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肖婧 《法制与社会》2010,(32):112-113
电脑量刑是科学技术在司法领域的渗透,体现了电脑量刑辅助系统研发者的创新精神。但是由于电脑量刑系统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了电脑量刑不能取代司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量刑系统而存在。我们应该对电脑量刑尝试中的开创精神表示认可,但是在当前社会现实条件下,应该保守地看待电脑量刑。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的依靠经验估堆式量刑方法相比较,电脑量刑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又由于成文法固有的局限性也决定了电脑量刑必然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如何克服电脑量刑的机械化、单一化弊端,发挥其全面、快捷的优势是我们在提出具体量刑建议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电脑量刑在量刑建议中的作用在于提示公诉人全面考虑可能影响量刑的每一个细节,并通过对量刑细节的取舍,提出具体的、合理的刑期。本文指出通过辩证的分析电脑量刑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电脑量刑相对于人脑而言,永远只能居于辅助地位。  相似文献   

3.
黎其武 《法制与社会》2011,(10):254-255
电脑量刑系统是量刑理论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一种量刑理论和方法的实现方式,是增强法律服务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电脑量刑发挥着节约司法资源、保障司法公正的工具效应,也从方法论上促进刑法理论发展.电脑量刑专家系统走入法律领域已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电脑量刑的产生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其产生主要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本文对电脑量刑持否定的观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电脑量刑有重蹈绝对确定法定刑之嫌;电脑量刑与法律的性质相矛盾;电脑量刑不能实现个案正义。最后,对如何改善我国目前的量刑偏差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薛峰 《法庭内外》2006,(11):54-54
日前,为了避免量刑失衡问题(有媒体称之为同案不同刑,笔者认为,该说法不准确),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法院研制了一套规范化量刑软件系统(有媒体称之为“电脑量刑”法律软件,笔者认为,该说法不准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这是在搞花架子,法官永远是量刑的主体,电脑量刑只不过提高效率而已。也有观点认为,推行这套电脑量刑可以解决量刑失衡问题,避免同样一个案子由不同法官来审,结果完全不同等弊病。笔者认为,对于研发和应用规范化量刑软件系统的事情,应当抓住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法院研制和应用该软件系统的实质,辩证地看待它对刑事审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学》1991,(5)
《量刑与电脑》一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被定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科研项目《量刑综合平衡与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研究》的初步完成。以此为契机,全国刑法学界和司法部门揭开了开发研究运用电子计算机的原理、技术辅助量刑专家系统的序幕。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盗窃罪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贪污罪量刑模型以及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与量刑的对称关系和通过对法定刑期的分解而推导出的数学量刑公  相似文献   

7.
法律解释视角下的“电脑量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胜强 《政法论丛》2009,(3):97-100
电脑量刑之类的思想很早就有了,限制法官的法律解释活动和视司法为机械的操作活动的思想曾经在西方历史上很盛行,但这种思想最终被证明违反了法律解释原理。根据法律解释原理,司法活动是法官对法律的理解、解释和应用过程,电脑量刑是对这一原理的违背。电脑量刑在我国出现具有其特定的原因,推行下去会对司法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除去对电脑等现代科技的迷信,我们可以利用它们为法官在司法活动中的法律解释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量刑偏轻偏重、畸轻畸重的现象比较普遍。鉴于完善刑事立法中的量刑制度与迅速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作者提出,应将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应用于法制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作者进一步指出,理论研究和初步实践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表明,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某些法院试行的“电脑量刑”备受瞩目,这表明为全社会所关注的刑事量刑失衡问题已引起司法机关的重视,有关“技术实验”已经开始。量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电脑量刑”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其特点和预期功能,由此指出量刑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研究量刑标准和量刑程序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措施,并探讨量刑规范化封刑事辩护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量刑是法官在遵循犯罪事实和刑法规范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经验和司法逻辑进行理性判断的过程,科学的量刑结果不可能完全整齐划一。电脑或数学量刑均无法代替法官自身经验和智慧。因此量刑规范化的实现,有赖于在立法完善的前提下,发挥和提高法官自身的司法智慧。  相似文献   

11.
刑法的经济分析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研究刑法规范设置的成本与效益的理论。伪劣商品犯罪作为谋利型的经济犯罪,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尤为突出,依据刑法经济分析理论,我国伪劣商品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国家支付刑罚成本虽高,但因刑种、刑度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刑罚确定性低而导致刑罚效益低,致使刑罚的投入量与刑罚效益不对称。要遏制生产、销售这类犯罪,就必须应调整伪劣商品犯罪的刑罚结构,限制自由刑的适用,扩大财产刑的适用范围,增设资格刑,并提高刑罚的确定性,以较低的刑罚成本获取最佳的刑罚效益。  相似文献   

12.
赵秉志  袁彬 《中国法学》2008,11(1):156-173
2007年,以刑事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新刑法典颁行十周年为契机,我国刑法学界继往开来,不仅对刑法的发展方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犯罪构成体系、死刑制度改革、《刑法修正案(六)》等刑事法治领域中的重大实践与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而且还对单位犯罪、电脑量刑、网络犯罪、侵犯著作权犯罪、贿赂犯罪等问题及外向型刑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成果斐然。  相似文献   

