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寒 《法制与社会》2010,(14):160-161,183
近年来,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考察了人格特点、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等因素对于流动儿童问题行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等的影响。本文以实证材料为据,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当前社会中流动儿童所面临的主要的社会威胁,包括社会排斥,低社会经济地位所致的长期压力,以及社会支持缺乏。  相似文献   

2.
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心理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的社会适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探讨了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危机:社会归属感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和偏激心理,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工,随父母进城的未成年子女,成为城市的"流动花朵"。这几年党和国家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他们享受到了应有的义务教育权利,可是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让有些流动儿童极不适应,需要更多的人去呵护和关爱他们。  相似文献   

4.
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给社会带来的严重隐患,进而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政府体制,并对解决制约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政府体制性障碍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芷汀 《法制与社会》2012,(24):175-176
经过十多年的制度实践与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个体系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社会救助对象的瞄准不够精确、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满足程度有限、“分类救助”还需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的退出机制不健全,存在“应退未退”现象、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在南京、南通、宿迁5所小学中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449名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了解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与社会支持的情况,并比较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以及此三种变量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自我意识无显著差异,自尊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流动儿童在幸福与满足方面与男性儿童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儿童自我意识以及分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在性别与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的自尊、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公民享有社会救助是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社会救助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保障。为了使作为《宪法》权利的物质帮助权转变为具体法律权利。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建立社会救助制度。而社会救助立法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又可以归结为社会救助权的保障与实现。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生活》2014,(7):22-23
9岁女童陆茶面临无钱进行后续治疗的窘境绝非个例。面对贫困患儿,在制度层面上加大救助力度,帮助患儿及家庭渡过难关,成为全社会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2014年3月初,记者在医院进行实地采访中发现,在医院病房内被救治的患者中,有很多患儿家庭同陆茶一家的遭遇相似,面临因病致贫、看不起病的困境。贫困地区儿童缺乏医疗救助、家庭因病致贫等问题,牵动着一些全国政协委员的心。其中,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罗茂乡,一直致力于为这类问题鼓与呼。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在这些主体中,政府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置疑。本文指出要使我国的社会救助机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中的政府责任,使政府能为社会救助机制的建立、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应考虑社会救助立法城乡一体化、完善社会救助责任的主体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对象和标准的确定、整合社会救助的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困境儿童的现状迫切需要国家制定《儿童福利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困境儿童救助中政府责任,解决儿童救助中的制度空白,重点解决困境儿童的监护,落实对儿童保护的各项规定,加大儿童保护的范围和力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的遏制对儿童侵害,保护儿童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困境儿童的预防与救助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我们应当通过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困境儿童救助联动机制,颁布《儿童福利法》或《儿童福利条例》等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困境儿童预防与救助体系,进而提高困境儿童预防和救助的质量与现代化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13,(12):4-7
从2003年8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针对城带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出台的《救助管理方法》,不觉间已是一个十岁少年。或许,对于一个国家,抑或人类的历史长河而言,十年时光的确有点短,就如白驹过隙。但就这部行政法规而言,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不凡岁月。  相似文献   

14.
缪玉  钟瑞花 《江淮法治》2009,(22):22-23
让家不再遥远 “一不小心踏进了一个宝库,发现到处是宝贝,而且是那些没人发现的宝贝。把每个孩子洗干净弄好,他就真的是会发出光芒的!”  相似文献   

15.
单士兵 《政府法制》2011,(28):25-25
最近一段时间,彭宇案种下的流毒似乎开始集中发作。先是天津许云鹤案在继续彭宇案的法律遗憾,再就是南通殷红彬案以摄像头证明善行被当成肇恶的悲情。最近,一位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窒息身亡,以生命代价宣解一个法治谬误将带来怎样可怕的人性灾难。  相似文献   

16.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要的课题。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人民法院应尽的职责。然而,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凸现不断,现行司法救助手段却日渐乏力,特别是随着现代司法理念的广泛认同与传播,围绕对社会弱势群体展开司法救助问题之争论也日见频繁。本文从现代司法之公平理念出发,对社会弱势群体之司法救助有关问题论述之。  相似文献   

17.
郭彦超 《法制与社会》2011,(18):178-178
社会救助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切入点。为此,必须准确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并给予合理的法律定位。  相似文献   

18.
王德志  李猛 《法学论坛》2021,36(2):135-14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发布规范性文件以适应社会救助的紧急需要,扩大了医疗救助的范围,加强了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措施,通过下放审批权限、简化救助流程等措施,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了老年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贫困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我国社会救助应急法治的发展。我国应当总结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救助应急法治发展的宝贵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下医疗救助问题做出特别规定,完善应急状态下社会救助的应急程序规定,加强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规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征用农民土地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失地农民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也凸显了征地单位与失地农民之间的诸多矛盾,因此,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不利因素以及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强对构建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并为构建这一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蒋悟真  尹迪 《法学》2014,(4):66-73
社会救助法与社会保险法是现代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的两大基本法律制度,蕴含着重要的社会救济功能,共同支撑着现代法治社会的民生保障。合理实现社会救济效果的最大化,离不开两法救济功能的优化组合以及彼此间协同效应的加强。救济功能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法的协调提供了基础,社会救助法还应在救助对象、权利救济、应急救助基金垫付及追偿等制度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从而达到与社会保险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