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时代大背景和现代化强国之路的改革开放,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特征和成功发展的持续动力.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探寻到继续推行改革的动力,而这一切必然建立在构建改革共识的不断探索上.肇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围绕"如何进行改革"而形成的包括思想路线、工作重心、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新本质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在内的改革共识的形成既是改革实践成功的基础,又总是伴随争论的过程也显现共识的来之不易.伴随改革过程深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导致争议再起,已有的共识已经受实践的检验.在新阶段,必须在科学分析、辩证对待既有争议的基础上,在坚持为实践所证实共识的基础上,努力积极构建新的共识,为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社会根基和源泉动力.  相似文献   

2.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凝聚改革-共识很重要,那么,共识从哪里来?从何处聚?共识来自大胆尝试的实践勇气。随着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质疑和争论。其实,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在彻底解决思想领域和价值利益冲突的论争后再进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相似文献   

3.
正既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共识,又要及时通过法定程序推进相关法律的立改废,为深化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与合法性保障——法治是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法治原理来讲,恪守法治与深化改革总体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正当今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明显加大。为什么改革共识难以凝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不同的改革诉求。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发展较快,开放程度较高,特别是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市场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四海沧桑,风云巨变。在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的今天,联合国机构需要改革,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改什么?怎样改?按照什么原则改?也就是说,通过改革要把联合国引向何处去? 首先必须明确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早在1994年美国前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理查德·阿米蒂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使联合国顺从我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这一形势,《决定》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何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一词此处乃借用军事术语,意指当前改革已进入到犹如军事上攻坚战役的阶段,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深水区",表明摸过浅滩之后改革遇到了深层次的问题。那么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和深层次的问题究竟是什么?30多年的改革历程表明,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走的是一条先易后难,从外围突破,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个人是否具有经济独立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社会主义的个人是否具有经济独立性,取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究竟归谁所有.这一点理论上尚未取得共识,实践上造成了许多混乱.诸如:我们的国有企业本属于全民所有,又说各企业的工人是本企业的主人;要求厂长(经理)担任企业法人代表,赋予依法录用或辞退工人的权力,同时又强调职工群众是承包经营的主体,有权参与分配、奖惩等重大企业决策;要求打破统包统配,让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却讳言建立劳动力市场,提倡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对时代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回应.从宏观上看:新型科技革命对两种社会制度关系的调整酿就了改革背景,中国社会主义者需重新判断超越资本主义的条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社会主义既定路线的修正形成改革路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重新选择经济体制;当代资本主义矛盾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挑战推演出改革趋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将重新审定发展模式.随着改革深入至文化层面,社会主义实践将从中国特色转变为一般共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从原创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9.
当前,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的精神看,加大改革份量,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改革都是当务之急.然而,推进改革的前提是增强改革的意识.为此,有必要就对改革的认识方面存在的种种疑虑和不正确的看法加以疏导和纠正. 1、不能从东欧剧变推断出改革无望东欧剧变后,有些人对于改革提出了不少疑问,其中之一是:这是否意味着改革已走到了尽头?显  相似文献   

10.
政府向市场、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官员和科技社团负责人对此的认知状况对该项改革的成效有重大影响。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政府官员和科技社团负责人尽管在身份、职位和利益方面差异比较大,但他们在转移职能的内容方面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对操作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科技事务进行转移职能有一定共识;对宏观性、决策性、管制性的职能,虽然科技社团负责人具有较强的承接意愿,但政府官员转移的意愿并不强。这一研究发现的政策意涵是:转移职能要从操作性、技术性等双方共识比较强的职能内容开始,通过实践逐渐扩大共识,不断深化职能转移改革。  相似文献   

11.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是中央主导的政治试验,中央决策层主导改革试点的顶层设计并整合政治资源,实现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自主创新的统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具有合法性基础和法治推动力,得到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试点授权,突破了现行法律规定,促推国家监察法的出台和中国法治建设,实现改革试点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成败关键点在于人的因素,改革试点遵从组织变革管理规律,关注转隶人员的思想认识、情感归属和行动一致问题,形成思想共识、情感共识和行动共识,实现政治推进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从长远角度来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实践过程、方法和策略有其独特性,丰富了试点方法,拓展了试点领域,其实践策略为中国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是个宁愿担风险促进改革、而不愿守摊子做平庸之辈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是下决心和改革同沉浮的,是决心要改革的.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改革的紧迫感?这是有其背景的,涉及到一个对苏联总的基本的看法问题.今天对苏联怎么看?我个人的看法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苏联是一个有实力的国家;第二句话,它又是一个严重缺乏活力的国家.先说实力.从纵的方面比较,七十年来,苏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中国太穷,生产力水平太低".的确,从总体上讲,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低的.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面貌,使我国的生产力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呢?结论是:需要改革!因为改革既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克服治理整顿中出现的新困难之必需.提出积极稳妥地加大改革份量,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从改革的成效看深化改革的必要怎样评价改革的成效?处于不同的地位,身受不同的得失,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有一点却是最公平的,即用数据说话.数据是改革实践的记录,它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观察、去思考. 一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1953-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新阶段,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价值、关键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在这种状况下,要应对"改革与发展"的复杂局面,破解"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难题,形成全社会高度一致的价值共识、改革共识、发展共识,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和"发展是人民共享的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切实有效的"思政工作"对推进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  相似文献   

15.
正以结构性改革提高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潜力,凝聚各国的结构性改革共识,制定结构性改革路线图是中国举办G20峰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G20会议作为一种国际经济合作协调模式,本质上是各国政治、经济力量博弈的结果。随着全球经济的货币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逐渐成了政治和经济议题的中心。作为刚刚"晋级"IMF份额第三大持有方、以及本币"入篮"的新兴经济大国,中国将如何面对这场博弈?同时,作为全球第二大  相似文献   

16.
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力:危机推动加利益驱动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何以会发生,又何以会持续?这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生和持续机理,需要研究政治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政治改革的动力机制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笔者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自后现代性哲学产生以后,作为“理论载体”的“宏大叙事”的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质疑,而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社会的和谐又离不开人们对“宏大叙事”的认同,即达成“价值共识”.从逻辑角度看,“宏大叙事”的合法性是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现实生活世界角度看,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合法性在于,该“宏大叙事”能够体现表征“时代精神”的“价值共识”.无论是从时代发展的视角,还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旨和内容等方面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前提”都堪称具有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共识”及“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读者朋友:在上一期,本刊《本期话题》栏目以"推进改革"为题,就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形势,邀请到多位党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文,探讨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成长的烦恼"、如何凝聚改革新共识、继续推进改革等。民革中央理论研究与学习委员会委员、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李广良撰文,提出深化改革的前提是形成改革新共识,而改革新共识的形成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同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性讨论,形成一定范围、一定层次上的改革新共识。民革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邓聿文撰  相似文献   

19.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对我国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虽然人们对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达成共识,但究竟什么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如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理论界尚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理论认识的争议,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还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所以,各地政府提出的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践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本文试图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环境入手,探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现路径,以期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及其关系问题,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新闻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个问题曾几度展开了广泛的争论,至今存在各种相左的观点。争论的焦点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到底有没有党性和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究竟是一致的还是对立的?是党性高于人民性还是人民性高于党性?这些问题是新闻工作中的深层次理论是非问题,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取得共识,进一步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克服思想僵化,深化新闻改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建设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