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救治能力的一场考验,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考验,更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场考验。战“疫”当前,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局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凶礼哀邦国之忧。”郑玄解释:“哀,谓救患分灾。”救患分灾,是指救解祸患,分担他人困苦。可以说,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就有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局意识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各少数民族的吸引力;二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力;三是增强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3.
宁波 《世纪桥》2002,(5):31-33
中华民族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使其创造出一度遥遥领先世界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使中华民族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出现了严重淡化的趋向。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日两国进行了一场“决死的战争”即抗日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得到强化,并最终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4.
改革的实践赋予中华民族凝聚力新的形式和内涵,较之以前,民族凝聚力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凝聚力已经成为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的民族凝聚力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改革中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注重自身的文化战略以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李宪建 《党史文苑》2008,(10):62-63
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渡时艰,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具有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凝聚力的主心骨,祖国呼唤我们要更加坚强执着.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密切相连.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内聚力和生命力,它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起着独特的精神纽带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不可能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增强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方面对当代民族凝聚力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区域之间和民族区域内部的横向联系,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点因经济、文化、生活交流的广泛和频繁而日益增多,出现了更多的亲和现象,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是社会主体的多元化,二是社会利益的分化,原来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多种利益群体的存在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新的情况。因此,以现代化的视角,分析和梳理影响民族凝聚力的诸多因素,再通过这些因素的整合与重新构建,探索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新的历史时代,这对于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渡时艰,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具有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凝聚力的主心骨,祖国呼唤我们要更加坚强执着。  相似文献   

10.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并始终是—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是以民族凝聚力的存在为前提。因此,离开民族凝聚力而空谈和谐社会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长河中激励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和重要保证。一、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社会和谐程度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合力,其中包括吸引力、亲和力、向心力,三个力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社会和谐程度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促使一个民族不断延续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不断浸润和定义中华民族。党的二十大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探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动力之源,需要对长周期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度解码,即从历史政治学的角度出发提炼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学理性资源。根基深厚的农业文明、包容和合的天下观以及共享智慧的轴心时代,是保障中华民族历史赓续不断的文明驱动力;不断延续的“大一统”传统、成熟的科层制与中央集权制以及多民族国家交融一体的族际整合实践,构成了中华现代国家最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的集体价值、“仁者爱人”的道德品质与“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伦理根基。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2008,(14):18-20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一个接一个不断拼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锻造、培育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并依靠这种精神推动着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兴盛。而民族精神的兴盛更离不开该民族在非常年代的拼搏而引发的民族素质的提升。我们所经历的四川汶川伟大抗震斗争,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3.
李燕 《党史文苑》2006,(6):26-27,33
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多次强调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见,在当今的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具有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当人们以举国之力,与特大地震灾害抗争时,产生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是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富有时代特征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5.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开始了社会新的转型。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与以前相比也具有更为丰富的社会基础和更为广泛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强化“四个认同”教育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对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奠定牢固的社会心理和思想基础.要充分认识"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四个认同"教育中的几个关系,切实提高强化"四个认同"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罗国基 《党史文苑》2006,1(6):13-15
江泽民民族凝聚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民族凝聚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思想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民族凝聚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民族凝聚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思想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抗震救灾的实践呼唤抗灾伦理学的建立.作为世界伦理学研究前沿学科的生命伦理学,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对有限救护资源的合理分配、对自我牺牲的必要性的论证等方面,对抗灾伦理学都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并把推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高到中国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一直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变革,通过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合起来,并最终以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国家制度和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