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南亚古代史》一书是北京大学梁志明教授带领的优势团队多年合作的结晶。该书详尽地论述了东南亚殖民时代之前的发展历程,全书资料丰富,脉络清晰,架构完整。该书是中国学者在发挥中国古籍资料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关于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而完成的。东南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也越来越重视东南亚,这就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东南亚——当然包括东南亚的过去,而《东南亚古代史》一书就是关于东南亚过去的论著,恰好有助于各界更为全面地认识东南亚。  相似文献   

2.
元代,中国、东南亚和印度之间存在着一个贩卖西洋布即印度棉布的贸易圈.明代东南亚一些国家把西洋布作为贡品带入中国.十六世纪开始,东来的西方殖民者不但垄断了原产印度西洋布的贸易,并使之成为香料贸易的补充,同时也带来了产自西欧的西洋布.西洋布一经传入中国,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3.
浅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  栾雅钧 《东南亚研究》2001,(4):29-33,37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出口贸易上的关系 ,一直是是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根据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范式———“雁行模式”和“贸易竞争关系模式” ,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目前有一些学者 ,特别是一些国外学者比较倾向于用后一种模式来解释。这种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存在一定道理 ,但若仔细分析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出口结构及决定各国出口贸易的因素 ,就会得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更大程度上属于产业和技术引进的合作关系。良好的东亚经济关系和经济环境是该地区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前提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不存在 ,也不应该存在货币贬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在九十年代初进行的外贸与汇率制度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根本不具有相关性 ,构建东亚地区贸易及货币协调机制是东亚地区寻求经济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日本加入"科伦坡计划",以准赔偿的形式开启了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历程,这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贸易开放、技术创新、组织效率等五个方面探讨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对东南亚五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在长期内有利于东南亚五国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均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丰裕的资源禀赋反而成为受援国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中日关系的坚冰期,周恩来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民间外交方针,并制订了“民间先行、贸易入手”,“民间来往、官方挂钩”,“渐进积累方式”和“备忘录贸易”等发展中日关系的具体外交策略。正是周恩来倡导并大力推行的民间外交,使中日邦交正常化具备了日益强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终使两国复交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相似文献   

6.
日益密切的新加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密切的新加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陈宁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是我国在东南亚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中国与东南亚其它国家的贸易。即使在1990年两国建交之前,双方就签定了一系列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协定,尤其是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1985年为...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中,东南亚各国的对华友好协会是这个地区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民间桥梁,而华人精英则不同程度地在各自的协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有的在前台起主导作用,有的在幕后起主导作用,有的担任辅佐角色,也有协会华人尚处于缺位状态。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公共外交中,各国的对华友好协会可以作为公共外交的平台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帅 《东南亚研究》2021,(3):114-135
201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便引起各方关注,这与此轮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大规模和高质量带来的深远影响有关.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本是受东南亚与中国经济关系、全球工业化扩散等中长期因素影响的正常经济现象,但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暴发等多种外部因素叠加,可能会加速制造业外移,使中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局面.而中国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应对疫情中的良好表现,又使对局势的判断和应对进一步复杂化,为中国进行内外调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强化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关系创造了"窗口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焦点,而率先步入少子高龄化社会的日本,其劳动社会保障智库建设可为中国提供有益参考。分别考察了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劳动社会保障民间智库、官方智库和高校智库的发展演进历程。民间智库通过与公益财团法人结合,得以保持其专业性与财务可持续性;官方智库体现出较显著的整合趋势,由法律赋予其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高校智库在财务可持续性上有天然优势,而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是其主要抓手。日本劳动社会保障智库的特征包括:重视田野调查与数据挖掘,依据智库性质分类治理,智库资金来源多元化,智库影响渠道多层次。  相似文献   

