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舟共进》2011,(5):79-79
广东 广州 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读完《同舟共进》2011年第4期,脑海中忽然闪现“Magazine”这个英文单词,单词的本义是“仓库”,用来指代杂志,说明杂志内容的广博与多样。这一期《同舟共进》,好就好在内容广博,精彩多样。  相似文献   

2.
《同舟共进》2009,(3):79-80
北京王奇(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曾任民革中央《团结报》总编辑、统一论坛杂志社社长):政协系统办的报刊,我觉得《同舟共进》特别出色。我不喜欢“市侩气”和“官僚气”,还是以站在公民立场,为民立言为好。我认为2008年《同舟共进》比较好的几篇文章有第4期的《假如顾顺章没有被捕》,  相似文献   

3.
读到《同舟共进》2008年第12期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金春明先生的《一点补充和思考——读〈毛泽东江青结婚,中央有无“约法三章”〉》,一篇是郭汾阳先生的《也谈“约法三章”及其他》,非常高兴。这两篇文章都是由我发表在2008年第8期《同舟共进》上那篇关干“约法三章”的文章引起的,我有一种“抛砖引玉”的兴奋——这不是客套话,确确实实是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4.
《同舟共进》2009,(3):80-80
广东茂名周伟文《茂名市第七届政协委员,深圳潮发轴承有限公司法人代表):2008年,我除订购1份《同舟共进》自己阅读外,还订购10份赠送朋友们阅读,大家认为该刊物很好。目前,我已订阅2009年《同舟共进》100份,分赠同行和朋友们阅读。  相似文献   

5.
《同舟共进》2012,(5):80-80
吴东峰(广州市政协委员、文史学者、军旅作家)关于《同舟共进》,我有好几个“没想到”。其一,没想到在目前中国有这样一个“有着不同声音的、高端的”刊物。其二,在广东这个媒体比较开放、各领风骚的地方,《同舟共进》能占据一席之地。其三,  相似文献   

6.
《同舟共进》是目前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杂志,特别在近几期,我感到有了新的突破,敢于说真话,理论观点令人折服,无可辩驳,而且论证水平高,具有指导性、可读性、建设性,并充满善意和责任心。什么是“真善美”?做任伺事,只要做到真,并且是善意的,那么自然就是美的,是美的东西自然会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与珍视,《同舟其进》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同舟共进》2010,(1):72-72
《同舟共进》:名副其实的“新锐媒体”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转眼间已是2009年底。作为特邀审读员,我似乎应对这一年的《同舟共进》作个概括性的点评,  相似文献   

8.
张扬 《同舟共进》2010,(8):71-72
我觉得《同舟共进》越办越好,2010年的封面更贴近民生、贴近生活。刚收到第5期,一看目录就把我吸引住了。里面的作者都是极富真知灼见和对国家和民族很有责任感的人。算起来,我跟《同舟共进》的友谊已经持续十几年了,多篇重要的、很有影响的文章都是在贵刊发表的。一个刊物能办得像《同舟共进》这样典雅、高贵,  相似文献   

9.
《同舟共进》2009,(10):80-80
广东河源陈良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政协委员)《同舟共进》09年第8期有篇文章是杨懂同志写的《政党制度的“中国道路”》,我看了好几遍,很受教育启发,觉得有必要在社会上广为宣传。我入党近半个世纪,算老党员了,看了文章才知道“美国总统并不是由选民自己选出,而是由538个选举人选出”。像这样的好文章不妨多写一些。(2009年8月5日)  相似文献   

10.
《同舟共进》2011,(4):80-80
广东广州范丙香(文字工作者)《同舟共进》是一本能使人读后有所思、有所得的时政月刊。刊物的作者有真知、有担当;编者有见识、有胆识;《同舟共进》的读者也不一般,评点起文章来很到位!所以“编读往来”栏目也是我每期必读的。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2009,(4):75-76
浙江杭州 张浚生(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同舟共进}2009年第1期《蒋氏父子研制原子弹秘辛》一文,披露了在台湾的蒋介石父子也曾想研制原子弹的一些历史资料,读来很有兴味。但其中有一处谈到钱学森先生的情况,似与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第2期有鲜活感、实在感广东广州林家有(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2007年第2期内容涵盖政治、社会、文化、历史人物等,文章大致说来都选得好,尤其是那些一事一议的小文章,如“耳听八方”、“榕荫园”、“舟边絮语”栏的小文,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直来直往,实话实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秋石 《同舟共进》2014,(11):73-75
2014年第1期《同舟共进》杂志刊登了童志强先生的历史纪实文章。详细剖析了原新四军秘书长李一氓同志生前回顾“皖南事变”,特别是有关项英同志在这一特发事件中的不当指挥及其政治责任,从而廓清了社会上一些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4.
《同舟共进》2012,(5):78-79
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今年2、3、4期刊物出来后,我认真研读了“编读往来”中座谈会、联谊会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大家高度肯定《同舟共进》办得好,具有自身的定位与风格,已成为国内思想文化与时政评论的高端刊物,应当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15.
徐秀丽 《同舟共进》2013,(11):75-75
《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发表了冯锡刚先生的《一首“告废”诗——周恩来理性而睿智的选择》一文,对周恩来写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一首诗作了周密细致的考证,不但钩沉出这首诗的原文,还对就此诗周请陈毅批评一事作了叙述,并推论:“在敬重如师长的周恩来面前,陈毅绝不会‘班门弄斧’”,他的批评,无非“对个别韵脚或用字”之类提点意见。冯先生的考证颇见功力,但其推测则不成立。笔者近期正在从事“李敦白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碰巧获知了这件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而且事实比推测更为生动有趣,特加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同舟共进》2014,(3):88-88
重庆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读《同舟共进》2014年第2期,感觉这一期杂志各栏目都很有看头。从内容上概括其特点,一是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二是文史文章的“理趣”。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同舟共进》2008年第1期发表的《“站在笼子里”的美国总统》一文,被选编入《2008中国最佳杂文》一书。最近,笔者看了一则报道,感到这个话题有必要再谈一谈。  相似文献   

18.
或许因为自己是大学教师的缘故,打开《同舟共进》第6期,我的心就被专题策划“知识分子,你在哪里”牢牢抓住了。一口气读下来,我心戚戚,感慨万端。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一本刊物的专题能够给人带来如此强烈的冲击,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策划。  相似文献   

19.
《同舟共进》2011,(10):80-80
广东汕头 陈宏生《同舟共进》2011年第6期南桥的文章《不城市化行不行?》说出了我的疑惑。我生愚笨,至今弄不明白,所谓“城市化”指的是乡村人都跑到城里去,还是把乡村“化”为城市?以现实观,当指前者。  相似文献   

20.
广东汕头 陈宏生《同舟共进》2011年第6期南桥的文章《不城市化行不行?》说出了我的疑惑。我生愚笨,至今弄不明白,所谓“城市化”指的是乡村人都跑到城里去,还是把乡村“化”为城市?以现实观,当指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