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解放战争中,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等人的帮助下,他联合四川实力派邓锡侯、潘文华等人起义,将蒋介石"决战川西"的美梦彻底击碎,为解放大西南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又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刘湘的提携1895年,刘文辉出生在四川省成都  相似文献   

2.
刘英 《红岩春秋》2006,(1):30-32
1940年,为了不断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统战策略。站在统一战线前沿的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对此进行了创造性的贯彻实施。曾任《新华日报》总编的华岗,在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两次受命前往川康和云南,对西南地方实力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1940年一个冬日的夜晚,在红岩办事处周恩来的办公室里,周恩来与华岗促膝商谈,南方局已商定把统战重点确定为四川的刘文辉、潘文华、邓锡侯,云南的龙云、广西的李济深等人。周恩来指出了争取他们的基本思想及具体措施,即:积极扶持,重点争取,适时批评,具体建议,照顾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切身利益,与之共患难、同甘苦,争取长期合作。在经过短暂的准备后,1941年春,华岗和夫人谭宾诺(南方局工作人员)秘密来到雅安。以中共代表的身分来与刘文辉联系。华岗化名华仲修,在一家收购羊毛的富华公司做秘书。这里特务横行,为了掩护,华岗除了埋头看书,也陪公司经理及太太打打麻将。然而公司太小,难以起到掩护作用,华岗又到雅安中学找了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安定下来,很快便与皖南事变后疏散到此的共产党员漆鲁鱼联系上,并与西康王刘文辉见了面。刘文辉对华岗这位...  相似文献   

3.
孟红 《党史纵横》2016,(4):15-19
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祖籍浙江绍兴,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他由最初一个为中国劳苦大众的教育事业奔走呐喊而倡导教育救国的爱国知识分子、改良主义者,到矢志不渝、不屈不挠和热忱无私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党外布尔什维克,他的这种巨大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党对他的教育、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对他的关怀、帮助及其深深影响。陶行知和周恩来  相似文献   

4.
邓寿明 《四川党史》2002,(5):36-36,32
大西南解放后,中共西南局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严厉禁种禁食鸦片运动。西南局的主要领导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都亲自抓这件大事。当时住在成都的刘文辉因有病在身,一时难以戒烟。刘文辉是四川著名的地方实力派人物,1933年在四川军阀的大混战中被他的侄儿刘湘打败,率残部退到穷乡僻壤的川康边藏区后,就把经营鸦片烟作为军政费的主要来源,后来,国民党建西康省,委刘文辉任省长兼24军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建立,蒋介石迁都四川重庆,中共中央在重庆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党内称为中共南方局,主要负责人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5.
正解放前中共曾在雅安秘密架设了一部电台,这部秘密电台的负责人,就是前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副署长王少春,其夫人秦惠芳就是这部电台的译电员。接受重任1942年6月的一天,夜深人静,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的办公室,王少春聆听着周恩来介绍国民党川康地方实力人物刘文辉的情况和中央决定派人去搞统战工作的意图。周恩来亲切地说:"二哥(王少春排行第二,年龄又大,故老同志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在20世纪的天幕上,周恩来无疑是一颗闪烁着永恒光芒的巨星。人们过去没有忘记他,现在没有忘记他,将来也不会忘记他,因为他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从高级干部,到普通百姓,从世界政要,到外国平民,周恩来倾倒了20世纪的几代人。这除了他的辉煌业绩、深邃思想之外,更  相似文献   

