观。也就是说没有做到: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一言以蔽之;缺乏针对性和生动性。近日翻阅古书,发现了一本出自南朝的《弘明集》。说来书虽古老,但却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对人们常说的“对牛弹琴”,有卓越之见:“昔公明仪对牛弹清角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  相似文献   

17.
“耳听”与“眼见”萧德安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此言的可靠程度如何?诚然,就一般而言,亲眼见到,比听他人转述,确实相对可靠一些。从这种意义上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对“耳听”与“眼见”,...  相似文献   

18.
最近,参加一个关于先进性教育与先进性建设的理论研讨会,听一位发言的同志讲到这样一件事:某个基层单位党组织参加了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可是今年春节过后,竟然在三个月里没有过一次组织生活。问这个党组织的负贵人为什么,回答居然是上级没有布置!听了这个情况。让人不得不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层“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正推动农村社会向前发展。但在少数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报喜不报忧;少数干部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加重农民负担等现象,笔者认为,为确保农村学习“三个代表”取得实效,必须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帮助到位。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说到底源于一个“穷”字,根本出路要靠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基层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实践党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深入基层帮助农民办实事。要听民声、察民意…  相似文献   

20.
“五讲”:讲人道,讲人权,讲人性,讲人品,讲人缘;“四美”:急残疾人之所急,为残疾人提供最需要的服务;想残疾人之所想,为残疾人提供最渴望的服务;帮残疾人之所需,为残疾人提供最贴心的服务;解残疾人之所难,为残疾人提供最真诚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