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顶天立地的彭德怀元帅一生有“三怕”。一怕出名。当年毛主席曾书赠彭帅:“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彭老总知道后,致信毛主席,请求将“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雄红军”。二怕言过其实。《保卫延安》这本书翔实记述了彭老总的巨大功绩。彭老总看后,建议作者重新修改,他说:“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物,把我写得太高了我有点害怕。”三怕脱离群众。有一次,彭老总在逛公园时发现,偌大的一个公园没有游人,一问才知道是有关部门为了他的安全把群众赶走了。彭老总生气地说:“不逛了,免得人家背后骂娘!”  相似文献   

2.
刘明钢 《党史纵横》2012,(12):38-39
1965年9月,毛泽东召见彭德怀,动员彭"出山"。从表面上看,谈话气氛融洽且富有成效。于是,有些文章写道:毛泽东与彭德怀促膝长谈,用战友之情融化了他那颗冰凉的心。彭老总顾全大局,不计前嫌,欣然应命去"三线",留下了一段"将帅和"的佳话。然而,笔者认为,事情并不像文章写的那样美好。在"文化大革命"狂飙席卷全国的前夕,毛泽东动员彭德怀去"三线"显然是另有考虑。  相似文献   

3.
彭总开炮     
1930年6月,骄阳似火,大冶苏区热气腾腾,每个人脸上被太阳映得火红火红,内心更是洋溢着说不完的喜悦.穷苦人盼望久的彭老总终于来了.此时的彭德怀是红五军军长(不久即任红三军团总指挥),可人们习惯叫他彭总、彭老总.他率领的红五军.走到哪里,就将幸福和希望带到哪里.苏区人民称他为“福星”;地主老财和白军,听到他的名宇就心惊肉跳,寝食不安.  相似文献   

4.
“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常委们的一致赞同。彭德怀浓眉一扬,刚毅果断地说:“主席,我这个人的脾气你很了解,我服从中央的决定!”建国之初,随着美国侵略朝鲜的战火愈烧愈烈,毛泽东开始把怎样解决朝鲜战争问题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5.
1946年,朱德60岁寿辰,毛泽东挥毫写下了“人民的光荣”几个大字相赠,以示祝贺。“人民的光荣”,既是对朱老总历尽坎坷、为国为民英勇奋战的一生的概括,也是对他谦虚谨慎、宽厚诚实、平易近人、克勤克俭、廉洁清正的崇高品德的赞誉。作为共和国的第一元帅,朱德的一生无疑是坎坷而辉煌的,然而,他那叱咤风云背后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更动人心弦。  相似文献   

6.
在彭德怀故居陈列室里,有一张1958年彭总的《回乡照》,这是当年曙光公社党委书记杨芳亨在政治气候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历经20年风雨保存下来的。如今,面对这张幸存的《回乡照》,杨芳亨感触良多。1958年,杨芳亨只有28岁。他说:“对彭老总,我当时的确是了解很少,他老人家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中,南征北战,立下的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我是知之不多。我为什么对彭老总有那么深的感情,为什么在惊涛骇浪中保存他老人家的照片,就是五八年彭老总回乡,他老人家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是我一辈子不可忘怀的…  相似文献   

7.
周海滨  聂力 《学习导报》2011,(20):38-38
对十大元帅,毛泽东基本上都有过评价。比如他评价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他评价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相似文献   

8.
每当看到毛主席的诗句“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思绪就会把我带回60年前,让我回忆起了在彭老总身边的往事……  相似文献   

9.
说服老部下服从分配1953年,山西省军区党委决定让某部参谋长韩彬同志转业。参加革命多年的韩彬同志对部队留恋,想留队继续干。怎么办?向党组织申请吧,恐怕无济于事。军令如山,个人终究要服从组织。能不能找一个“硬门”关系,疏通一下,或许还有转机。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当时的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同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韩彬就在八路军总部当侦察参谋,追随彭老总为革命出生入死。彭老总对老部下一向关怀,对自己也是很了解的。再说自己向来很少求人,不到万般无奈,是不会去找彭老总的,这点面子老首长总该给吧?只要他给山西省军区打…  相似文献   

10.
司马牛 《党史文汇》2007,(10):54-55
灯下翻阅《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一书,不经意间读到彭老总在攀枝花三线建设工地访问农家时的一则故事:面对小山村一家农户三个女人只有一条裤子下不了炕的窘境,而公社干部全家在镇里住得好、穿得好的鲜明对比,彭老总再也压不住心中的火,严斥这个公社干部说:“公社里还有这样穷苦的老百姓,你这个当官的倒先富起来了,过上好日子了。这在国民党里做官可以,但在共产党里做官就不行!  相似文献   

