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颜杰 《长白学刊》2005,1(4):41-4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加剧,一门新的学科即环境哲学亦随之兴起,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环境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人们的聚焦点.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即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融合"辩证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理念差异的渊源在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两种理论的渊源、实质、影响进行比较,得出突破天人相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彭钦 《传承》2009,(14):158-159
中西文化理念差异的渊源在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两种理论的渊源、实质、影响进行比较,得出突破天人相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义 ,但是 ,几乎都将其解释为天人“同”一而不是天人“合”一或天人“和”一。这种差异是巨大的 ,前者所追求的是自然与人的混沌未分 ,而后者则强调自然与人是分离并矛盾的 ,正因为其矛盾而构成了相互不可或缺的差异协同的互补性整体。  相似文献   

5.
论共生     
何谓共生:人类的生一般理解为人的生活。它尤其指人的日常生活,是人的衣食住行。它是人存在于世的基本方式。人的存在是与世界在一起的整体性的存在,亦即共在。一即一切,万物相通。天人共生:天地人的共生是指,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了世界的存在游戏。我们所主张的人与自然最美好的关系是天人共生,亦即人与自然的共同生成。人我共生:天地有好生之德,人也有好生之德。人我共生是让自己生,也让他人生。所谓生是生成,是给予,是奉献。这就是爱之道。心物共生:一方面,物转化为心,存在被思考;另一方面,心转化为物,思考变存在。心物的交互生成便克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共生的智慧将推进共生的天下的实现,亦即人类命运共同的建立。惟有天下有道,才能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观。这种传统技艺观主要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轻技重道,该技艺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艺术。然而,中国传统技艺美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向度,即"天人相分"。"天人相分"的技艺观,根植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资源,充分肯定人为,强调由技进道。该技艺观在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真工实能的技艺追求与心性论色彩浓重的天人合一技艺观相异趣,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现实适用性,对当代工匠精神的拓展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从非对称性共生到对称性互惠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学共生概念的提出到经济学共生理论的诞生,共生的应用领域不断延展。共生在公共管理领域中也具有适用性,现阶段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属于非对称性共生关系,表现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非对称性依赖和社会组织自主性不足,这种关系在实践中带来了社会组织行政化、社会组织公共责任缺失和社会组织治理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政府与社会组织共生关系发展的基本路径应是从非对称性共生到对称性互惠共生,对称性互惠共生是两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并借此提出了他的君权神授的政治学说,他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理论在当时有利于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天人和谐文化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文化支撑和价值向导.实现天人和谐,必须准确把握天人和谐文化的内涵,明确天人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从多方面推动天人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近日看到一则有趣的研究成果: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进化》(Evolution)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在非洲一种卷尾鸟和一种画眉鸟之间反复上演着"狼来了"的故事。这种卷尾鸟自己并不寻找食物,而是经常飞到画眉鸟寻找食物的区域,大声发出有天敌逼近的危险信号,吓得画眉鸟纷纷丢下食物飞走,卷尾鸟便坐收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     
小河 《中国减灾》2010,(1):M0002-M0002
在我的认知里,天就是自然、宇宙和世界,这三种物质又可以独称为天。天的本性是至善的,也就是自然养育了人类,并与人类世代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有原则有条件的,它就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自然规律。当人们能够按照自然规律生存与发展,那么人与自然将永远相安无事。  相似文献   

12.
《尚书》是中国上古的文献汇编,既保留着现存最早史书的特点,又实为“天人”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尚书》分别从天、人及天与人的关系三方面见出其深刻的“天人和谐”内核,与其他经典一同铸就了中国传统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从科学发展进一步全面迈向“中国梦”,《尚书》中的天人思想必然与其产生交流和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人关系作为先秦哲学的重要论题,庄子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与"以道观之"的视域,提出了具有三重意蕴的天人观,试图以此解决现实当中广泛存在的天人分化、对立与冲突问题。尽管他的思想包含着某些不足之处,但是其中仍然显示出许多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4.
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合德、天人不二、天人同体、天人合一等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儒家基本学说,它是在天人共处、天人交善抑或交恶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思虑感悟和提炼升华恶德的思想宝典。是在诸子百家春秋争鸣、相互论辩和切磋交流中不断完善和充实、丰满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钟英战 《前沿》2010,(14):54-5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自然与人存在的理想境界,也是达到理想境界的必经途径。"天人合一"新的阐释对现实有着新的启示意义。注重价值理性的"天人合一"观给我们一些有着重要价值的启示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建设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它让我们找到可以改变世界一些无序现状的希望和可以尝试的办法,因为它向人们指出一条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苏四清 《湖湘论坛》2001,14(5):88-89
(一)爱默生的自然观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19世纪中叶超验主义哲学家、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论自然》(1836)、《论美国学者》(1837)、《神学院献辞》(1838)。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论自然》,包含了他的超验主义的自然观,体现了他对于世界的超验主义态度。而这种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也许正是爱默生欣赏东方文化的原因。 超验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它的中心思想是“人类能够直观地了解真理” 或“超越感官能力之外来获得知识”。爱默生…  相似文献   

17.
马小茹 《前沿》2011,(16):37-40
当前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中国面对的挑战严峻,担负的责任重大。中国融人全球化需要共生理念的支撑。共生理念下中国应对全球化必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统一;坚持民族国家利益的主体性意识与全球性意识的统一;坚持科学创新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的统一;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8.
19.
20.
天人合一思想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该命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使得传统中国的权力始终朝着集权的方向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立宪运动也产生了影响。正是基于该思想,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设计了一个集权的“万能政府”。由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作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终归失败。从中可知: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对舶来宪法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