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民谋利的共产党,早在1946年3月,在冀鲁豫解放区就成立了治理黄河委员会。 1952年10月,毛泽东到江苏省徐州、河南省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听取河南省委和治黄委员会的汇报。可见,黄河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心系人民的毛泽东第一次外出巡视农村。  相似文献   

2.
倪良端 《党史文汇》2008,(12):41-45
为治理黄河付出毕生精力和心血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当他的小浪底之梦圆了的时候,他却安然地走了。他带去的是丝丝笑意,留给世人的是黄河岸边他那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革命青年勇担治理黄河大任王化云,1908年1月生于河南名镇南馆陶,1929年春就读临清县第11中学。语文教师袁允中(中共党员)因在学生中宣传新思想而  相似文献   

3.
正在毛泽东看来,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用"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治理黄河一直是毛泽东牵肠挂肚的一件事。他不仅在著作中多次提到黄河,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次提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号召要多关注黄河的治理问题。毛泽东对黄河有一种特殊的情结,黄河在他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特殊的情结让毛泽东与黄河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让毛泽东的一生都心系黄河,但始终未畅游黄河也成了他一生的  相似文献   

4.
周军 《党史纵览》2002,(2):28-32
奔涌不息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千千万万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流淌着多少传奇的故事。然而,她也有桀骜不驯的一面,她不甘于河道束缚的任意纵横,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据记载,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共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建。洪水北抵天津,南侵江淮,在冀、鲁、豫、皖、苏2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纵横泛溢。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下游广大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黄河也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岁月如流,沧桑叠错。中国历史翻过沉重的一页后,昨天的战乱、饥饿、兵器、狼烟便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然而,影响历史前进脚步的那些事件,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 我与熊先煜先生认识已经数年,熊老生前是重庆市文史馆员、民革成员,年年列席市政协全会。但真正了解他,则是在一次政协全会期间。纯属偶然,我听说熊老是佟麟阁将军的三女婿,便冒昧敲门,与之攀谈。不料熊老话匣子一打开,让我听了个目瞪口呆!就是眼前这样一位慈眉善目的白发老翁,亲自指挥了1938年6月震惊中外的黄河花园口决堤:而在此之前4个月,依然是他指挥炸掉了黄河大铁桥。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毛泽东自土地革命后期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就与九曲黄河发生了直接关系.对黄河他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1936年2月,毛泽东在自己的诗词《沁园春·雪》中写到过黄河.1947年3月蒋介石派胡宗南进攻延安后,毛泽东转战陕北,但不打败胡宗南他表示决不过黄河,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当时,毛泽东在黄河边搞农村调查时,他崇拜黄河,向往黄河,曾多次去看过黄河.  相似文献   

6.
当前,黄河流域数字化治理面临数据获取不全面、信息集成难度大、省级共享水平落后以及新旧技术间应用壁垒等“碎片化”困境。数字孪生黄河是以数字化的虚拟映射来模拟黄河全要素和时空全过程,具有高度还原性、即时同步性、闭环协同性以及优化革新性特征,可以有效破解黄河流域数字化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结合数字孪生黄河整体性建设目标,从协同感知、集成整合、应用融合、反馈优化四个维度构建数字孪生黄河整体性建设运行框架,推动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从加强整体规划、整合数据资源、完善全域智慧水利平台、推动技术更新与升级等方面采取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区,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类案件具有跨区划、辐射面广、复杂性强等特征,所以相互协同成为检察机关参与治理的重要保障与必然选择。但目前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存在检察协同之难题,为推进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检察协同,应秉持系统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推进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检察专门化建设;加强检察机关内部职能统筹视域下诉讼程序的协同;树立全链条式监督理念,构建内外协同、纵横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8.
1953年2月13日,毛泽东一家与机要秘书叶子龙一家在一起吃晚餐。毛泽东见人多,菜多,不解地问:“今天是什么好日子,搞得这么丰富?”李讷抢先说:“爸爸,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饭后,毛泽东对叶子龙说:“明天我们出去走走,看过黄河了,这一次去看长江。”2月14日,毛泽东坐专列南下,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巡。专列经石家庄、郑州、信阳,于16日晚到达汉口大智门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视察武汉。但毛泽东对武汉是很熟悉的,早在1918年他组织湖南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去北京时就路过武汉。毛泽东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那时长江也没有桥,武汉…  相似文献   

9.
晏城,隶属于德州市齐河县,为县城驻地镇,是山东最早的古镇之一。千百年来,它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九曲黄河这条美丽的玉带上。晏城虽小,却因晏婴而名留千古:晏婴虽殁,却在黄河岸边点亮了一盏千古不灭的明灯!晏城镇“北依漯川,南望济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济水,源于河南,流经齐鲁入海(西汉时黄河改道,  相似文献   

