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5月12日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首次提出了自己的对苏战略,即超越遏制战略(Beyond Containment)。21日和24日在波士顿大学、海岸警卫学院以及出访欧洲和出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会议的讲话中重复了这一概念。超越遏制战略得到了北约组织首脑会议的首肯,已作为西方对苏政策的共同战略。苏联对此作出了反应。谢瓦尔德纳泽一方面指责布什的讲话使他"吃惊"。他说:"使我吃惊的是他的调门,我甚至要  相似文献   

2.
遏制战略是美国战后四十多年来的基本国家战略;先发制人是布什政府藉“9·11”事件出台的新主张,被正式写入2002年9月20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从宏观来看,先发制人与遏制战略在根本战略目标、具体内容框架、提出的历史契合点这三个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微观着手,两者又在出台的国际国内背景、针对对象、具体实施手段、战略目标结构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存在区别,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受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外交政策延续性的影响,先发制人虽然较遏制战略更加张扬,更加咄咄逼人,但是它的影响和实践意义将远逊于遏制战略。它绝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为所欲为,到头来只会是新层次上的遏制战略。  相似文献   

3.
美国《外交》季刊1947年夏季号登载了署名"X"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其作者乔治·凯南在该文中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政策主张,从此杜鲁门政府的对苏政策被冠以"遏制战略"或"遏制政策",凯南也因此享有"遏制之父"的称号。凯南作为美国最著名、资格最老的"苏联通",战后四十多年来在美国的政界和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大量著述、对苏战略思想一直在为人们所研究着。  相似文献   

4.
正美日为维护其主导的国际和地区秩序和地位,对中国发展崛起实施遏制战略并不断加大遏制力度,但这种遏制战略不仅不能阻挡中国的崛起反而会加速中国崛起的进程,这是基于中国实力和特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近来,美日战略遏制中国的力度空前提升,不仅在背后策动并高调介入东盟有关国家与中国的南海之争,促使国际临时仲裁庭做出对中国不利裁决,从政治外交和军事安全  相似文献   

5.
大战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已经贡献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把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上升到大战略或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研究,这样的成果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出初步探索。 一、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是一种大战略的调整 什么是大战略?所谓大战略,又叫国家战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西方的一种宏观战略概念,是国家战略的最高战略层次,它不仅要把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  相似文献   

6.
杨毅 《国际展望》2010,(4):18-22
<正>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奥巴马政府大战略转型2010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四年防务评估报告》(QDR)、《核态势评估报告》,最近又由奥巴马总统签署发表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一系列的重要战略报告勾画出了美国安全战略、对外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大政方针。可以说,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大战略作为政府文件的形式已经成型。这些重  相似文献   

