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强 《中外法学》1997,(3):118-120
<正>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O·列依斯特在其《三种法律思想》一文中,对他称之为“奠定了法学理论基础”的法律思想——规范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道德法学派(又称自然法学派)——进行了别具慧眼的分析和匠心独运的概括。他认为,三种基本法律思想各有依据和系统批判其他学派的观点,各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难以互相取代的理论地位。最终形成相互批判、相互补  相似文献   

2.
关于国际私法的性质问题,理论界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三类学派深受各大法学家支持,即国际法学派、国内法学派和二元论学派。为此,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类派别的观点,并着重从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和法律渊源的角度,来论证国际私法兼具国内性和国际性,以便更好的把握国际私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呐喊日渐高涨,对于国际法效力依据这一理论的探讨也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形成了各种代表理论和学派。但这些代表学派究其根本都只是注重国际法的某一方面,其学术研究也仅停留在表面而并没有触及根本。本文对于国际法效力依据的学说,从其源头开始,到最新的观点,选择了几个代表学派进行论述,并且评析。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代刑法理论经历了从明治初期的折衷主义到新刑法前后的新派理论,再到之后的新旧两派的“学派”之争,并在二战后逐步走向扬弃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上的争论始终与立法变动密切相关.同时,在论争过程中,既可看出群体性对抗,又可领略个人的魅力.日本近代的刑法学派之争,虽受德国影响,却又展现出明显的本土特色:新派理论先行于旧派且较为彻底,旧派理论则出现了折衷的倾向,主流理论更显示出国家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学派:一是以意大利的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刑事人类学派,主张从生理角度研究犯罪;二是以比利时的凯特勒为代表的刑事社会学派,主张完全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犯罪;三是以德国的李斯特为代表的介于前两种学派之间的折衷学派。还有这些学派的若干分支等等。当代资产阶级国家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依然沿袭或演用了各种一般犯罪学派的学理,有的国家尚有新的发展。不过流行最广的仍是社会学派。  相似文献   

6.
凯尔森的实证法学主义,在法学理论方面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凯尔森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纯粹的法学理论和法效力的一般理论等方面,从相关规范之间的冲突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明确了其和自然法学派及社会法学派之间的界限,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发展进行有利的铺垫.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两个相互关联的假设为基础:一,英国学派具有提供一种框架分析的潜力,这种框架能够培养一种连贯全面的方法来理解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二,欧洲一体化能够对复活和检验修正英国学派提供一个现实的平台。利用英国学派的三个基本学术特征去解释,重新发现欧洲一体化,同时探讨欧洲一体化对英国学派的学理启示和拓展。笔者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相结合角度,来分析美国主流一体化理论所面临的困境,得出一些不同以往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邓正来译的由美国法学大师罗斯科·庞德著的《法律史解释》一书论述了18、19世纪历史法学派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学派的思想模式,并探讨了各种解释方法的可能性。笔者对该书进行研读,从法律与历史、伦理解释、宗教解释、政治解释、人种学解释、生物学解释、经济学解释、著名法律人的解释、一种社会工程解释等方面对该书进行学习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他借助于语言学转向所提供的哲学革命契机,从语用学的视角提出并论证了交往行为理论,回应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挑战,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悖论,批判了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这一社会理论在政治哲学和法学领域的运用,对于法律的事实性与有效性、公共自主与私人自主、人权与主权、法治与民主、形式法范式与实质法范式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这种理解既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等政治哲学传统,也迥异于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等各种法学流派,不仅在西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发展中国民主和法治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他借助于语言学转向所提供的哲学革命契机,从语用学的视角提出并论证了交往行为理论,回应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挑战,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悖论,批判了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这一社会理论在政治哲学和法学领域的运用,对于法律的事实性与有效性、公共自主与私人自主、人权与主权、法治与民主、形式法范式与实质法范式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这种理解既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等政治哲学传统,也迥异于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等各种法学流派,不仅在西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发展中国民主和法治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山 《华中电力》2024,(2):69-85
反垄断学派的形成,将法律解释导入规范轨道,同时也使反垄断学派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其解释方法日益僵化。从制度维度上看,近年来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后芝加哥学派之间就垄断行为规制的分歧趋于深化,渐成难以调和之势。为此,追溯考察反垄断学派的理论模式、决策前提、市场假定和价值观念可知,反垄断学派理论模式不仅应当接受经验证据的检验,还极大地取决于以错误成本分析为核心的决策前提,以及垄断行为发生概率和市场自我纠正能力的假定,并最终根源于其或自由或保守的价值传统。为推动反垄断法解释深入回应市场现实,要形成反垄断学派关于市场机制的基本共识,廓清反垄断法解释的交谈合理性空间,并结合数字市场特性,确立经验世界重构背景下的交谈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百家”的意义,我以为应該包括各种科学和各种学派,同时也包括研究各种科学的个人。从法家来說,首先是包括政治的,如荀子、韓子的著述,大部分都以政治为中心思想,以政治为基础来說明法律和法制的理論,我們可以从他們的著作中看出他們也  相似文献   