10.
中卫,黄河前套之首,历史上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  相似文献   

11.
提起毛泽东的名字,总使人联想到一泻万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这是因为只有长江、黄河的气势才能哺育出毛泽东这样惊世的伟人;这还因为毛泽东的思想、功德像长江、黄河一样万古流芳;这也因为毛泽东的名、诗、身、心都与长江、黄河结有不解之缘。 名系江河 毛泽东一生用过许多名、号。小时乳名“石三伢子”,青少年求学时期取号“子任”,1929年在中央苏区工作时用过化名“杨引之”,1947年转战陕北时化名“李得胜”,此外,毛泽东还曾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宁夏要加快"黄河金岸"的建设,使"黄河金岸"成为宁夏的金字招牌,就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基于伊斯兰金融独特的投资理念及宁夏自治区特殊的穆斯林区情,宁夏有必要结合自身地方金融发展特点,引进伊斯兰金融,早日实现"黄河金岸"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3.
贾巨川 《党史文汇》2005,(12):38-40
这里记述的是发生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身边的一个抗日斗争故事. 在黄河泻出龙门200余里的西岸淤滩上,有一个外来乡民集居的小镇,古名蒲关,时属陕西省朝邑县管辖.20世纪20年代末冯玉祥将军督陕,在蒲关新设县治,冯将军亲自命名蒲关为平民县.全国解放后平民县撤销,划归大荔县治.抗日战争初期,就在这个浸润着黄河乳汁但地瘠民贫的小县,爆发了百余名热血男儿东渡黄河,在晋南地区英勇杀敌、抗击日寇、浴血战场的壮烈行动.曾在延安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接见的国民党平民县县长续俭,就是这场斗争的组织者和发动者.  相似文献   

14.
舒云 《党史博览》2006,(7):10-17
从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离开延安算起,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止,历时370天。在这一年里,毛泽东和换了好几个代号的中央机关行程1000余公里,风风雨雨,跋涉了陕北12个县的37个村庄。行程虽比不上长征远,却比长征险。好几次,追兵仅仅在5公里处,甚至到了步枪射程之内。然而,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黄河两岸有一群辛劳的人,他们就是治理黄河的人;治理黄河的人焕发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叫黄河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一共来山西8次。最早的一次是1936年2月20日随毛泽东率领红军东渡黄河,抗日讨逆;第二次是1937年应阎锡山礼迎与彭德怀、徐向前等来山西会谈抗日大计;第三次是1948年陪同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中央军委东渡黄河穿越山西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第四次是建国后50年代初来太原考察太钢。其余四次都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专门陪外宾来山西访问大寨和大同。我在山西省外事办任职期间,有幸参  相似文献   

17.
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生态环境建设。对前者,我们比较重视,但对后者,我们重视还不够,一些地方没有列入议事日程。在十五届一中全会上,江总书记侧重讲了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就全国来讲,生态环境建设还是个大问题,有几件事情要做:第一件事是大江、大河中上游治理。为什么强调治理中上游,因为中上游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大家都非常关心黄河,黄河在1975年到1996年22年间,有19年断流,开始时只断流25天,到1997年断流达到220天。如果不治理,直接影响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所以总书记讲,河流的综合治理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性措…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党史月刊》2014,(17):33-33
正南水北调这项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继东线一期竣工通水后,中线工程也将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清澈的江水从丹江口水库奔涌而出,沿千里长渠,一路向北……"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也是可以的"1952年深秋,凉风习习,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水患令他寝食难安,他就是奔着寻找解决方案来的。"将来黄河水不够用,需要从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一生钟情长江,尤其喜欢到长江中搏击风浪,体验征服自然的豪情壮志。洪水肆虐,民不聊生的惨景更激发了他改造长江的决心。  1953年2月,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视察湖北时,就特地安排相当长的时间,在“长江舰”上,同水利专家、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就长江防洪问题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首次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治理长江水患的初步设想:“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建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处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在毛泽东视察长江的次年,即1954年夏天,长江发生了全流域特大…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 ,流经 9个省区 ,全长546 4公里 ,流域面积 75万平方公里 ,人口 1.2亿。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是 ,从 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 ,到 1998年共断流2 1年。断流的时间和里程越来越长 ,1997年断流2 82天 ,70 4公里。有些年断流至河南的开封。有人预测 ,在不远的将来 ,黄河会成为季节河。还有人预测 ,至 2 0 2 0年 ,黄河会变成内陆河。 1998年 ,150位中科院院士大声疾呼 :行动起来 ,拯救黄河 !黄河流经巴盟 340公里。拯救黄河 ,巴盟有着直接的重要责任。导致黄河枯萎的原因是复杂的 ,拯救黄河的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