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2年生于纽约的钱永健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6时左右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2.
同莲娣  蓝芳  袁丽 《求贤》2014,(3):20-23
李正名院士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他敏捷的思维、严谨的表达、广博的知识。还有不苟言笑的表情,可以说,在这位83岁的院士身上.有很强的“科学家范儿”,  相似文献   

3.
《求贤》2013,(1):F0002-F0002,1
郑哲敏 中国物理学家,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技术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4.
9月18日5时56分,一位伟大﹑谦逊的科学家和德高望重的科技界领导人离开人世。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中科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严东生先生。  相似文献   

5.
刘志宏 《党史文苑》2007,(11):54-55
2007年10月24日下午6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升空,国人为之振奋。“嫦娥工程”令世人瞩目,与此项工程相联系的一位科学家成为了科技界关注的焦点,他便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欧阳白远出生于江西吉安,从小在永新长大.后来成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提出探月工程计划的第一人。他对故乡的绵绵深情令笔者动容,笔者特采撷几则鲜为人知的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2006年4月25日晚,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选,成为中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7.
胡译戈  刘福全 《湘潮》2014,(4):34-37
他在中国农业科研领域奋斗了30多年,拥有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中科院二级研究员等诸多荣誉;他坚决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到国内投身养殖行业;他带领科研团队打开了中国饲料工业和养猪业的领域之门……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动物营养学专家印遇龙。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22,(3):F0003-F0003
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科学家精神的杰出践行者。他是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曾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突出贡献。他曾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他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红色家风的优秀传承者。  相似文献   

9.
喻丹 《当代贵州》2011,(2):54-55
2010年12月26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在贵州省委组织部与当代贵州杂志社共同主办的“观风论坛——贵州省领导干部周末大讲堂”,发表了“空间探测进展与中国的嫦娥工程”的演讲,引起强烈反响。论坛结束之后,本刊记者就其中的问题深入采访了欧阳自远,为读者提供更多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故事与细节。  相似文献   

10.
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科学家精神的杰出践行者。他是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曾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突出贡献。他曾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他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红色家风的优秀传承者。  相似文献   

11.
田开镒 《湘潮》2005,(7):36-39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仍还活着。活着的人死了,死去的是灵魂;死了的人活着,活着的是精神。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田奇镌就是这样一位辞世多年、却将献身地质科研事业的精神长留人间的科学家。田奇镌院士是我国地质界的杰出代表之一,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地  相似文献   

12.
翻开他的履历,一颗颗璀璨的中国"星"熠熠发光——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 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由此,他被人们誉为造"星"大师。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孙家栋。  相似文献   

13.
《唯实》2005,(2):4-10
沈文庆先生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市科协主席,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首席科学家,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1992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多次荣获国家和中科院科学自然科学奖或科学技术进步奖,200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年底,沈先生应邀为江苏省行政学院作学术报告。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专访,现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采访前记 邹世昌,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在前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副研究员、轻合金室主任,第十研究室甲种分离膜研究室工艺组组长。  相似文献   

15.
仲绿 《世纪风采》2013,(1):43-46
不少科学家爱情生活之所以美好与和谐,除了彼此性格、感情、志趣相契合外,更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为基础。被人称颂的科学家伉俪——我国中科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和夫人叶毓芬便是这样的典型范例。在童第周教授近50年的科研生涯中,叶毓芬副教授是他亲密的合作者和助手,更是他人生道路上长期患难相扶、安危与共的忠实伴侣。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12,(3):58-60
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是中国工程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和引领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基础。如何持续保持院士队伍的质量、活力与荣誉,推进院士队伍科学发展,成为我院中心工作之一。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建设"研究。该项目围绕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基本状况、国外工程院院士队伍现状和发展趋势、新时期我国工程科技队伍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  相似文献   

17.
收入有多少? 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并不介意“晒”出他的收入。他1995年当选院士,当时每月的“院士津贴”是200元,几年后上调至每月1000元。迄今为止,1000元仍是全体两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贴标准。80岁以后的两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但另外领取“资深院士津贴”,每年1万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说:“目前在航天技术方面,美国、俄罗斯是第一梯队,在太空中的800多颗卫星中,美国占了一半,中国有34颗。在载人航天方面。世界上已有960人次进入过太空,杨利伟是第413位进入太空的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可以说,在国际探(登)月领域,中国、欧盟、日本是第二梯队。”那么,世界各国的最新探月计划是怎样的?准备得如何呢?  相似文献   

19.
闫贵福  袁丽 《求贤》2014,(6):F0002-F0002
日前,首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天津武清汽车产业园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啥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和来自国内外的700多位机器人领域专家、教授及学术带头人、企业家会聚武清,共同探讨机器人发展之路。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成武,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及天津市科委、武清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峰会。  相似文献   

20.
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师昌绪院士和王振义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者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著名科学家。但是,我们如果仅仅看重他们留下的科研成果,就有点狭隘了。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芒,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