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亭》的撰书者是王羲之 ,这已是 16 0 0多年来的公论。然而 ,这个公论在 196 5年被郭沫若否定过。他在当年第六期《文物》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不但认为《兰亭序》文章的后半部分非王羲之所作 ,他推断《兰亭序》从“悲夫”以后的文字 ,过于伤感 ,与王羲之当时在兰亭诗酒唱和的情绪不符 ;进而他又根据出土的王、谢墓志上的字体推断 ,东晋时 (即王羲之所生活的年代 )的书体应该是由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字体 ,而不是流畅的行书。最后他断言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智永(王羲之第七代孙 ,隋朝人 ,出家为僧 )的笔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书法史上,《兰亭》的撰书者是王羲之,这已是1千6目多年来的公论。然而,这个公论在1965年被郭沫若否定过。他在当年第六期《文物》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认为《兰亭序》文章的后半部非王羲之所作,他推断《兰亭序》从“悲夫”以后的文字,过于伤感,与王羲之当时在兰亭诗酒唱和的情绪不符,进而他又根据出土的王、谢墓志上的字体推断,东晋时(即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2014,(9):41-41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郡望出自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魏晋以降,颜氏即为江左望族,世代以儒雅传家,善小学,留心翰墨。颜真卿幼承家学,并重真、草。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本刊注)之后书法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端严宏伟,颇具盛唐气象,是书法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杰出典范。颜真卿楷书风格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轻健秀逸。源于母旋殷氏,而得力于褚遂良、张旭,如《王琳基志》《郭虚己墓志》《多宝塔碑》等;广德(763)以后,趋于茂密圆劲,成就自家风貌,如《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世称“颜体”,与柳公权的“柳体”并称,有“颜筋柳骨”之誉。  相似文献   

4.
在《共产主义小组》一书中,罗章龙撰文写道:陈独秀在建党初期,在给他写过的一封信中说:“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由山东的‘王姓世家’组织。”何为“世家”?《辞海》解释说:“旧时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中国共产党初创录》中有“陈独秀函约山东的王乐平在济南组织”的记载。王乐平及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王烬美、王翔千均为山东诸  相似文献   

5.
陈锦春 《理论学刊》2012,(2):108-109
《后汉书》关于汉章帝刘炟、顺烈梁皇后梁蚋的享年及东海恭王刘强的在位年数记载有误.查考《后汉书》所载,对比其它载籍,运用本校和他校之法,可以证知,汉章帝的享年,“年三十三”当作“年三十二”;顺烈梁皇后梁蚋的享年,“年四十五”当作“年三十五”;东海恭王刘强的在位年数,“立十八年”当作“立十六年”.  相似文献   

6.
叶炳昌 《党课》2014,(4):78-79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  相似文献   

7.
正据《明史·王守仁传》与《王阳明全集》记载,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其二十八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创立了“知行合一”“致良知”“亲民”的理论学说。其三十四世祖王羲之及历代先人皆为饱读诗书  相似文献   

8.
周娟 《学习月刊》2012,(4):106-106
张昕若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到湖北省政府部门工作,是《书法报》创办人。他书法法度严谨.清逸典雅.对甲骨、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诸体均有研究.旁涉篆刻.精研秦汉玺印。楷书、行书宗法王羲之、褚遂良,草书宗法二王和孙过庭,对《大观帖》、《书谱》钻研尤其深人,并广泛涉猎《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礼器碑》、  相似文献   

9.
王德明是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为党为人民工作40年。1986年离休后,他没有按常规颐养天年。他反复思考的是怎样完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炳南叔父的遗愿。王炳南是建党初期参加革命的,曾担任过外交部副部长和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务。他在遗嘱中将积蓄两万元交给原籍陕西省乾县好畤村办教育。当时他的堂弟们都远在国外,执行遗嘱的重任就落到王德明的肩上。王德明回到家乡,在征求乡亲们的意见时,乡亲们提出:“咱们村这么大,应该建立一所学校,像城市的娃娃一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20,(4):F0002-F0002
《实践》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刊物,创刊于1958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刊之一。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实践》杂志题写刊名和复信。毛泽东同志共题写了两幅字,在一幅中圈了一个“实”字,在另一幅中圈了一个“践”字。现在的“实践”二字就是毛泽东同志亲笔圈定的。毛泽东同志在原信的空白处写道:“送内蒙古党委同志们。毛泽东,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并亲自写了信封,封首写“内蒙古党委”,正中书“实践杂志社”,落款为“毛寄”。  相似文献   

