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信访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采取一定方式向政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并由政府依法处理的活动。而在越来越多的信访中农民涉法信访占据相当重要的份额。通过对农民涉法信访问题的形成原因、信访主体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分析,以及解决信访问题之主体及行为方法的分析,提出解决农民涉法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县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理论上,信访可以间接发挥监督权力和救济权利两大作用。涉法信访是信访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3.
刘树桥 《人民检察》2012,(11):77-78
信访作为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体现,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理论上对信访功能的争论,笔者认为,回归权利救济功能的信访制度设计,才能真正按照权利救济的思路去处理信访问题。一、善待信访制度:法治背景下信访制度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的信访工作已经进入了法治化的轨道。因此,从信访的文化传统及信访的制度确认、信访的功能表达考虑,要善待信访制度,在法治背景下坚持司法最终裁决纠纷的  相似文献   

4.
一、根据<信访条例>第2条对信访做如下定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信访既是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的一种形式和渠道,又是接受群众监督的一种方式,更是基层民众...  相似文献   

5.
积极寻求化解信访矛盾的途径和办法,引导信访人依法理智地表达诉求,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组织体系,树立法律权威,减轻政府信访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当前乃至今后的一项长期任务。一、信访矛盾类型及特征在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大量的社会矛盾集中于信访,信访人希望自己的问题得到快捷处理,使各类社会矛盾转变为信访矛盾。从信访类型上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信访矛盾涉及到执行国家  相似文献   

6.
杜婧 《法制与社会》2011,(14):167-167,179
“村民守则”对村民上访进行限制,侵犯村民的信访权利。为了保护公民信访权利,应明确信访权的权利属性。信访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救济性和私益性。《信访条例》明确规定了对信访权的保护,并有宪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信访,作为行政救济的手段之一,是公民向政府提出建议,要求解决其问题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频发的上访者受伤受害事件,让我们对上访者这个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加关注.本文着重对信访制度完善和提出相关措施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论宪法申诉权的落实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茅铭晨 《现代法学》2002,24(6):80-84
申诉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本文界定了申诉权的概念 ,比较了行政复议制度、政府信访制度与目前行政申诉制度的区别 ,阐述了宪法确立申诉权的意义 ,对我国落实公民申诉权的现状作了客观评估 ,最后着重就发展我国公民申诉制度、全面落实公民申诉权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信访性质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访的性质是信访制度的基本理论,是研究信访问题的基础和起点。在我国,信访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公民、组织将自己的利益要求向有关国家机关表达并希望被采纳的过程。这一过程所体现的就是信访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10.
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在我国转型时期,"信访洪峰"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现行的信访制度已经出现了困境,对法治和公民民主权利的维护已显得力不从心。本文从信访制度的功能入手,解读了中国信访制度面临的困境,并寻求其改革出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11.
陈峰 《法制与社会》2010,(9):175-176
信访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政治制度,既有联系群众的功能,又具有一定的权利救济功能,在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政府在进行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自身行为的服务性。本文认为在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进程中,应将我国现有的信访制度与服务行政理念切实结合起来,使信访制度的联系群众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王东  田晏 《行政与法》2010,(10):20-23
涉诉信访在当前的"勃兴"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与功能支撑,但涉诉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与现代司法制度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导致涉诉信访的实践陷入困境,并影响其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因此,应以司法主体性理念为基础,通过将公民信访权进行法律定型,围绕公民信访权重建涉诉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13.
陈发桂 《行政与法》2009,(11):27-30
当前,我国信访运行机制陷于困境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上访群众之间在信访运行机制上因目标发生冲突所致。因目标发生冲突的信访运行机制,不仅消解了政府的公信力,危害了政府执政的根基,而且异化了信访制度的功能,使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非理性诉求现象不断滋生蔓延。因此,要改革目前信访的压力型机制,将上访群众的行为视为一种常态的政治行为,以促使群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4.
信访制度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权利的具体形式。面对制度设计及其运作中已存在缺陷的信访制度,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桎梏,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新的信访价值理念,扭转已经异化的信访运作机制,实现信访制度在推进法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侯莎莎 《政府法制》2014,(25):60-61
近年来,不断出现天价赔偿金案、敲诈勒索政府案使得过激上访类敲诈勒索罪的界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访权利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但权利又是相对的。《信访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16.
"信访权"在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认为是《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建议权、申诉权等的延伸。由于宪法定位不明确,立法上也不够完善,信访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公民信访权的保护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尽快确立信访权的宪法地位,实现信访权的专门立法,促进公民信访权的实现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狭义的信访是指行政信访,按国务院《信访条例》第2条规定,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中度意义上的信访不包括非国家机关的信访活动,不限于行政机关,还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法院和检察院的信访。中度意义上的信访在地方性法规中使用。本文以行政信访为重点。新中国信访工作六十年的运作过程,是宪法实施和宪法精神得以实现的过程。尽管《共同纲领》和新中国宪法没有提到“信访”这个词,但是“信访”有宪法基础。由于信访符合宪法精神,所以新中国六十年来,它成为实施宪法的重要形式,并在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监督权力和权利救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信访和宪法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公民法治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懂得自觉运用法律来捍卫个人权利。在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又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信访成为公民寻求利益救济的重要渠道,而涉法信访又是信访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且信访人的表现非常执著。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9.
信访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向各级信访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单位办理的活动。信访制度是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是党和政府体察民情民意的重要制度。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方方面面的矛盾日益凸现,信访案件量激增,群体性信访案件也不断增加。信访案件的处理往往涉及社会各领域大量的法律法规,因此亟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调处机制。近年来,法律援助积极参与处理信访案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试图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相似文献   

20.
信访也需要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报道,浙江信访制度正在酝酿大突破,近日提请审议的《浙江省信访条例》(修改稿)明确规定,对于信访事项要依法、及时、就地处理,规定信访人有权获知信访结果,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可组织听证,工作人员在信访中推诿、敷衍、拖延的要追究责任。依我之见,“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可组织听证”堪称传统信访制度的一大制度创新,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从法律意义上讲,作为公民申冤诉苦诉求公权力救济的民间路径和维权途径,上访其实是申诉、控告、检举等法律术语的俗称,上访权也就是受宪法保障的申诉、控告、检举及批评建议权的总称。通过信访向有关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