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李贽解,“说不闻道不可以死,非说闻道即当死也”。“闻道”是人生的追求,死而不得闻道,只是枉死。但并非闻道了就应当死去,而是即便死去,也不枉活过一场,可谓“死而无憾”也。 我想,“闻道”该当何解,还应当搞清楚。孔子所谓“闻道”,或则是“得到真理”,或则是“得到正道”,或则被理解为“掌握事理”,都落实在人生境界的修成上。以此而论,“朝闻道,夕死可矣”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人有形形色色,对“闻道”又岂有统一的正解?你说“道”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有鸟将来,张罗而到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若“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寥寥数言,朴素而简洁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成功地做好一件事,起关键作用的往往仅仅是一个环节,但其他环节却绝不可少。譬之于用人,我们常常用好一个人,就能搞好一个企业,办好一个项目,干好一件难事,这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的曹操、诸葛亮,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两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俗谚说:“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俗谚的这种概括,可能大多来自小说《三国演义》。然而考诸正史《三国志》,两人的“脾气”不同之处的确甚多,用人的标准和方法,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选人,重才不重德。公开发令说:“若必廉士而后用,则齐桓何以霸世?”所以,对“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  相似文献   

4.
编后语     
治国重在治吏,古人云:“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所谓“明主治吏不治民”有其深刻的哲理。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施行,本期我们再次聚焦了公务员这一主题,选编的四篇文章从多个角度论及了公务员队伍建设。一讲诚信,二说能力,三谈道德,四议倦怠度。虽然不能说涵盖了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全部内容,但点到了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关节。  相似文献   

5.
清光绪二年(1876)十月中旬,郭嵩焘以署礼部侍郎、二品大员身分,充当首任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从上海登轮船启行。他的《使西纪程》就是从这一年十月十七日开始记述的。那时郭嵩焘已年近花甲,由于他一贯主张须学西方长技,被守旧大臣指斥为“汉奸”,为此,他曾一再坚辞驻英公使事。慈禧太后曾召见他,称他“任劳任怨,公忠体国”,又说:“国家艰难,须汝一力任之。……旁人说汝闲话,你不要管他。他们局外人,随便瞎说,全不顾事理。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你须是为国家任此一番艰难。”总之,说了很多慰藉的话,弄得郭嵩焘原已想好面辞的种种理由,竟不能说,“惟能感激懔遵而已。”  相似文献   

6.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家。在他留下的著作里蕴涵着丰富的“领导”思想,现仅就其主要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一、官吏的职责与任务官吏怎样看待自己同人民的关系,官吏的职责和任务是什么?柳宗元的意见如下。(一)要当人民的仆役,不当人民的老爷。柳宗元说:“夫为吏者,民役也”,(《柳集》即《柳河东集》,下同,卷二十二:《送宁国范明府诗序》)“非以役民而已也”(《柳集》卷二十三:《送薛存义序》)。意思说,做官的都是人民的仆役,而不是奴役人民的老爷。在《牛赋》一文中,他还提倡官吏要当人民大众的(?)  相似文献   

8.
“行动农业”尚待持之以恒文大会拜读《望》周刊今年第15期“时事杂谈”栏文章《“口号农业”可以休矣》,深有同感,良多共识。但同感与共识,尚不足令人放。C。甚至,隐隐还有几丝担心:“口号农业”的确“可以休矣”,但“口号农业”“休矣”之后,并非必然是“行动...  相似文献   

9.
李兴濂 《各界》2012,(12):2-2
“囊萤映雪”的故事,可谓人尽知矣。《晋书·车胤传》说车胤勤奋读书,但家贫没有灯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说他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尚友录》则说的是孙康,少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这样,车胤和孙康就成了用功读书的模范,二人的模范事迹从晋朝宣传到明朝,从来没有人敢怀疑。  相似文献   