7.
秦九凤 《党史博览》2006,(12):11-16
1972年5月12日,周恩来的保健大夫张佐良在为周恩来做每月一次的小便常规检查时,从显微镜高倍放大视野里发现了4个红细胞;三天后,再一次为周恩来复检时,红细胞的数量变为8个!复检是由北京医院进行的,检查报告单上赫然写着“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九个大字。但周恩来一如既往,以惊人的毅力和病魔顽强抗争着。周恩来顽强地工作到1974年。这时,他的膀胱癌已多次复发,血尿不止。血尿一多时便凝成血块堵塞尿道内口,使得他排尿不畅,异常痛苦。“有时疼得总理在沙发上翻滚。”“他的病已到了再不住院治疗随时就可能由于血尿疼痛引发心脏病而危及他的生命了。”这是1997年张佐良大夫在周恩来生前副卫士长张树迎家中对笔者讲述的。从1974年6月1日起,周恩来不得不告别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西花厅,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住院治疗,从而开始了伟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四救陈明仁钟德灿陈明仁和周恩来是老相识。早在1924年,陈明仁怀着报国之心,投笔从戎,从湖南醴陵到广州投考军校,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时,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就很关心他。陈明仁除了随同学员一起听周恩来讲课和作报告外,周恩来还找他单独谈...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与书     
<正>周恩来的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香门第。从他的宋代始祖周敦颐到迁到绍兴的一代始祖周茂等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读书人。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周恩来很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一辈子爱读书、爱用书,与各种书有着很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从“城市中心”到“乡村中心”思想转变历程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关于“乡村中心”的思想是1930年1月提出的。而在此前后周恩来也提出了“乡村中心”思想,用词还更明确。从1927年底到1930年八九月间,他从提出“农民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到提出“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到明确提出“现在中心是在苏维埃区域,不仅党是[有]政权的党,而且有红军、赤卫队,而且是要发展及于全国”。同时他倡议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统一领导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到中央局工作,从而完成了他从思想到实践、由“城市中心”到“乡村中心”的思想转变历程。而且他从党中央领导的角度开始党的工作转变,因此更具有全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从韶山到井冈山,年方33岁,风华正茂。他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改造中国”伟大抱负的用武之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此为起点,率领军民,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多年的奋斗,走上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1927年5月,在党的五届一中全会上,不到30岁的周恩来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后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中在政治局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而由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则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辉煌转折,也是周恩来革命生涯中的又一个辉煌起点。他由此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之一。让我们从文献档案中寻找毛泽东、周恩来当年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20世纪初叶华夏 大地上的“五四”运动,造就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孕育了新中国第一代领袖。开国总理周恩来,就是经过这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洗礼,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这个转变过程,就是周恩来认识、学习、研究、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过程,历经三年之久,可大致划为三个阶段。 1.东渡日本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秋,被誉为“南开骄子”的周恩来中学毕业,满怀报国志。然而,面对外遭列强侵略、内有封建统治的祖国,他忧心如焚。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伟人周恩来生前自己填的表格上,都是192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比他实际入党时间要少一年半。周恩来到底是怎么人党的?他为什么要少报党龄呢?现在改过来了吗?把这个历史事实澄清于广大读者,足以见证周恩来的一贯谨慎和谦虚。  相似文献   

15.
从旅欧勤工俭学到周恩来逝世,在长达50个春秋的漫长岁月中,邓小平一直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和忠诚战友”。“我一直把他看成兄长,我们一起工作的时间也最长”。邓小平一句话道出了他和周恩来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结下的浓浓情谊。  相似文献   

16.
正元月8日,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忌日。自43年前他与世长辞之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浸满了全中国人民的涟涟热泪和绵绵思念。而从周恩来辞世到他的骨灰被撒向祖国大地的那短短的几天内,发生了一些轶事,这些事有的感人至深,有的催人泪下,还有的成为不解之谜……一1976年1月5日,医护人员给周恩来做了最后一次手术。这时他呼吸微弱,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医护人员知道周恩来已经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关头,都各尽其职地守在病房。7日夜里11点多,周恩来从昏睡中醒来,睁开眼认出了身边的吴阶平医生,他用微弱的声音要求吴阶平去照顾别的病人,说自己这里已经没事了,随后又转入昏迷状态。8日凌晨,周恩来的脉搏转弱,  相似文献   

17.
芮原 《党史文汇》2018,(2):13-18
正周恩来总理生前留下20多本工作台历,记载着他从1950年1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26年里每天办理的重要工作事项安排,最初由周恩来亲笔所记,他认真地在每页写下这天的几时几分做了哪些工作,一天不漏。后因工作繁忙,每天的工作安排就由值班秘书提前一天写在他的工作台历上。日积月累,这些密密麻麻写满日程安排的工作台历成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勤勉奉献、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生动见证。  相似文献   

18.
正周恩来对河北人民充满深情,他生前的足迹几乎遍布河北各地。仅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到河北的次数就多达30余次。虽然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40余年,但燕赵儿女永远铭记着他对河北发展建设呕心沥血、对河北人民生活关怀备至的点点滴滴。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特选取周恩来关心河北的二三件事,以飨读者。为兴利除弊走遍各大水库河北历来是水旱灾害多发地区。周恩来非常关心河北的水利建设,从解放初期直至"文革"前,他走遍河  相似文献   

19.
学习十七大精神中共历次代表大会中心议题确立的前前后后(上、下)卢文华(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发展观问题上的重大转变刘以顺(1)纪念周恩来诞生110周年情系台湾问题的周恩来何立波(2)周恩来恭听逆耳之言孟红(2)周恩来题写过哪些墓碑秦九凤(2)从数字故事看周恩来的公仆人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经常奔忙往返于延安、重庆之间。1940年3月刚从苏联治病回到延安的周恩来就考虑到此次返渝尚须办理的有关事宜。一是重庆办事处的警力不足;二是电台方面人手不够。周恩来想趁此次返渝之机带一批同志到重庆工作。中央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从陕甘宁边区部队抽调了32名红军干部组成警卫排护送周恩来到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