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的当代处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体现西方哲学传统的黑格尔体系哲学的失败,同当代人类处境的根本性质内在相连.近代启蒙理想在现代性状况中的失落,在黑格尔哲学的本质中被预先展示出来了.因此,在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努力在原则上都不得不采取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态度.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同时也就是对现存世界本身原理的批判,这一点构成了哲学在当代的根本语境.马克思的学说早在一百多年前创立之初,即已自觉地进入了这一语境.但是,对这一点的真切理解,却仍不得不有赖于当代人对自身处境在生活世界中的本质来历的自觉意识.这就是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生活实践的内在联系.唯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真正看清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过日常世界的"理论方式"而深入到生活世界中去的实践本质,从而去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条件下继续发展的真实前景.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哲学界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途径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或是回归文本研究,或是以西方解释学为方法观照理解马克思哲学,从而形成一股“以书解马”、“以西解马”的“解释化”浪潮。实际上,由于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在空间语境及其哲学使命理解的不同,由于解释学有产生教条主义、相对主义的可能,解释学很难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形成的深刻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在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事件的互动性结合中加以创新,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命的提出,是理论的自觉与创新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意蕴。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梳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脉络,确立其与时俱进的当代形态,用以审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于相同的社会条件和理论背景,但两者出于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因而没有成为"同质"哲学.而且,马克思在世时就有意识地划定了自己的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界限.20世纪,由于冷战状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处于隔膜状态.在世界进入对话时代的今天,两大哲学系统将呈现"异中求同"的发展趋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在哲学理念上发生转换承认哲学形态的多样性;促进哲学对话的自觉;丰富哲学的个性化,由此才能在顺应这一趋势中推动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界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争论不休。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者对本体论哲学持批判态度。他们没有沿着传统的路子建立新的本体论,而是另辟新路,提出、阐释了哲学基本问题,把本体论哲学所研究的问题纳入了新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6.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马克思本人对宗教问题极为关注,宗教批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马克思早期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先是透过他对宗教的批判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得以可能的最基本前提。毋庸置疑,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其在对宗教进行无情审判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投注了大量的同情和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其理论深层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克服,即树立以实践范畴为理论核心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把传统哲学的消解为现实的归属,从而合乎其然地引出实践本体的预设。预设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后,不仅从现实层面取得了突破口,同时,也为理论逻辑批判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走向更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本体的设定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进而为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哲学潮流中打开一条生存论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哲学主题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 ,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哲学语境的不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特点是拒斥近代哲学形而上学 ,关注现实生活世界 ,展现为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有巨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相似文献   

11.
权力概念是哲学和众多社会学科领域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特别是政治学、政策科学和行政学等学科的基盘概念。权力研究的本体论性质决定了有必要根据权力研究的哲学基础对权力理论进行划分。从哲学思想的特征和倾向而言,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权力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以近代西方哲学为基础的权力理论、以当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为基础的权力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权力理论三大类。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主体性问题是有关人的理论问题的重要内容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共同关注的问题。对马克思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进行比较分析 ,由此揭示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即人的主导地位 ,要求肯定和高扬人的主体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形成的共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形态的反思中,"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再度崛起.从哲学维度上审视,"回到马克思"对于推进哲学的发展,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但是,由于马克思思想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包容着理论"矛盾";马克思思想的产生有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解读马克思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又怎样走出马克思,存在一系列谜点.解开谜点的关键,在于要把"重读马克思",与解读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历史,与哲学发展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这一现实本文相联系,才能读出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现实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新形态等方向的研究,推动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跨世纪发展,从而成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五大热点。  相似文献   

15.
重塑哲学解释功能、建构哲学改造功能,使科学的解释功能和改造功能成为新哲学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特性,是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学理根据,它寓于马克思对旧的哲学形态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重塑哲学的解释功能、建构哲学的改造功能的方法和逻辑给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启示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今天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目的就在于从中寻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时俱进的方法和逻辑。  相似文献   

16.
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主题,同样也是马克思哲学关注的起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所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反映了他对人的本质问题最为关注时期的思想成果。笔者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入考察,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视域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揭示并探讨了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的含义、构成要素和理论地位,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理念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哲学内涵及现实意义,凸显和展现其理论张力与时代价值,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当下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往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成"两大板块"和"四大部分",从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这样的解读也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个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目的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21世纪生长点三方面进行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能沿着马克思的思想道路前进,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率先在当代中国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对丰富、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体现出的理论与实际、哲学与群众、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的精神,对于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应坚持群众路线,立足于群众的思维习惯和实际进行普及宣传;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和解决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19.
平等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众多西方学者正是以此问题为轴心,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政治转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一是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平等观上完全"抄袭"了卢梭的观点;二是以柯亨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认为马克思的平等理论已经失效了,由此提出了"优势可及平等"理论;三是以古尔德和奈格里为代表的自治主义,他们认为自由和平等并不是社会关系变革的产物,而是工人自治的结果。这三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误解和扭曲了马克思平等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本身发展的产物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科学地解答了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它扬弃了以往的哲学理论 ,使自身成为最新形态的、完全科学的哲学。它把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实现了哲学革命性的飞跃 ,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为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并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统一。马克思本人曾认为 ,过去的哲学只是如何解释世界 ,而现在的任务是如何改变世界。应该说 ,他的整个哲学的根基都是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 ,而实践本身就是人们历史客观的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