10.
欧盟-日本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欧日EPA)于2019年正式生效,对世界经济格局、国际贸易规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运用采访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内容,对双方的谈判过程进行了梳理,将其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民间提案阶段、官方商议阶段、谈判的开始、停滞与完成。文章对协议文本的货物贸易领域、服务贸易领域以及贸易规则领域进行了概述,并将其与日本签署的其他协定进行对比,总结出欧日EPA具有欧盟特色鲜明、标准高、日本让步程度大以及自由化程度高的特点,同时谈判过程受美国影响较大。欧日EPA是安倍政府时期贸易政策的重要一环,将欧日EPA作为一个案例分析日本在贸易政策领域的变化以及诉求,对中日贸易合作与交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的签署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政府对西方列强入侵东南亚的反应喻常森西方列强对东南亚的殖民入侵开始于16世纪初,经过长达4个世纪的征战与争夺,到19世纪末,东南亚竞相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关系。按惯例,东南亚各国定期遣使前...  相似文献   

12.
1941年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开始对东南亚地区实行贸易统制政策,采取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军队和企业具体实施的方针,通过滥发军票等方式,以较低的价格进口东南亚各地的重要资源。日本的贸易统制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使日本与东南亚各地之间的贸易急剧增长,但却严重破坏了东南亚各地的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给东南亚各国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联系一直十分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推行,对祖籍地是中国的东南亚华人来说,其发展优势是可以预见的.但从长远来看,由于东南亚华人大部分已加入所在国国籍,他们与祖籍地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经贸和文化领域,而且,这种联系已逐渐成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经贸、文化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和学术影响。为了进一步巩固传统和突出特色,发挥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作用,整合我校国际关系和华侨华人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力量,根据暨南大学暨通[2011]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其中包括贸易,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自远古以来,中国商人就带了货物来到这些国家。稍后,中国侨民开始到来。他们在这些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经济活动经验和技能。  相似文献   

16.
简讯六则     
△ 1987年11月4日至5日,以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桑杜先生为首的东盟国家学者一行七人,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关系”研究课题第二年度研讨会之后,到我所访问。双方就东南亚经济及华人问题进行座谈。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各国历来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东南亚既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大国,也有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大国,粮食安全在地区安全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东南亚主要粮食出口国通过一系列举措,着力发展大米生产,渐次形成了本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粮食储备体系,其在粮食储备方面并不能满足粮食安全保障的需要;主要粮食进口国通过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构建起以粮食进口贸易为主导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但由于长期偏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粮食生产,生产不足成为其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大短板.作为东南亚国家的近邻,中国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与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具备加强粮食安全合作的基础.此外,中国要从东南亚各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形成过程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构建集粮食生产、贸易和储备于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志强 《东南亚研究》2023,(3):50-68+155
过去80年来,中国的东南亚语言专业积极参与到中国东南亚学的建构和发展进程中,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西方和日本的东南亚研究中,世界史和政治学学科更重视作为必备工具的当地语言,尤其是早期那些被认为是东南亚研究的一流学者。中国的东南亚学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东南亚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实践层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9.
越南民众在南海问题上针对中国的街头集会与示威等抗议行动,由零星的活动,逐渐演变成常态化的活动,表现形式是定期活动与突发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定期活动往往出现在越南视角下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时间点即每年的1月19日和3月14日,突发活动则会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刺激下发生,如2014年的5月事件.越南民众针对南海问题的街头抗议,客观上因应并强化了越南官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博弈,事实上形成了越南对华博弈南海问题的"双簧"态势.越南官方在此类活动中的放任(纵容)以及"收放自如"的管控,均显示出民间的此类行动事实上也符合越南官方对华博弈南海问题之需要.越南民间在南海问题上针对中国的行动,其实也是越南官方长期培育的结果.民间在街头集会和示威行动中的口号和主张——包括中国"侵略"越南和越南对于南海岛礁的"主权"主张,均来自于越南官方长期不懈的宣传以及对民间对华"负面认知"的培育,而且这种"培育"已经形成了有利于越南民间以街头集会示威为主的对华博弈南海问题的社会氛围.事实上,这种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越南形成对华博弈南海问题的"合力"之势和"双簧"效果.  相似文献   

20.
1979年以来,中国与南朝鲜之间的贸易主要是通过间接渠道进行的,因而缺乏官方的贸易统计数据。双方政府都把统计数字转记在“其他”类目之下。南朝鲜政府在收集确切的贸易资料及数据方面似乎也有很大困难。按照香港一个被采访者的说法,虽然汉城确有关于从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