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乌盟察右旗发掘的辽代契丹女尸在北京和呼和浩特市展出以来,引起中外观众和考古学界的极大兴趣,参观人数达二、三十万。专家们认为,这一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其学术价值,不亚于长沙马王堆出土女尸,一些珍贵的实物资料,有助于弥补古代契丹民族史研究上的空白。 辽代契丹族的出土物公开展出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个墓虽然不大,但埋葬规格很有特点,展现出辽代契丹人独特的葬俗及辽、汉文化交流的影响。女尸墓穴座落在内蒙内土贵乌拉镇西北约三十五公里的辽代  相似文献   

2.
张春 《侨园》2016,(4):39
正去年11月4日,江西省有关部门联合对外公布了西汉海昏侯墓葬的阶段性考古发掘成果。这座位于鄱阳湖畔的墓葬,保存基本完好,经过挖掘发现的古代器物数量惊人,不仅是首次发现的各项要素齐备的西汉列侯墓园,而且还有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对于西汉历史研究来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经过有关专家的慎重考察,根据墓中出土有"昌邑九年造"铭文漆器的情况判断,墓主人属第一代海昏侯亦即昌邑王刘贺的可能性非常大。西汉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霍光废立"事件,其中的主角就是深受  相似文献   

3.
王勉 《瞭望》2003,(Z1)
你知道中国玻璃是从哪里来的吗?目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20多位专家相聚南宁,共同探讨我国古玻璃的“身世”之谜。 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埃及传入的,古代中国人不懂得制造玻璃技术。但是,在我国河南、湖南、广西、陕西、广东、山东等地的古代墓葬中,曾多次出土料珠、管珠、棱形珠、蜻蜒眼、琉璃璧、琉璃杯、琉璃瓶等文物,尤其是在湖南一些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战国、西汉玻璃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3,(1)
自2002年12月23日开始发掘以来,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古墓群多次吸引了人们惊羡的眼球。 专家认为,九连墩古墓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鼎盛时的墓葬;墓内文物不但数量多种类丰,其价值从一系列的“之最”也可见一斑:发现了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陪葬车马坑、国内目前最为完整的战车、首次在战国楚墓中发现  相似文献   

5.
六年前,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市 场获得一批竹简,初步认定 为战国时代的文物,但学术界将信将疑,因为它并非现场出土。6年来,上海博物馆和全国的同行对这批竹简做了大量细致认真的工作,终于得出令人惊喜的结论:经科学检测和专家确认,证实为2200年前的战国楚简,竹简数量1200支,上书81篇先秦古籍,且大多为佚文。上海博物馆原馆长、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认为,这批战国竹简的获得,其意义比新造一座博物馆还要大。香港市场觅竹简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大批竹简毁于一旦。流传至今的简…  相似文献   

6.
玩砚杂述     
砚作为文房用具,它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纷呈的历代古砚,显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聪明。 1972年至1979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二期遗址出土一方砚台,同时出土的还有砚杵、陶水杯及颜料,均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这方砚台一问世,便令人信服地把过去“砚字不见于经,意三代时尚未用砚”的旧说推翻了。于是砚的历史由二千多年,变成了六千多年。当然姜寨砚只是一种研磨颜料的器具,是砚的初型。用于书写文字的砚,战国晚期至秦汉才基本定型。战国晚期至汉前期,墨还是天然的或零星丸状,砚附有砚杵。大概到了东汉末期,墨锭产生了,墨直接可以在砚上研磨,砚杵逐渐被淘太。砚杵被淘汰,使砚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从汉至今,不管历代砚材发生什么变化,都没有改变砚的这种  相似文献   

7.
在湖北荆门市出土的804枚竹片,弄得一大批大师硕儒魂牵梦萦:楚简上的1.3万个古汉字,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术大讨论。这些险些被盗墓者糟蹋的竹片,被众多的学界泰斗奉为国宝;这些差点因碳化磨灭的曲里拐弯的古文字,令海内外专家学者趋之若骛,青眼相加,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支由美国全国地理学会资助的考察队在危地马拉北部的丛林深处,发掘出一座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玛雅古墓。这是近二十年来发掘出的第一座完好无损的玛雅古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十五件陶土制的容器,保存良好的壁画,以及一具约三十多岁男性的骷髅残骸。  相似文献   

