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图书馆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应取哪些有效措施,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始终重视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忠实地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美育作为一种诉诸感性生命的教育活动,日益成为完善个体人格品性的现实途径之一。在谋求现代化发展、建构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中国美育理论的现代性内涵获得丰富发展。本文对中国美育如何在社会、文化和教育转型的时期更有积极作为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处于大众传播核心地位的大众传媒日见重要。随着其文化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大众传媒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盼。因此,在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如何既能体现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又能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众传媒得以进一步发展所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社会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苏维埃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初尝执政艰辛,夙兴夜寐.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因素,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之中.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克服苏维埃政权中的贪污和浪费现象,反对官僚主义,建设廉洁政府等问题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局部执政时期的反腐廉政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是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道路和前进方向所做出的正确选择。这种文化选择沿着马列主义道路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新的历史时期 ,党和人民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进行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选择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是历史的必然的 ,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关于当前中国文化建构三种思路的思考朱青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而文化嬗变也自然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建构自然是当代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此,他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现代化的呼声中开始了文化建构的广...  相似文献   

8.
任何文化理念的产生,都必然有文化的支撑,体现了集体性思考,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在历史的积淀形成的。春秋战国变革时期有关"名实"的论辩形成了中国先秦时代特有的论辩文化,产生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权—正—中"的辩证思维方式。"权—正—中"由前而后的关系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推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构建文化领导权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上海世博为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历史机遇,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已是越来越受人关注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维护文化安全,已成为构建中国文化安全战略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敏 《外交评论》2006,78(1):36-43
适应后冷战结时期经济全球化在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领域的影响和反映,中国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政策的主张和行动,勾勒出后冷战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轮廓和内容。包括对内巩固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对外参与和利用国际多边机制,推动文化保护、交流与合作;并在国际上主张文化多样性,开展文化外交。文化外交正丰富和充实着中国的总体外交,赋予中国外交更多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命运与中国人的文化选择,是现代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守望。伴随着百余年来的文化启蒙和实践探索,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中国共同的社会理想与文化期待。实现中国梦,需要解读其历史语境、文化内涵和哲学境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神,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探究促进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而在对世界文明对话的过程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  相似文献   

13.
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其社会功能也呈现双向性。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中,须对当代中国宗教、宗教文化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社会功能、现代价值及其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作用影响作深入的理性思考,以使信教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一直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原因是其概念太过宽泛,以至于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我们对文化却有某种约定俗成的理解,所以仍可以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 显然,当前的文化确实与以往的不同了,于是继“社会转型”一词后,“文化转型”的概念也得到广泛认同。所谓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转型”一词形象地表达出文化改变的过程性和严肃性。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文化转型,如魏晋六朝时期和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而当前的文化转型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大转轨的背景下所必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文化四阶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法文化整体上包括四种形态,即刑法文化、民法文化、法哲学文化和宪法文化。它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并依次发展,称其为中国法文化四阶段更能从时间上反映中国社会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进程。目前,中国社会处于民法文化向法哲学文化转化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现代化是这一阶段的现实任务,中国公众权利价值观的确立是法哲学文化阶段的根本目标。法哲学文化阶段现实任务和根本目标的基本成就将使中国社会进入宪法文化阶段,宪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将标志着中国社会法治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人类思想文化汇流及共构的大趋势,已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这一交流与契合中,基督教原罪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加接近于文学本质的思考。作为能动发展的信仰价值及思想文化体系,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调整自我、颅应历史潮流、化解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在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辩证发展中亦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本文以新文学时期有代表性的两个作家——曹禹、张爱玲作品为文本来透视基督教原罪观及忏悔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化(新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剖析中国接受基督教文化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的中国新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待不同文化总体较为理性平和、开明务实,但也存在三种非理性文化心态,即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心态、对传统文化的复古心态和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心态。很多知识分子有意无意地掉入西方话语的逻辑陷阱、思考框架、研究范式中,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释权。西方文化思潮的泛滥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复古倒退的"尊孔崇儒""儒家宪政"也可以毁掉社会主义前途。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来判断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各种教条式理解。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近代以来的哲学文化思潮流派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内部仍可分为不同派别的保守主义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派。这三个流派的形成,一是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二是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背景。这三大派别之间的互动,制约着中国现代哲学史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主线。这一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潮中始终如一的主体,左右着中国人民的思考和行动,最终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9.
从宋代以来,福建文化中大量的海洋交通、海洋商贸与海外世界的文献,为汉语典籍增加了大陆之外的海洋世界的汛息,表达了以海洋文明为立场的、对中国文明的思考。储番志》、《岛夷志略》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海洋事业的繁盛;《东西洋考》展现“海禁”的明代政府与民间知识体系的失衡;《瀛环志略》则是地处福建的清末官员对中国前途的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的西方文化观是在中国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周恩来针对如何解决中国面临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两大主要问题而提出的自己的一系列的理论观点。他的西方文化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推求比较,后一个时期是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