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7月1日起,我国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施行。从此,"常回家看看"成为了一条法律规定。其实,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老人的"精神赡养",为了让子女"常回家看看",作出了许多很有借鉴意义的规定。日本:热捧"一碗汤距离"小区日本老人与子女的同居率非常高,至今还存在一种社会习俗,即只有父母与已婚孩子共同生活才被认为是正常的。即使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为保证子女"常回家看看",日本提倡"一碗  相似文献   

2.
当年,央视春晚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令多少父母泪流满面,引起了社会强烈共鸣。但是,据网易一篇博文声称,《常回家看看》遭到武汉大学罗萍教授点评,说它是一首性别歧视的问题歌。罗萍是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长年研究女性维权问题。她逐句点评: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相似文献   

3.
常回家看看,是父母对儿女的呼唤:常下去“蹲蹲”,是基层对上级领导机关的期盼。常下去“蹲蹲”.可以及时了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23):123-123
日本:热捧“一碗汤距离”小区 许多日本老人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因为日本习俗认为,只有父母与已婚孩子共同生活才是正常的、安宁的生活形态。即使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为保证子女“常回家看看”,日本提倡“一碗汤距离”原则,即父母和孩子两家之间的最佳距离是“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  相似文献   

5.
王琳 《理论导报》2013,(1):37-37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舆论的回应来看,媒体和网民最为关注的,乃是"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被套上"应当"这一法律用语,道德责任就上升到了法律责任的层面。客观评价,这样的立法表态,对于强化全社会的尊老意识,  相似文献   

6.
国外也规定“常回家看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攀升",空巢老人"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子女"常回家看看"成为了这些孤独老人的"奢望"。从7月1日起,我国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施行。从今往后",常回家看看"不再只关乎道德,更成为一条法律规定。其实,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也被纳入了法律范畴。  相似文献   

7.
世相动漫     
据人民网消息,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子女若不能常回家看望父母将属违法。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忙得没时间回家”成为一种现实的无奈。“常回家看看”并非易事,“高成本、竞争大、有假无绩效”等现实问题都是实行探亲似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8.
"地不分南北,都能够在大街小巷听到同一个旋律;人无分老幼,都能在一首歌里找到心灵的共鸣.这就是《常回家看看》所传递的亲情和经典的力量."这是中央电视台《致敬经典》栏目对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的《常回家看看》的致敬词.  相似文献   

9.
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可谓风靡了大江南北、近日,在我省开展乡镇干部增强“四个观念”教育活动之际,对此歌仔细一品,却品出些许“异”味。异就异在我们的干部该上哪儿看,该看什夫张家界市有个好公仆郭树人,常回‘嚎”看看。作为领导干部,他把扶贫联系点——离张家界市30多公里、海拔1300米的高寒山区——壁岩村,当成自己的家。每次回‘’家”前,总惦记着李大爹的柴米,张大妈的油盐,总得买点水果,购点药品,并从家中捎上几件衣服,奉送给“家”中的父老乡亲。他回“家”看看,看的是老百姓,是穷人的疾苦,捎去的是党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舒炜 《廉政瞭望》2011,(11):22-24
我国目前已有1.67亿老年人,其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今年1月,"常回家看看"作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被写进了《老年法》草案,强调除物质外,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精神关怀。有人建议,应该在《老年法》中增设刚性条款,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官员考核的内容。因为连父母都不尊重和孝敬的官员,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责任。尽孝的方式多种多样,围绕现代官员该如何尽孝,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常回家看看     
今年中央电视春节晚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在千千万万国人中激荡起强烈共鸣,天南地北处处传唱,成了一首名副其实的流行歌曲。人们所以喜爱这首歌曲,是因为它抒发了一种美好的人间亲情、感情、真情。我想,《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用来表达我们各级干部与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12.
老年目标     
《理论与当代》2014,(4):57-58
2月26日的《报刊文摘》转载了六六在《楚天都市报》上发表的文章说,总在看中国的宣教片,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话.甚至为不探望父母立法。这不是我要的老年——充满着弱势的怜悯,无奈地孝道重压。我不想让自己老了以后活在整天期盼儿女孙子电话的孤单里。  相似文献   

13.
杨作奎 《企业党建》2012,(12):32-33
记得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唱出了人们对亲情的守护,传遍全国各地。而今,江苏农垦岗埠农场组织机关干部“常下乡看看”,访民情、问民意、解民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民心。  相似文献   

14.
易家言 《奋斗》2001,(9):55-55
一曲《常回家看看》不知感动多少人。让我更加感动的还是承德公安系统倡导的“常到百姓家看看”。据说,他们常说和常做的“常到百姓家看看”.结果便是密切了警民关系,强化了社会治安。东莱派出所的经验。说到底,也无非是热爱群众。  相似文献   

15.
舒炜 《廉政瞭望》2011,(21):22-24
我国目前已有1.67亿老年人,其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今年1月,“常回家看看”作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被写进了《老年法》草案,强调除物质外,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精神关怀。有人建议,应该在《老年法》中增设刚性条款,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官员考核的内容。因为连父母都不尊重和孝敬的官员,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责任。尽孝的方式多种多样,围绕现代官员该如何尽孝,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新湘评论》2013,(2):48-48
父母的"嗦"、"多事"其实都是对孩子的一种爱,作为子女,面对渐渐老去的父母,要用心理解,要尊重父母,要懂得感恩。以下是网友在帖子中列出不要对父母说的9句话:  相似文献   

17.
<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关于家风,民间常常把"孝"和"敬"连在一起。孝敬的内涵是孝为行、敬为心。作为晚辈,心中要有对父母深深的敬重,既能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能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在做好孝敬长辈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好下一代。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物质生活改善只是一个方面,传递好家风当是更重要的一面。时代在变化,人类在进步。不  相似文献   

18.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真情,常下乡看看; 带上法律,带上科技,带着温暖,常下乡看看; 百姓积压了一些心愿,农民肩负了一些负担; 国家的政策向农民说说,发展的路子跟百姓谈谈……一首饱含鱼水深情的《基层歌》在齐鲁大地传唱。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广大机关干部转变作风,驻村蹲点,他们以模范行动践行着父老乡亲的心愿——  相似文献   

19.
遥远的牵挂     
不知不觉,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四川已25个年头了。1981年,我参军来到了新疆,1984年复员留到了伊犁南岗水泥厂当上了一名工人。20多年来,虽然也曾回过两次家,但由于数年见不上父母一面,一种牵挂的情愫常常不由自主地萦绕在我的心头。特别是陈红的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谣,常常勾起我思乡的念头。2006年的春节,一种浓烈的思乡情促使我这个又有6个年头未回家探亲的不孝之子,向厂领导递交了探亲报告。想想这些年来,为了追求事业和人生的梦想,我远离故乡和亲人,虽然那种年年想见上亲人一面的想法早已成为奢望。“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正说…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根据规定,子女若不能经常看望或问候父母属违法。"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同时,我国也规定了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事实上,1981年我国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但30多年来,此规定竟如同虚设,变成了一纸空文。人们对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