9.
张鸣 《各界》2008,(1):95
发明豆腐的中国人据说是西汉时的淮南王刘安.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炼丹药的,也有吃美食的,豆腐的发明,当属于后者.西汉提倡简朴,贵族不许用金属器皿,所以大家纷纷在吃上下功夫,从马王堆的发掘可以看出,那些王侯贵妇们时吃是多么的热爱,出土的时候,要是现代人有本事保鲜,那些丰富而且色香俱全的食品准会让世界惊掉眼镜.……  相似文献   

10.
正《史记》的问世《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辛劳力作。司马迁生于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卒于西汉武帝刘彻征合三年(即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享年55岁,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谈之子。司马迁在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时当上了太史令,从此,他立志要写一部祖国的历史典籍留给后人。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84,(15)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于西安市郊出土的这幅唐代绢画,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唐代最好、最完整的一幅经咒佛教古绢画。画面以墨线勾勒,敷以淡彩,线条圆润流畅,造形生动。  相似文献   

12.
沧州铁狮     
吴象 《瞭望》1995,(48)
位于环渤海区冀鲁两省交界、扼京沪铁路要冲的沧州,是个拥有30多万人口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整个辖区包括17个县、区,630万人,总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春秋属齐,战国属燕,西汉高帝五年(公元202年)开始置县,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改称沧州,距今已经1477年了.但沧州闻名遐迩,与其说是由于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重要,不如归功于《水浒传》.林冲发配沧州,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的悲壮故事,使林冲成为家喻户晓的梁山英雄,沧州也就随之广为人知了.其实,沧州还有更值得称道的去处.  相似文献   

13.
颜菁 《侨园》2004,(3):30-31
梁家祖孙三代人,亲身经历了故宫国宝颠沛流离的迁徙史,跟随国宝的转移,一家人不得不分隔海峡两岸;为了见证迁徙的历程,子女们的名字与国宝的栖息地息息相关;父亲当年看守的文物,儿子如今为之奔波……梁匡忠老人今年80岁了,与故宫国宝相伴了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前,他的父亲随南迁的文物去了台湾,30年后他的儿子又步入了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梁家与故宫的渊源,还要从梁匡忠老人的曾祖父说起。他的曾祖父曾经是  相似文献   

14.
举世瞩目的新国宝 1987年8月,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国家展览馆内,举行了“中国国宝展览会”。同时展出的有四件国宝:秦朝兵马俑、青铜车马,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再就是杭州第二中药厂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的“青春宝”。参观者摩肩接踵,不时发出啧啧赞叹。无独有偶,美国好莱坞拍摄的影片《今日中国》,只  相似文献   

15.
自从五四到如今何满子文化批判在社会发展中从不间断,在社会诸势力冲突剧烈的时期则文化批判运动尤为波澜壮阔,成为历史的重要景观。上古文献不足,无法确说。自战国诸子争鸣这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起,举其影响世局的大事,就有西汉的儒道消长和儒学独尊,东汉理想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王耕 《瞭望》1988,(29)
砖上的画 棺上的图 秦汉以后砖砌墓穴增多,汉代的墓还采用了预制的空心砖,是建筑史上最早的预制构件。这些空心砖上还用模子打出人和兽的图案,十分简练生动。 洛阳出土的西汉画像砖,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洛阳古墓中的画像砖,表现最多的是雄壮的骏马。有的伸颈扬鬣、萧萧嘶鸣;有的昂首奋蹄、奔腾千里,还有不少画面是马与虎相处在一块砖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二年,从浙江绍兴一座古越国贵族墓中出土的铜质房屋模型,提供了古代举行图腾祭祀的庙堂建筑实体形象。这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尚属首见。  相似文献   

18.
来自世界各地的150余名简帛学家最近聚会长沙,隆重纪念简帛发现100周年。自1901年在西部大漠出土第一片汉简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百年间陆续发现的简帛累计约26万枚,其在地底埋藏时间大多接近或超过了2000年。有学者这样形容,百年简帛发现史是一段全面的中国文化追溯史,是一页震荡人心的文明重现史,从楼兰、尼雅简牍到居延汉简,从敦煌帛书到马王堆帛书,从郭店楚简到三国吴简,构成百年来中国考古和文化史的另一条不可忽略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袁慧晶 《瞭望》2016,(6):11-13
多位秦汉考古学家认为,海昏侯墓园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相似文献   

20.
冯国 《瞭望》2001,(44)
秦俑的“偶然”面世,与秦简、秦封泥的出土一起开创了秦史、秦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作为20世纪考古史的伟大发现之一,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和秦始皇帝陵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但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财富。然而,这一奇迹的出现却是被几个世代生活在“瓦盆爷”传说中的普通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的,文物人员随后参与进来。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今年9月秦陵青铜仙鹤的出土,又是当地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