11.
王凡 《党史博采》2005,(6):47-50
“我到陈琮英家看望她的时候, 就叫她‘陈妈妈’。”/丈夫的不幸去世,使陈琮英陷入深深哀思/陈琮英并不知道药已经被做了“手术”/让她的精力往这些赏心悦目的事物上转移在由马苏高特别照顾的陈伯达、张际春、陈琮英三位保健对象中,马苏高打交道最多,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是陈琮英。她当时住在怀仁堂南边,西楼东边的锡福堂。她院子北边的永福堂,是个户主变换了几次的院子。开始住的是朱德朱老总,继而是彭德怀彭老总,再后来是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马苏高回忆说:“我刚接受照顾陈琮英的工作时,正在20多岁的年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读了《彭德怀自述》的人.无不为彭老总对党和人民披肝沥胆、死而后已的浩然之气所震憾。这是一部中国红军的建军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史;又是一个旧中国旧军队的士兵.成为几百万革命部队领导人的历史;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然而.这样一部历史、却不是专家们坐在明亮宽敞的研究室里撰写的,而是彭老总在10年浩劫中.身处囚室.在身心俱遭残酷摧残的情况下一个字一滴泪、一行书一行血倾注而成的。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感到彭老总被毒打致残后.忍受着巨大的苦痛.在没有阳光的暗室里交待“自述”材料的情景.点点滴滴的满是彭总的血泪……  相似文献   

13.
贾军喜  杨飞 《世纪桥》2012,(14):53-58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他1905年出生于湖南醴陵,1942年5月在侵华日军发动的“五~大扫荡”中阵亡,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长征时期毛泽东就曾称赞其为“神枪手”,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其为“模范军人”、“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的优秀将领。一直以来,  相似文献   

14.
当时的中共中央要抓朋团,毛泽东身缠军务,将此事交李韶九处理。李严刑逼供,诬杀好人,惊发“富田事变”。红二十军将士把“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彭德怀毫无保留地发表联名宣言:“拥护毛泽东,服从毛泽东”。彭毛关系,至此定格……彭毛当年出长沙,井冈路上汇一家。“富田事变”真情见,从此一路共天涯。  相似文献   

15.
“我那时还是个年青娃娃”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延安。当天上午,他不顾旅途疲劳,就陪同外宾一道来到凤凰山麓革命旧址。这是一排三孔窑洞,窑洞外面的大牌上挂着一张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回延安后和毛泽东合影的照片。外宾指着照片问:“‘这张照片是在这里拍的吗?”一位同志回答:“就是在这个地方拍的。”周恩来当即谦逊地说:“我那时还是个年青娃娃!”’西安事变,矛盾错综复杂,各方剑拔管张。周恩来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托,不顾个人安危,周旋于张学良、杨虎城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之间,…  相似文献   

16.
彭德怀8岁丧母。这位孕育了中国人民伟大儿子的母亲的身世,也许是由于她劳累过度和贫病交加,过早地离开人世,一直鲜为人知,也没有人作过调查了解。《彭德怀传》也只是说“除了自己的姓——周姓,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彭老总家住彭家围子,是在乌石峰的东麓,而她的母亲是乌石峰西麓斑竹塘大年冲一个周姓贫苦农民的女儿,两地相距10多里。笔者家住黄荆坪,则是在乌石峰的南麓,与大年冲仅相距4里。而且笔者的姑父周家镐也是大年冲人,与彭老总的舅父是同村同族的兄弟。湖南解放初期,周家镐的母亲曾对她的孙辈们说过:“我们家还有个…  相似文献   

17.
荣誉面前要自尊王家进彭德怀元帅一生驰骋疆场,战功显赫,毛泽东同志曾为他写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著名诗句。然而在荣誉面前,彭老总表现出共产党员谦虚谨慎的广阔胸怀和"见荣誉就让"的高尚品德,执意将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这在历史上已成为佳...  相似文献   

18.
1970年,毛泽东和过去的老战友们,已经很少有闲暇时间互相来往。 “文革”开始不久,八十高龄的朱老总也未能避免“文革”炮火的攻击。一时间,中南海内外贴出污蔑他是“军阀”、“黑司令”、“老机会主义者”的大字报。毛泽东得知后,在一次约见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时曾对这些大字报提出过批评。他说:“这很不好,朱毛朱毛,朱德和毛泽东是分不开的嘛。”  相似文献   

19.
1935年毛泽东同志曾兴奋地写下了一首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短短24个字,既是写实,又浓缩地刻画出了彭德怀同志感震敌胆的英雄形象。彭德怀同志一生风云坎坷,有解放大西北的运筹帷幄,有抗美援朝的临危赴命,有庐山的直言敢谏,有如血残阳时的八载苦苦争斗,无论什么时候,彭老总那鲜明的个性和坚强的党性原则,都至今让我们缅怀。一、彭德怀同志既是一个高尚的人,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他的人格魁力永存。(一)多谋善断,智勇双全。彭德怀同志戎马一生,有些人把他看成是“一介武夫”,其实是极其肤浅…  相似文献   

20.
刘英,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她和张闻天结婚,毛泽东是他们的媒人。刘英与毛泽东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即使在1958年庐山会议上张闻天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后,毛泽东与刘英的友谊仍依旧。毛泽东的一句话,让刘英避免了被错划成“右派”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