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补充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重要组成部分论"是对"主体补充论"这一基本理论的运用."补充"也是组成部分,认为"重要组成部分论"代替了"主体补充论"是一种误读和误导."主体补充论"是对中共八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质的飞跃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
公有制度的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的重要问题,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人们对公有制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构建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从哲学的角度深化对公有制度的认识,探索其构建规律,对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投资基金在我国正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但由于人们对投资基金的认识存在偏差,所以投资基金发展的规摸还不大。笔者认为,投资基金是新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投资基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莎莎 《湘潮》2013,(5):12-13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之际,对《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关于私有制思想进行思考和解读,这对解决我国经济关于姓"公"姓"私"的问题以及改革中遇到的私有化问题很有帮助。对消灭私有制不能做简单的僵化教条理解,要通篇把握《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思想脉络,联系我国具体实际情况,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充分结合的起来,实现所有制思想与时俱进,以便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潘学良 《探索》2016,(4):181-18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正问题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悬殊,权利、机会和规则不公平,司法不公正等问题十分突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的凸显,既有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也有所有制结构发生"公"降"私"升变化、公有制主体地位有所削弱的缘故,还有具体制度不完善、一些制度建构不合理,以及公共权力局部异化等因素的影响。应采取推动生产力进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推进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措施,以此解决我国社会的公正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分析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为线索,以对公有制这一所有制规定的分析作为逻辑起点.通过解决人们对公有制的困惑,把收入分配差距原因的研究统一到制度正义性的层面上.论文分析了经济因素是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具体因素,但贫富差距本质上是制度正义性的缺失,因而弱势群体的贫困是制度性的贫困,所以包含收入分配改革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注意正义公平的制度建设,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3,(12)
面对改革"深水区",国有企业不仅加快了进入竞争领域的速度,形成了"与民争利"的局面,而且一些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还出现了变相私有的"诸侯经济"问题。如何破解国企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难题,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国企改革既不能走向"私有化",也不能停止,而应该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厘清所有制与效率的关系;二是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三是从竞争领域相对退出;四是通过立法履行利润上缴的责任;五是相应行政管理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8.
经典公有制是自由人联合体公有制,它的实现形式是民主基础上的自治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精神完全相同.传统公有制只实现了经典公有制的第一步,因而是一种类似于原始公社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所谓的四种类型的新公有制企业中,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公众持股的股份制企业,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相似文献   

9.
和军 《求实》2012,(8):36-40
目前有必要区分理想型按劳分配模式与探索型按劳分配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条件实施理想型按劳分配模式,但可以实施探索型按劳分配模式,因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原则是可以兼容的。应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阶段而非局部阶段来看待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局部阶段民营经济为主体与整个阶段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矛盾。我国目前尚未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阶段看,则必然会实现这一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0.
根据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范畴学角度而言,公有制概念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后是是前者的种概念,两者具有不同的内涵;过渡时期的公有制概念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同属公有制概念的平行种概念,它们不能划等号。我国处于过渡时期,而且是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公有制不但不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也不同于过渡时期高级阶段的公有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也有根本的区别。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方面要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必须贯彻落实《宪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者参与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权利,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