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图书馆与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数字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的数字库信息系统,它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多种技术将各种文献数字化,并将其组织起来在网上传递和检索,从而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中心或数据库.主要包括:对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行信息组织后,由图书馆提供数字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跟其他数字图书馆联合起来,提供网上检索和咨询服务;网络版、电子版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书刊、采购、编目及流通等);用户可通过网络直接查找和利用信息的硬件及软件平台.  相似文献   

2.
一、信息时代,带给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新的服务理念  1 文献信息收藏理念。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书目数据数字化,文献信息网络化,使网络信息同样与文献信息一起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使数字  相似文献   

3.
何谓“数字化” ?这里的“数字”是说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 ,信号要以数字的形式来传送 ;而“化”的意思是向某种性质或方向的转变趋势 ;“数字化时代”是指一个信息存在方式正在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形式 ,这个时代人们的生存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这种以数字技术为运作规则的时代。网络的出现则成为一个自由言说、抵抗权威话语的新生力量。给网络这一媒介定性并不容易 ,虽然网络是完全开放的 ,它的受众人数不可预计 ,但是由于网络媒介的开放不仅是对信息接收者的开放 ,更是对信息发送者的开放 ,这失去了大众传媒中传播信息的“把关人”。网络媒…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数字电子资源的广泛使用迅速普及,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实现图书馆网络化,以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我区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摆在我区党校图书馆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因特网定义及其功能。因特网是世界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有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和因特网协议(TCP/IP),因而网上计算机相互兼容,彼此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沟通与交流。虽然因特网上的用户可以访问、享用网上任意计算机的公…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字出版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是对传统出版形态和样式的全方位变革,数字化传播已成为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面对新形势下国际数字化出版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术期刊单位强化数字化出版意识,正确把握数字出版方向,整合出版资源,将内容为王始终贯穿在数字化处理的全过程中.同时要转变管理思路,为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数字出版的相关标准,充分发挥学术期刊文献信息的社会功能.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组织编辑活动,实现编辑方式的变革.要让传统学术期刊逐步与新媒体新传播方式相对接,实现跨媒体发展,扎实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冲击和改变着人类几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对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俞国玉 《唯实》2001,(10):65-66
INTERNET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作为收集、加工、管理文献信息的图书馆,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图书馆急需采用一套新技术方案来对其原有的自动化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进行改造,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建立网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切实可行的途径。通过图书馆网站这个数字化网络的窗口,可以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加速数字化图书馆的进程,使图书馆成为本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外界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本馆的收藏情况以及借阅状态,同样,通过网站可以对外宣…  相似文献   

8.
从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上来讲,作为当前这次信息技术和传播革命核心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其实就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动态过程.当前,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将来真正迈入信息网络社会的两大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并在纵深方向迈入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数字革命”浪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已成为重构全球经济结构、变革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已进入数字时代。党校图书馆也在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建设党校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时代潮流。通过论述建设党校数字化图书馆的意义,分析党校图书馆现状和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在计算机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光导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这种网络可以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在我国,随着 Internet、全国计算机骨干网的发展和图书情报系统网络的建立,一个全新  相似文献   

12.
郭晓都  冉向峰 《探索》2000,(Z1):77-79
一、数字化图书馆与全文检索 “数字化图书馆”是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实现网络查询和传播的大型信息系统。 所谓数字化是指把信息用电磁介质,按二进制编码的方法加以存储和处理,把原先用纸张存储的信息转变为用计算……  相似文献   

13.
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催化了人类社会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信息传播方式的交互化和社会化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化活动中依赖以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媒介资源为支撑的网络创造活动而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网络文化的价值困惑和价值冲突(一)网络生存的信息困惑网络语言侵蚀、消解着我们的日常语言。网络语言的符号化特性和非在场性,又诠释着人们在网络世界生存的隐蔽性。日常语言在网  相似文献   

14.
建设数字图书馆是党校图书馆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因为数字图书馆没有时空限制 ,便于使用 ,是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数字图书馆既利用了现代的风格技术和数字化的管理及应用手段 ,又保留和发扬了传统的文化遗产 ,与传统图书馆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和优势。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更有利于原始馆藏数字化、引进电子出版物、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的发展,覆盖天下、网络全球的信息网络环境已初步形成,图书馆正面临着一个日益普及的数字化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正被数字化和网络化,越来越多的用户逐步具备了网络使用能力并越来越依靠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这为被誉为“图书馆心脏”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以生产工具的创新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伴随着虚拟技术的出现,人的生存方式也呈现出“非现实性存在”的虚拟化特征,这不仅表现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表现于人的现实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发生虚拟变化,这预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存的虚拟生存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确立。从本质上说,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的普及和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尤其是网络化、数字化和存储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认为新时期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必须开拓创新,注重馆藏(数据库)特色,走资源共享之路,积极应对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包括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抓好数据库建设等内容。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此,要努力做好原始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加大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力度,重视对网络信息的开发、组织与利用,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一大动力,它将有助于读者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提高读者与读书馆之间的沟通效率。本文立足于数字化信息环境,探讨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概念、产生背景、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的服务方式、现状对比和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刊编辑部 《奋斗》2023,(10):42-43
<正>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黑龙江省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独特优势,数字化转型升级潜力巨大,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