13.
In ‘Why Criminal Law: A Question of Content?’, Douglas Husak argues that an analysis of the justifiability of the criminal law depends upon an analysis of the justifiability of state punishment. According to Husak, an adequate justification of state punishment both must show why the state is permitted to infringe valuable rights such as the right not to be punished and must respond to two distinct groups of persons who may demand a justification for the imposition of punishment, namely, individuals subjected to punishment and the society asked to support the institution of punishment. In this discussion, I analyse Husak’s account of the right not to be punished with an eye to showing that the parameters of that right do not extend to the cases that would make it controversial. I also consider two other distinct groups of persons who have equal standing to alleged offenders and society to demand justification for the imposition of state punishment, namely, direct victims of crimes and criminal justice officials.  相似文献   

14.
短期自由刑改革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短期自由刑的利弊问题上折衷说是科学的。对待短期自由刑的科学态度是 :保留但应予以改革完善。短期自由刑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刑法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在短期自由刑改革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方案 :一种是替代型方案 ;另一种是完善型方案。我国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建立短期自由刑易科非监禁刑制度 ;完善刑事犹豫制度 ;变通短期自由刑的传统执行方式。  相似文献   

15.
案外情节与人身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荣 《现代法学》2006,28(4):108-113
犯前、犯后情节简单归属于人身危险性不只是语义缺损,而且违背法治原则。因为处罚未然之罪缺乏正当根据。从理论上讲,累犯、惯犯可罚性的根据是行为人蔑视、敌视法益的意志状态能被罪过归属;积极救助、赔偿被害人或者威胁被害人或因部分减轻犯罪侵害程度、或客观说明其犯罪意志状态和改变而可以影响刑罚轻重;行为人自首、立功从宽处罚在于他与法律合作的态度是其再社会化的基本要求。简言之,为安全适用刑法,所谓“人身危险性”在特定情况下可影响刑罚适用的综合评判标准,但不宜直接成为情节的定性根据。  相似文献   

16.
简基松 《中国法学》2005,(3):182-192
一般认为联合国经济制裁具有“强制改变”的功能,但对于联合国经济制裁是否具有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的问题,国际社会却存在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联合国经济制裁的决策和执行。刑法学关于惩罚功能的精髓是在刑事不法行为与刑事制裁之间建立必然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联合国经济制裁不具有惩罚功能;民法学在“惩罚性赔偿”的定义中,将惩罚界定为“对不法行为者施加的‘害’大于不法行为本身导致的‘害’,而不是等于或大致等于不法行为本身导致的‘害’”,从这个角度来看,联合国经济制裁不一定具有惩罚功能;法理学认为“惩罚”就是“施加不利”,从这个角度来看,联合国经济制裁应该具有惩罚功能因素。另外,从主观上看,联合国经济制裁不具有预防功能;但从客观上看,联合国经济制裁却具有预防功能因素。  相似文献   

17.
The intuition holding that an organized crime leader should be punished more severely than a subordinate who directly commits an offence is commonly reflected in legal literature. However, positing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punishment and the level of seniority within an organizational hierarchy represents a departure from a more general idea found in much of the substantive criminal law writings: that the severity of punishment increases the closer the proximity to the physical commission of the offenc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said intuition and attempts to ascertain its roots. Rejecting both retribution and deterrence theory as valid explanations, it will be inferred that the imposition of harsher punishment on organized crime leaders is properly based on the multiplicity of offences for which they are responsible, and not the nature of their involvement in any specific offence.  相似文献   

18.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刑罚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是西汉初年的法律辑录 ,这批简文对刑事责任年龄、故意与过失、数罪的处罚等都有较细密的规定。其它刑罚原则有诬告反坐原则、证言不实反坐原则、连坐原则、上诉不实加刑原则等。汉律在定罪量刑时 ,充分考虑皇权和尊长的地位 ,对于触犯皇权和尊长都要从重处罚。此外 ,对于触犯人伦、群盗犯罪以及官吏犯罪也予以重惩 ,而对于自首和犯罪后自动减轻犯罪后果等则采取从轻处罚的原则。汉初的刑罚原则与秦律所载刑罚原则基本相同 ,西汉武帝以后在具体的操作细节和适用标准方面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土地刑法规范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土地刑法规范存在立法目的以保护人类利益为中心,刑事法网不严密,以及个罪犯罪主体设定不合理、入罪门槛过高、司法认定困难等缺陷,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应予调整、完善。刑法应承认环境权益的独立性,并将其视为与人类利益并重的法益加以保护;还应对现有罪名的犯罪构成作相关修正。建议增设违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非法征收不动产罪、破坏土地质量罪等3个新罪名,以弥补刑法保护的漏洞。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s a guide for correctional investment is widely lauded as a positive shift away from punitive approaches to criminal justice. The value-neutral language of science, however, supplants a more fundamental and necessary dialog about core principles of our justice system. We raise concern that the discourse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serves to avoid accountability for the dominant correctional regime which remains overwhelmingly invested in the imposition of punishment. Furthermor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rivileges academic expertise and de-legitimizes the knowledge base within affected communities stifling grassroot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