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抓大放小抓大就是造“大船”。只有这些“大船”才能下海,才能远涉重洋。没有这些“远洋舰队”,在市场上竞争,总是失利的。现在,不少企业家还是一家一个土围子在那搞。西方为什么有兼并运动呢?为什么一些大企业也常常会互相合并呢?是因为市场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具体到制度的微观层面,涉诉信访的责任追究是一个看似冷门但却关涉众多的问题域。为什么不少法院工作人员谈起涉诉信访,就有苦难言、压力重重?为什么个别当事人抓住涉诉信访这根“稻草”,就觉得事情迟早总会解决、胜券在握?在法院工作人员的“软”与涉诉信访者的“硬”之间,到底是什么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伦理’”?“伦理”与“道德”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它们的区别何在?倘若这样一些基本概念都没能廓清,要想建立起伦理学完整的价值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详细讨论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论题的目的,这里只想说明一点,“伦理学”这门学科名称不是我们本土的产物,是日本人翻译西方有关著作时,借用“伦理”这样一个汉语而传入我国的,我们还是还其本来面目:“伦理学”(ethics)是道德哲学(moralphilosophy),是对道德至善的哲学思考和理论阐述的思想体系。而不是“道德学”,不是为各种道德规范存在的合理性作理论注解或辩护的。从…  相似文献   

4.
依靠组织力量是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提高基层党支部书记依靠组织抓工作落实能力,必须帮助他们打好思想根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帮助他们用好法规制度,解决“靠什么”的问题;帮助他们练好能力素质,解决“抓什么”的问题;帮助他们树好自身形象,解决“怎么带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化中“人”的观念米强“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如何认识自我?这是人类的永恒课题。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人”的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世界上并不存在得到所有人认同的“人”的观念。文化背景在规定“人”之观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语言与文化...  相似文献   

6.
幽它一默     
羡慕 “局长,很多人经常在议论您。” “真的?他们羡慕我什么?是我的职务、魄力还是口才?” “都不是。” “那羡慕我的什么呢?” “您的秘书。”  相似文献   

7.
从学术演讲的角度说,这个选题并不妥当,因为它不够具体。但今天召开的是人文学研究所成立大会,总要有人来讲一下什么是人文学。我想,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注定了不会让大家满意的。不过,什么是人文学这个题目它本身也提出了一个相关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很多专家学者都熟悉一个概念,就是科学。通常我们把关于人文领域的学问称为人文科学。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提法,可是,我们要成立一个“人文学研究所”,为什么不叫它“人文科学研究所”呢?  相似文献   

8.
某考察团在国外考察时,与外国法官同行们座谈。交谈正酣,我一法官发问:“办案时,遇到有人递条子怎么办?”外国法官不解:“什么叫条子?”答:“就是在纸条上写上字。”又不解:“写上什么字?”答:“写上与案情有关的字。”仍不解:“他为什么要把条子递给法官?”答:“替案中的当事人说情。”经过一番“不悱不发”,外国法官终于茅塞顿开,于是直言不讳地说:“假如我遇到这种情况,就停止办案,首先对写条子的人展开调查。” 据说,提问题的法官回来后受到了责备,说他胡乱发问,家丑外扬,有失体统,愚不可及。其实,仔细想来,…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类向度,但要防止无视其他物类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集体向度,但要防止用集体压制个人的集体专制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个体向度,但要防止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第二,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不是以个别人、少数人、个别阶级、阶层、政党或特权集团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三,“什么人”以人为本?从广义上讲,人人都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指“本体”,而是指“根本”。  相似文献   

10.
职场礼仪也好.官场礼仪也罢.实际上教的就是怎么样与人打交道,怎么样用恰当的方式表示出对人的尊重。尊重是什么?是礼仪的核心原则、基本理念。人与人为什么要讲礼仪.就是为了体现相互尊重。我们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获得支持.促进工作开展。一个人若是没有了文明,没有了修养,那么他就不会受人尊敬,也会失去友谊,失去信任。每个人都愿与有修养,有内涵的人相处,共事。学礼仪可以使我们知尊卑、  相似文献   