7.
小布什政府认为,美国在二战以来所形成的遏制、威慑和均势为特征的现实主义大战略,已无法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国家安全的现实,因此转而采取以单边主义为核心的新帝国大战略,其内容包括维护单极世界,彻底消灭恐怖主义,实施先发制人,裁定别国主权,轻视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和国际准则等。这种作法会成功吗?美国的资深学者也提出了疑问。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国内对美国的自由霸权战略的日益不满,一种名为"克制战略"的战略主张日益受到美国精英和社会的重视。"克制战略"的主张者将其历史渊源追溯至华盛顿及亚当斯,指出冷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纰漏,并将减少美国的军事盟友与海外军事部署和削减军事预算作为其核心政策主张。虽然许多研究者将"克制战略"与"美国衰落论"联系,但克制战略的主张者更支持一种对美国国家力量的乐观主义,这也使得其对华政策主张更为平和和理性。"克制战略"在美国未来的大战略中的影响有其现实基础,它对于国家安全战略中军事手段的反思也值得中国在建立海外利益保护机制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略论朱利安&#183;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利安.科贝特是与马汉同时代并在西方海军理论界与之齐名的英国海洋战略学家和历史学家。在整理和分析英国一手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科贝特归纳和演绎出了一种"具有海洋国家特色"的军事战略理论,涉及国家大战略、有限战争和海陆联合作战等重大军事战略理论问题,对西方海军战略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对西方海洋战略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马汉"海权论"的层面上,因而深入研究科贝特海洋战略理论的实质内容,客观评价它在战略理论发展史上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中国大战略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从战略和大战略的概念入手 ,对大战略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基本研究方法做出简要说明 ,总结中国大战略研究的现状及其不足之处 ,简要概述笔者的基本思路 ,为中国大战略研究奠定分析基础。作者提出建立在国家实力、国际制度与战略观念等三个基本变量基础之上的大战略研究框架 ,即以国家战略资源的评估为开端 ,着重进行战略能力的评估、战略观念的优化、战略目标的确立、战略内容的谋划、战略手段的实施 ,并以此为主线构建一个完整的大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1.
作为政策思想和行为的"大战略"或者"国家战略"反映现代世界的总体战和"总体冷战"的特性和要求,具有内在的扩张性、综合性和政治性。大战略的关键意义既在于协调和统御军事和非军事因素,也在于平衡和整合政策和制度的对内和对外的方面。在冷战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不仅是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统御性理念,也连带着国内政府组织改造、国家扩张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重建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突显以往受到忽略的美国冷战大战略与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也提示美国冷战战略和政策的历史根源、国家风格和复杂多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郑春荣  林卓然 《国际展望》2024,(2):24-46+161-162
德国出台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大战略、机会主义、风险管理三种制定战略的政治逻辑为视角,系统检视德国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可以发现,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目前仍属于一种较为模糊的原则性规划,其详细行动计划还有待观察。同时,从长期的历史角度看,德国国家安全战略还存在有限的机会主义特征。此外,德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以防范风险为主,重点是对军事、经济和制度的风险管理。在这种混合性质的国家安全战略引导下,未来德国外交中克制文化的约束力将进一步弱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会进一步巩固,欧洲战略自主也将在北约框架下艰难推进,但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将受到其失稳的内政和美国大战略变动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肖鹏 《当代世界》2009,(12):51-52
战略是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概念,当今世界已把最高层次的“战略”延伸到国家“政略”和外事“方略”等方面,统称为“大战略”。战略文化与战略密切相关,并对战略的形成起着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是历史形成的一个国家与文明形态的民族特性、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心理在战略领域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4.
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重点始终在欧洲。三十多年来,苏联从战后初期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反对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称霸的战略,转变为放弃反对美国霸权,在军事、经济方面极力追赶美国,逐步取得与美国的同等地位后,走向对外侵略扩张,并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的对外战略,从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有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而苏联对东亚的战略,是它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苏联对东亚的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斯大林时期(1945—1953年);第二阶段: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第三阶段: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现分别阐述各个战略阶段苏联对东亚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研制背景1947年,冷战爆发,美国叫嚣着用300 枚原子弹毁灭苏联,西方强有力的战略航空兵成为苏联领导人的心头之痛。当时苏联的核弹投送工具只有苏版“超级空中堡垒”图-4轰炸机(北约代号“公牛”,B- 29仿制品)一种,但喷气时代的来临使其还未来得及大规模列装就显得过时了。美国B-47、英国3V轰炸机等喷气式后掠翼轰炸机的研制成功,再加上喷气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无疑强烈刺激着苏联领导人的神经。  相似文献   

16.
宋德星 《国际展望》2024,(2):1-23+161
在动荡变革期,国际权势在国家之间、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均呈现出分散化趋势,其催生的普遍焦虑情绪使当今时代称得上是一个“战略焦虑时代”。同时,美西方基本国际态度的嬗变和以民粹主义为表征的自利化战略倾向,直接冲击着国家间关系。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发生了由陆向海的历史性转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洋国家对华联合阵线的形成。上述战略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国家大战略的缔造必须高度重视国内发展,这是其赖以成功的基础,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外部战略环境的优化问题,并切实增强战略思辨性,客观理性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掌握好力量运用的艺术。因此,在中国国家大战略的缔造过程中,需要对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都予以足够重视,并将其视为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从而确保其内在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外交:从多极化到多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多极化战略也需与时俱进。本文认为,我国应在坚持多极化战略的同时,弘扬多极化战略所蕴涵的多边主义理念,大力开展多边主义外交,拓展21世纪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一、多极化战略开拓了冷战后外交新局面 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外交封锁等手段对华实施全面遏制政策,企图实现“和平演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了抵制美国的遏制政策,分化反华力量,中国在邓小平  相似文献   

18.
寻求战略联合 1991年8月,在紧随共产主义者的政变失败之后的一次莫斯科群众集会上,我发表讲演,正式宣称了一个过去看来只是一种理想的事情:美国和其他西方民主国家已是民主俄罗斯的天然朋友和最终盟友,就如同他们曾是苏联极权主义的敌人一样。 事实上,伙伴关系是对俄罗斯和美国来说最好的战略选择。拒绝这种选择将意味着失去使民主、开放的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和使  相似文献   

19.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欧洲主导建立起北约,并意图利用该组织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为应对美国的封锁和孤立政策,苏联也与一些东中欧国家结成了华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争夺欧洲、称霸全球的斗争日趋激烈。在这场残酷的战略博弈中,美国在欧洲部  相似文献   

20.
正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4月版定价:69元本书汇聚了作者多年来在国际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的国际战略回顾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分析,从纵观美国发展强大的历史原因到评说30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从中国新地缘战略的再平衡到当下国际环境的新趋势,从美国的大战略启示到未来的强国外交之路。本书以宏观视角,通过回顾历史、比较分析,对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为了解和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