13.
刑法学理论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两大学派,即旧派的行为刑法和新派的行为人刑法,两大学派既各执己见又相互融合。随着并合主义刑法理论的产生,并合主义刑法理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刑法的主流。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合主义刑法理论的阶段,但是,这种并合只是体现在刑罚论方面,并未涉及到犯罪论部分,并未改变和影响我国刑法大的框架,只是消解了行为刑法和行为人刑法之间的矛盾。我国刑法学要真正走并合主义的道路,克服新旧两派之短,吸取两派之长,必须引入人格刑法理论。而引入人格刑法理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格测量科学化的问题。在目前使用的四种人格测量法中,投射测量法更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宫进 《山东审判》2007,23(3):80-82
作为法学基本形态之一的法社会学,是与自然法学、分析法学相提并论、平分秋色的西方主要法学流派.本文意在通过法学三形态之间的对比,透视法社会学,并通过对法社会学从产生-发展-成熟这一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进而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西方法社会学的流变,了解该学派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厘清法社会学派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影响与演化.  相似文献   

15.
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近代西方刑法理论中的古典学派与实证学派的理论分歧,其深层原因源于犯罪原因论上,如果不是在犯罪原因论上采取决定论的立场,实证学派是不会在责任论。刑罚目的论与刑罚改革等诸问题上与古典学派背道而驰的。那么,针对不同的理论旨趣,如何对二者进行评价?或者,是否可以找出第三条道路来为现行的刑事立法辩护?针对古典学派意志自由论的理论观点──犯罪行为是行为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不受任何影响而自决的结果,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者对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反驳,其典型观点如来自实证学派的反驳。实证学派的诸多代表人物从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伊壁鸠鲁学派对于发展——技艺的发明和使用的独特视角,剖析其节制型发展观的理论根源和伦理意义。他们对于人和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于快乐的理解,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人文启发。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的代表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理论进行了阐释和发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异化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和超越,具有全新意义。当前,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的研究,使我们深化了对异化问题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研究探讨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恶法非法论和恶法亦法论一直是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各自坚持的核心思想之一,并以此阐发各自学说并产生了一种对立态势,本人在初步了解两大学派的理论后,认为两大学派的对立学说在法治的角度下应存在一种统一的可能性,并试图研究。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是一个带模糊性的边际性概念;法学发展历史上存在自然法学派和规范法学派两大学说;从东京审判看恶法非法,那么自然法学派理论是国际法的最低底限而使国际法得以普济;在国际法上法律原则的介入,是自然法学派理论对国际法理论体系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人身危险性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出现,标志着刑法理论的一场革命,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刑法学界,以往对人身危险性尚缺乏深入研究,虽然在论述刑罚个别化时偶有涉及,但给人以浅尝辄止之感,未能从犯罪本体的意义上予以把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文拟对人身危险性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究,以此就正于我国刑法学界。一人身危险性是随着刑事实证学派的崛起而产生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