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在文章《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化"。所以称之为最高,究其原因,是文学翻译的本身和语言之间的差异等很多因素使得西方等值理论以及严复的"信"等理论在中西跨文化实践中,很多时候显得反而不够准确了;而"化"本就包含了"讹","化"不是不"信",却是在"信"的基础上,在"信"所不能及的层面上,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最高程度的艺术化,美学化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是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笔者试图通过初步探究鲁迅的直译翻译法、以及其坚持的"信"的翻译原则,表明鲁迅深刻的翻译思想已涉及到翻译的多个方面。鲁迅的翻译理论不但对当时的译界有重大影响,对今天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所谓的"新历史小说",它采用了古今混融的创作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批判性审视,显示出了鲁迅先生希望通过历史向现实复归的强烈倾向,同时更凝聚着作者对人性形态的执着沉思,这两点汇聚形成了鲁迅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书的翻译,除了要求做到的"信、达、雅"之外,对"信"的要求比一般文体的翻译更严格,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译本,在这方面同过去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如能在翻译中更多地运用一些法律术语,会使法律文书更加简明易懂,效果也会更好.  相似文献   

5.
明治时期是日本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当时日本人试图"脱亚入欧"、发展日本的国力、摆脱欧美列强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进而争取与欧美诸国并立称雄于世界的大环境下,欧化思潮是明治时期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思潮。政治欧化思潮是欧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明治政府政策的实行、对日本国民的启蒙及自由民权运动等方面表现突出。政治欧化思潮对明治政府和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日本的强国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谁?这个仿佛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代却因为鲁迅身上的粉饰太多而成为问题,也因为不同的政治派别对鲁迅遗产的不同解读而成为问题。当然,作为解释者我们无法还原鲁迅,但是我们可以"扫除腻粉"而贴近鲁迅。尽管复杂性是鲁迅精神的一大特征,然而鲁迅文化上的"恶魔品格"以及天才的文体创造,使之具有持续不断的魅力,并且大致构成了鲁迅之为鲁迅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就使得造神运动对鲁迅的扭曲变形显得荒谬,也烛照出了当代对鲁迅解读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14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59周年。毛泽东同志曾在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从“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三个方面对鲁迅先生作了正确的评价,概括为“伟大的‘鲁迅精神’”。这自然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的。为纪念鲁迅先生,本文主要谈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为我国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提出了一些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思想涵盖了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等方面,是我国翻译理论建设上最稳固的基石,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文化活动是从翻译介绍法国文化开始的;鲁迅在他的一系列杂文中,联系中国现状,对法国许多文学大师进行了评价;鲁迅与法国作家又有很深的文学姻缘。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而研究尚不得深入的课题,从中可折射出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为全面评价这些作家提供异域的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10.
鲁讯的知识分子小说具有重要价值,其《在酒楼上》表现出鲁迅先生"彷徨"时期的内心波动.在细读《在酒楼上》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可以认识鲁迅作品的经典价值以及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革命家"似乎成了定论,连《现代汉语词典》在注释"革命家"一词的时候举的例子都是鲁迅。但是通过对鲁迅一生为人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一直是坚守在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以及反动政权而从事实际活动的革命家。而且鲁迅在实际活动方面的弱点,恰好是他作为思想家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必须作到信、达、雅这一理念,多年来翻译工作者恪守为金科玉律。对信、达、雅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以翻译实践证明之。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一生耕耘于拯救民族魂灵原野中的鲁迅先生,将扣问自我灵魂的精髓都放入《野草》中,本文联系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背景,通过深入的文本细读和对相关文本分析,破译鲁迅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僧人赞宁 (919- 10 0 1)编撰的《宋高僧传》记载了从南北朝至宋朝五百余年间 38位译经高僧及其成果 ,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阐述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论述了赞宁的翻译观和方法论 ,认为他在对我国译经史进行系统总结后提出的“折中适时”的原则填补了我国古代翻译史上“缺失”的一环 ,值得当今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就目前所知,"信"字最早见于<尚书>.<尚书>中的"信"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重视"信"是上古帝王以来的普遍做法,他们把"信"看做是国之大事,关乎国家兴亡,人民康乐.第二,"信"思想与"天"、"帝"思想紧密相连.<尚书>中的信思想产生于人神交通的遗存,带有早期宗教的神秘光环,存留有神灵崇拜的影子,为研究中国古代"信"思想的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6.
惠栋与戴震是朴学峰峦上的两个巨人.前贤纵论伟业,"共推惠、戴",其实,戴震的贡献应在惠栋之上.戴震直面惠学之弊,能于纠偏颇、补漏失,具体体现在:变惠栋"唯求其古"的治学原则为"唯求其是";变惠栋尊汉信古的通经路线为"以小学为基,以典章为辅、治诸艺而会于经"的学术理路;同时把"明义理"纳入通经环节,使之与明古经、知故训连成严整的统合体,并由考据而推论义理疏失,补惠学之缺,创戴学之新,最终建立了朴学正统.而这恰恰是惠学所达不到的.难怪梁启超先生有言"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是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本在革命和新思想的浪潮中崛起,作为时代的先驱和勇士,带着昂扬斗志和革命热情呐喊着要冲出"铁屋子"。然而,随着社会理想的幻灭,逐渐走向衰颓,既找不到新的出路,又不甘于同流合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蜕变为不得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的奴隶,更成为走不出自己精神枷锁的奴隶。鲁迅先生用从容、简洁的笔调叙事,却难掩对五四之后知识分子蜕变的沉痛的叹惋。  相似文献   

18.
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在1930年代前后借由对鲁迅的研究对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反思,由此塑造出著名的"竹内鲁迅"。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从漠视到热衷介绍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诉求中对西方的单一认同的一种扭转,但值得警惕的是,对"竹内鲁迅"的热衷是否会造成另一种盲目的认同。一个"竹内鲁迅"不能说明一个近代中国的存在,我们要以"竹内鲁迅"为"他者"来关照自身,我们的学者仍然需要想象。  相似文献   

19.
当年,面对内忧外患,鲁迅先生曾发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自信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从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与压抑、到改革开放后的丰富与断裂、再到现如今的自信与创造,文化自信逐渐彰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需要相信"诗之国"牢筑的文化根基性、相信"惊异感"引发的文化创造性、相信"我与你"相遇的文化整体性,这是对"鲁迅之问"的当代解答,也是文化自信的本旨与真谛。  相似文献   

20.
"寂寞"是《〈呐喊〉自序》中最关键的语汇,寂寞对于鲁迅有种本体性的意义,指向过去与现在.鲁迅是在抗争寂寞中走向更深的寂寞,这种孤独的精神状态影响到他对五四时期的青年觉醒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