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郑玄《三礼目录》的文献价值不仅体现在目录学上,更体现在郑玄对礼学的整合之上。郑玄以吉、凶、宾、军、嘉"五礼"之说整合《仪礼》,采《别录》中制度、通论、明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子法、乐记、吉礼和吉事的分类方法规整《礼记》诸篇,使原本相对独立的《周礼》《仪礼》和《礼记》被纳入到同一个礼学体系之下,完成了三礼的体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最基本的含义是人应该努力约束、限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符合人之为人的伦常规范.礼在本质上是一种自觉意识."克己"是约束自己,即修身,加强自我修养.复礼不克己,则失去先决条件;克己不复礼,便失去修身方向.仁与礼始终相即相融.仁高于礼,礼服从仁.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孔子始终竭力维护周制周礼,但他对周礼又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3.
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稳定性的保证。《左传·宜公十二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三国志·吴书·顾雍传》:“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以为如此则“觊觎之望绝”,政治生活中强化这种“辨上下之仪”的规范,可以维护政治体制的安定。政治形式对社会结构发生影响,又形成阶次显明的社会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相似文献   

4.
《左传》辞令之美,为历代文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荀崧称之“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①吴楚材、吴调侯赞道“辞令妙品,洵不多得”。②今天,我们若从语体风格的角度来看《左传》中涉及各诸侯国外交事务所用辞令,就会发现这些属于外交语体的辞  相似文献   

5.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春秋》之书,微言大义。《左传》依经而行,与《春秋》史事相始终,细数"乱臣贼子"累累劣行,以助《春秋》寓褒贬,别善恶,明王道,见奸佞,复礼义。故《左传》说礼要言不烦,且唯礼是尊。然《左传》用以表现《春秋》"拨乱世反之正"这一思想的,则为儒家一以贯之的"民本"主张,其积极性为后世所认同;更难能可贵者是《左传》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力量,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褒扬。  相似文献   

6.
从孔子时代起直到今天,“孔子倡礼”这一行动本身及其所倡之“礼”,曾受到过很多指责。或责其倡礼为反动之举,或言其“礼”过分繁琐得糜,等等不一。我认为这些指责都有其偏颇之处,这种偏颇或因对孔子所倡之礼理解不尽全面而致,或是对孔子倡礼之举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使然。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孔子倡礼”这一历史举动及“礼”的实质,澄清人们的某些误解。一、孔子倡礼不以繁琐为尚《史记·孔子世家》载,齐景公“将欲以尼帮困封孔子”,晏婴劝阻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规法,据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原葬,不可以…  相似文献   

7.
宋代家礼中的吉服广泛用于冠礼、婚礼、祭礼,是一种体现仪式特殊性的非常之服。在司马光《书仪》与朱熹《家礼》中,宋儒一方面将当时流行的冠帽衣服纳入家礼吉服系统,化"常服"为"非常服";另一方面又将早已退出日常生活的深衣回置于家礼仪式之中,变"非常服"为"平日之所常服"。这种双向转化体现了宋儒双重否定的古今观念与处乎中道的制礼原则。通过界定"盛服",宋代家礼建构了等差分明的吉服体系,其中隐喻了儒家正常的纲常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8.
浅谈老子与孔子的道德概念及其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在终极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道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整体性地分化为天地万物中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在世界和天地万物中的道,作为它们的内在素质便是德,从而成为道德,即得道之德。在孔子的《论语》中,其最高范畴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道”。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所应当具有的合乎道德要求的博大的爱人之心,他所说的“礼”是指以周礼为最高典范的合乎道德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这方面看,孔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人之道”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9.
随着春秋时期社会的极速变革和发展,以社会阶层分工为保障的"礼"受到挑战,人们开始质疑礼的存在。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情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将爱其亲的"仁"发展为"泛爱众"的仁,并将其融入礼中,以仁释礼,为礼的存在提供了新的合理性。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在于其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由此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心理情感的建构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心理情感的建立,礼的作用表现为其在社会中对民众的教化作用,以及礼同时具有自觉修养(内在约束力)和他力约束(外在约束力)对于个体进行合理的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礼的神圣性之演化和礼的本质,中国古代之礼虽然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祭祀活动,具有神圣性,但是这一特性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逐渐演化,礼由最初沟通人、神关系的中介发展为春秋时代以礼为人世事务最终支配观念的原则。论文从对礼的本质论述中更进一步分析了礼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本主义哲学家。孔子的政治哲学并不是要恢复旧的奴隶制统治,而是打着复古的旗号批判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孔子推崇的周礼不过是周原上的残余的原始共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2.
和谐精神,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它贯穿于孔子宇宙观、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观,体现在“和为责”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泛爱万物的仁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中庸”的致和之道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文化资源,其中尤以和谐人格思想重视由人的内心和谐而外化出现实生活的和谐,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和谐人格养成的重要文化资源。儒家君子人格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生命价值指向于丰满的精神文化维度。君子人格有丰富内涵,但其核心是仁、智、勇三种基本美德。在现代情境下,将儒家君子人格进行转化和重新阐述,是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院长李源潮同志对新时期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做好培养“三宽”型干部工作,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把会议精神贯穿到教学培训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要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提高对培养“三宽”型干部重大意义的认识;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干部、武装头脑;要着力提高干部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帮助广大干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树立办学的新理念,使教育培训达到新水平,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15.
孔子首倡的"德主刑辅"思想代表了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性格,自西汉以后就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我们有必要对其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批判的吸收其精华部分.目前我们应大力挖掘和利用丰富的道德资源,以法治为主导,加强德治,以利于法治社会的早日形成,同时防止道德法律化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16.
“礼治”是自西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和“礼法并用”。在一定程度上,“礼治”表现出尊重人的主体性及人的生命的人文主义特征和某种近代刑法原则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开明君主时期的“礼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法治”。“法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民众痛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作用,而且因自身治国理政和刑制的独特优势在人类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关于孟子政治思想的学术讲座整理稿。孟子继承孔子讲仁政,其性善论及其讲民本重民生的德治精神,丰富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理想的政治是尧舜传贤,并不从根本上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而是在道德上对专制君主提出了严要求,要圣明有德,孟子还肯定等级官僚制,实质是倡导开明专制。孔孟之道经过曲折的历史发展,其价值现重新被人看重,但王道政治并不是民主政治,民生取代不了民主,仁政也不能取代宪政,开明专制再开明也还是专制。民本仁政是道德理想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的“是”字句出现多次,通过分析其具体用法可以看出,“是”做为系词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中之月,在其人生的各个时期,呈现着不同的状态;李白的诗中之月,是各个时期性情的真实体现。笔者通过对李白性情变迁的逐步分析,阐释其诗中之月的文学内涵,对李白诗中庞杂的月意象进行梳理,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并进一步探究李白爱月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其作为最高尚的道德和方法论,又符合事物的规律性,具有辩证法的意义。因此,应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原则,才能被正确的加以改造和利用。既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更好地为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