11.
刘安成的书法以帖为宗,这在河南以碑为主体风格的书法格局中显示出了他的审美取向。他早年从“二王”人手,《兰亭序》、《圣教序》打下了相当深的基础,后来又广涉唐宋元明,在米芾“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开合意绪里,找到了更为符合个人潜质的思维符号,由此披肝沥胆、孜孜圪圪,一路走了下来。他的书法力求变王氏书风的静态美为动态美,追求用笔灵活多变、酣畅淋漓、沉着痛快,从而形成一种以王为底、以米为表、沉稳爽健、飘逸华滋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报》1999年5月18日刊登王乾荣的《读贬郭长见识》。文章说,近日读了一本名叫《反思郭沫若》的书,真长了不少见识。这书的编者说:“(书中)一些文章把郭沫若作为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加以考察,从而看到他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这种悲剧在每个知识分子身上的表现千差万别。郭沫若因为经历和地位的特殊,悲剧发生在他身上就有了一种典型意义。”该书一篇文章说,在政治领域,郭沫若“成为台前木偶”;在文学上,他“退化”成“文学弄臣”。“郭氏虽为1949年以后的‘第一文人’,实际上仍是‘倡优畜之’——班头,不过是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据说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鼻祖王羲之的后人。他在思想界、哲学界、文学界、书法界、教育界、政界和军界均有重大影响,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教,是与南宋理学家朱熹齐名的明代理学大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传世。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20,(1):F0002-F0002
《实践》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刊物,创刊于1958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刊之一。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实践》杂志题写刊名和复信。毛泽东同志共题写了两幅字,在一幅中圈了一个“实”字,在另一幅中圈了一个“践”字。现在的“实践”二字就是毛泽东同志亲笔圈定的。毛泽东同志在原信的空白处写道:“送内蒙古党委同志们。毛泽东,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并亲自写了信封,封首写“内蒙古党委”,正中书“实践杂志社”,落款为“毛寄”。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20,(2):F0002-F0002
《实践》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刊物,创刊于1958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刊之一。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实践》杂志题写刊名和复信。毛泽东同志共题写了两幅字,在一幅中圈了一个“实”字,在另一幅中圈了一个“践”字。现在的“实践”二字就是毛泽东同志亲笔圈定的。毛泽东同志在原信的空白处写道:“送内蒙古党委同志们。毛泽东,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并亲自写了信封,封首写“内蒙古党委”,正中书“实践杂志社”,落款为“毛寄”。  相似文献   

16.
第三一九期湖南《文萃》周报《毛润芝名字的由来》(摘自《文史拾遗》)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杨怀中先生送他一部《胡文忠公全集》(1979年版《辞海》上为《胡文忠公遗集》),要他学习胡林翼(字润芝),对他说:“你既尊敬胡林冀,就改字润芝好了。”“毛润芝这名字就是这样来的”。笔者不以为然。毛泽东去第一师范读书前,其字早就叫润芝了。有资料为证: 其一,毛泽东少年时读的《论语》、《诗经》上就分  相似文献   

17.
罗亦农7岁时被父亲送到离家不远的白云山下一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他的记性很好,《人之初》、《增广贤文》、《幼学》等书,不到1年就读完了。两年读完《四书集注》,3年读完《四史》、《文心雕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书。他读书用心,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他很赞赏。罗亦农住在易俗河挂嘴洲时,他父亲罗子厚开了“石昌发”米行,雇请了不少工人。他放下了少爷公子的架子,不耻下问,拜工人为师。他也很佩服母亲的“慈善”心肠,有时跟着母亲去附近的“慈航寺”听尼姑讲述观世音菩萨“为广化众生的…  相似文献   

18.
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大报,均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江泽民同志为解放战争时期全军著名战斗英雄、爱兵模范王克勤生前所在连的题词:“尊干爱兵,团结奋进”,新华社同时还发表了题为《王克勤和王克勤运动》的新闻资料。“王克勤”这个名字又一次响彻全军、全国,  相似文献   

19.
正10年前,我拜读王占禹的兄弟书《笔尖下的行走》《刀刃上的舞蹈》,即他在长治日报社主持工作时的总编辑手记。2年前,即2014年我又收到他的姐妹书《读者为天》《走近一座高山》。厚重的书摆在面前,我没有从头看起,因为书中好多文章读过不止一两次了,所以先翻到后记,"太行山的风,太行山的土,太行山的人,太行山的情",更有一句"亲昵太行山的灵魂",留住了我的目光。  相似文献   

20.
我最后见到蹇老是在1994年4月。 那天,我到《山花》文学社找主编文志强。他是我《中国茅台酒的故事》一书的特邀编辑,我给他送第三次印刷的样书,附带给他一本我新近出版的《来自茅台酒乡的报告》。 我坐下和文老师刚搭上话,只见一个穿着青色涤卡上装,矮小、瘦削的老人捧着一本大纪念册兴致勃勃地来找他:“志祥,你是书法家,给我代劳写几个字吧!近来我的手有点抖。”这不是蹇老吗,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从他俩的对话中,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