10.
《史记》载,汉“飞将军”李广,“讷口少言”,“口不能道辞”,简直象个质朴的乡下人。但是,他却能统帅千军万马,所向披靡,屡建奇功。他,清廉正直,关怀士卒,“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他领二千石的俸禄达四十多年,但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事”;特别是,“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以至“咸乐为之死”。他死后,“一军皆哭”,老百姓也“无老壮皆为垂涕”。司马迁在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往往含有贬义,不是讥讽说话人不看对象,就是比喻听者愚蠢。其实,古人用“对牛弹琴”,并非总是含贬义的。南北朝时梁代的僧祜编的《弘明集》,收辑了东汉至粱赞扬佛教的论著,其中包含不少轶闻趣事。有一则讲的就是“对牛弹琴”的故事。“昔公明仪对牛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但当公明仪的琴声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时,牛即  相似文献   

12.
清谈误国     
振如 《瞭望》1990,(21)
晋代,读书人崇尚清谈,蔚成风气。那时的清谈虽然对于融会佛老、交通儒道、活跃思想,不无好处,但发展到后来,日益脱离实际,盗虚名、说空话,这样的人做了大官,遂使朝政日益败坏,国势日渐衰颓。所以,史家下了“清谈误国”四个字的考语。 “清谈误国”的代表人物是王衍。他在西晋永嘉年间当过尚书令、司空、司徒,位列三公。但据《晋书》《王衍传》说,他“口不论世事,惟雅咏玄虚而已”。于是后起的年轻读书人都纷纷效尤,“矜高浮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5,(7)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原文]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2)斯:就.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券实现按劳分配,因而“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2页)。十月革命后,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阶级的消灭。因而,农民消灭,(工人阶级)工人的消灭。既无农民,也无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列宁文稿》第3卷第173页)。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这种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阶级差别的社会。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5.
《讽刺与幽默》曾登载过一幅漫画,画的是六名党员干部在开民主生活会,当进行到互相批评时,大家都用委婉之词说“希望”。漫画毕竞是艺术,笑笑而已,但联想到时下一些基层党组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状,又让人笑后病感忧虑。在革命同志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无论是在战争年代,建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就是靠这种有力的思想斗争武器,纯洁了党内思想,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培养了共产党人朝气蓬勃、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风格,使…  相似文献   

16.
经她确诊,21年前我国发现了首例艾滋病患者“我国艾滋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但我们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还很不够。尤其在农村,好多人还羡慕得病的人,认为得了病国家还给补助,化验、吃药都免费。这种无知是更可怕的。我们应该像上世纪50年代防治血吸虫病一样,让防艾知识家喻户晓。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国著名的抗感染性疾病专家、中国第一例艾滋病发现者王爱霞教授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说。  相似文献   

17.
将孔佛二语联用的,出于金圣叹。“或问金圣叹度岁如何?答扎云: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两圣人一语尽之矣!”(顾公燮:《丙午日记》)现  相似文献   

18.
谢狱 《瞭望》1988,(31)
陈洪绶(1598——1652),字 章侯,别名老莲。明末浙江诸暨 人,擅人物画,所作《水浒叶子》,绘梁山泊人物绣像栩栩如生,颇有个性。他为人豪爽,当年画《水浒》40人,是为赈济孔嘉八口之贫。作画时张岱亦在座。张岱说:“古貌、古服、古兜鍪、古铠胄、古器械,章侯自写其所学所问而已耳,而辄呼之曰宋江,曰吴用,而宋江、吴用亦无不应者,以英雄忠义之气,郁郁芊芊,积于笔墨间也。”(见《陶庵梦忆》)张岱自视甚高,却颇看重老莲,说他“才足掞天,笔能泣鬼”,“力开画苑,遂能目无古人。”这些赞誉非一般的捧场话。看来陈老莲虽是文人,却颇有江湖艺人的侠气,因此他的言行震撼了书香世家出身的张陶庵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增妍 《侨园》2012,(8):36
秦汉以前脚指小腿, “脚,胫也”(《说文》),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说“孙子膑脚”,意思是孙膑被砍断小腿.魏晋以后,脚就和现代意义的脚样了,指人腿或动物腿的下端接触地面的部分,俗称脚丫子. “足”和“趾”都表示人的脚,“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意思是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后比喻事情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趾,从足,止声”(《说文》),趾指足,不指脚趾.  相似文献   

20.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