11.
人的塑造论─—三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韩庆祥1、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哲学思考,首要的应抓住什么问题?当然问题很多,但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而迫切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人的塑造问题。我们以“人的塑造”为中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哲学思考,完全是由中...  相似文献   

12.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县级以上的党政各级领导班子正在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三讲”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讲政治”是“三讲”最基本的内容和核心,那么,什么是“讲政治”?为什么要“讲政治、如何“讲政治、这是理论学术界近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在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值得注意的观点,现述评如下。一、“讲政治一的基本内涵我们讲的政治,是…  相似文献   

13.
开会的学问     
学习、工作、学术研讨等离不开开会。开会的目的在于沟通协调各方意见、统一思想意志、研究解决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任务等。但为什么开会?如何开会?学问很大。100年前,孙中山先生曾痛感中国人缺乏组织习惯和团体生活的训练,他曾说到:“我们中国人还不知道怎么开会,以至于我始终制订不出正确的决策”。他在《民权初步》中讲到开会时如何动议,如何提案,如何讨论,如何表决,  相似文献   

14.
汉字趣谈     
汉字趣谈李鹏秀“伏”为什么和“狗”有关“伏”是我们汉语的常用字,如:起伏、埋伏、伏罪、伏击、伏笔,等等,可是“伏”为什么和狗有关呢?最初甲骨文中的“伏”字是画了个“人”形,在“人”的旁边又画了条狗。随着文字的沿革,“人”作偏旁时写成“亻”,“狗”作偏...  相似文献   

15.
2006年9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一行抵达伦敦,对英国进行短暂的工作访问。当晚,温家宝总理接受西方各大媒体采访。其中,英国《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问他:总理阁下.您经常读什么书?思考哪些问题?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温总理回答时引用了六句话:一是左宗棠23岁时贴在新房门口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二是屈原《离骚》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三是郑板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四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五是艾青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相似文献   

16.
在与一些80后的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年轻干部交流时.大家都有一种倾向性的忧虑,就是在基层究竟有没有“奔头”?现在到底是该“沉下身子”埋头苦干.还是“有的放失”准备“赶考”?笔者认为,年轻干部扎实修好“基层”这一课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人际关系?什么是人际关系学?其内在规律是什么?对于人际关系我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这些正是周向军教授的新著《人际关系学》所要回答的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一个人来说,他所面对的不外乎一个物的世界和一个人的世界。事实上人们对于这个物的世界已经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我们学习的各种知识、技能,大多是用来在这个领域中施展的,显然这与人的生物属性有关,人每时每刻都需要物的支持。那么对于人所面对的人的世界呢?是不是人们也应当掌握应用于这个领域的知识、技能呢?答案是肯定的,“人际关…  相似文献   

18.
加强社会团体党建工作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团体(以下简称为社团)中建立党组织是近两年来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社团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有没有必要?其基本依据是什么?应当如何建立党组织?党组织建立后又怎么能够有效地开展活动?加强社团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哪儿?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是什么?这些都是加强社团党的建设工作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新问题。一、有没有必要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所谓社团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社会组织。由于社团是民间的社会组织,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与党政机关和企事…  相似文献   

19.
徐斌  宋晓明 《理论前沿》2004,19(24):17-18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而且也是社会一切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但对于究竟为什么应坚持“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等问题还存在很多混乱思想,有必要澄清。1.“以人为本”体现“人是目的”和“人是手段”的统一。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是对立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可以说是神本时代,人们相信,人们的权利是上帝赋予的,人的价值不在人自身,而在于上帝,…  相似文献   

20.
“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是江泽民“七一”讲话的一个重要思想。本文从什么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为什么要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以及如何践行这一要求的角度,浅述重读“讲话”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