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刘遗伦(本刊记者,以下简称"刘"):我们知道,文学有教化、益智、娱乐等功能,是其它文化形态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在您看来,文学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陆建德(以下简称"陆"):首先谈谈文学的教化功能。文学是讲故事的,有具体的内容。以"诗"这种文学形态为例,它有赋比兴,如《诗经》,它往往有具体的场景。《诗经》对人的教育,并不是直接说你要做好人,它教给你一种风度,即温文敦厚,这是中国诗教的特点。我们看《诗经》,它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在其诗歌理论《与元九书》中提倡的“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和为事而作”以讽喻为目的的文学观是其偏执、挑剔、缺乏客观性的文学思维。尽管以政治讽喻为能事,但受其自身的历史局限,他的讽喻缺乏批判价值。另外,他将文学的功用单一化也是中国封建文人受《诗经》被经学化影响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3.
《诗经》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两千多年前的女性世界的艺术长廊。它第一次将女性的美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关注女性的自然、质朴和健康的美,还关注女性的德和善的美,关注女性内外统一的美。《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真正审视女性美的时代,为我们塑造了不同女性形象不同方面的美。《诗经》时代女性的美,对现代女性对美的追求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成语 ,是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其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及以少总多、一言穷理 ,读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为成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万叶集》是日本文学的源泉之作,是大和民族的精神故乡,被誉为日本的《诗经》。万叶歌风淳朴、真挚,展现了日本上古时代的壮丽历史画卷,是封建律令制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上古文学古典美的杰作,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本文撷取《万叶集》的若干歌作为观照,结合日本儒学名家的考辨经纬,阐释了其所体现的“誠(まこと)”这一审美理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诗经》在春秋外交中的地位春秋时期的外事活动有一种世界外交史上独一无二的形式:以诗代言,这使政治性很强的外事活动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它的奥妙之处在于:外交场合有时意思难以直接说出,或者虽可以直陈,但不如以诗寓意更婉转而含蓄,更高雅而传神。众所周知,现存《诗经》是原始社会以来口头传诵、经孔子整理编选而成的诗歌总集。原来据说有“三千余篇” (《孔子世家》),孔子将重复的部分删略了,最后留下三百十一篇,又亡失其六,实有三百零  相似文献   

7.
《诗》心刍议张福庆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误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把人的情感、意念、思想的出现,统统归结为“心”的活动。在《诗经》中,许多表达感情之处,即言“心”之如何。“心”字成了诗三百篇中使用得最多的实词之一。《诗经》中的“心”字,共有168个...  相似文献   

8.
文学源头《诗经》婚恋诗歌“水”意象大量存在,并与女性、婚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婚恋诗以其特有的魅力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生命力,它开创了诗歌歌颂情爱的先河。今天对水意象参与情爱诗的表现类型、生成原由及水意象的原型意蕴等方面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有许多方位词,包含着先民的集体心理。分析《诗经》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几个方位“东”、“南”、“北”,可以阐释这一集体心理。在《诗经》所体现的先民思维中,“东”与太阳、动态、爱情等联系在一起,“南”与长养、男性、尊贵等联系在一起,“北”则与阴冷、水、忧伤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通过“上海小姐”王琦瑶传奇的一生写尽了上海四十年的沧桑变化,有人把它归为“城市小说”,也有人认为它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更有不少学者认为《长恨歌》应归属到女性主义文学的行列,研究视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文中从《长恨歌》主题研究的角度出发,试图归纳出学界对这部长篇小说主题研究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的天体中,《诗经》是韵文星系里的一颗璀璨恒星,光彩四射,我国的诗、词、赋、曲等数千年的文学,无不受它的光照影响。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勤劳和智慧,为炎黄子孙留下了自豪。千百年来,人们吟咏它,研究它,发掘它,乃至今天,世界人民都关注它,学习它,经久不衰。它的持久生命体何在? 一、悠远而强劲的生命起源 人类有了语言,即便有了文学。远在原始社会里,人类群居生活在一起,进行狩猎,耕作、祭祠和歌舞,为了协调、沟通、追欲,产生了短节奏的语言呼喊,以达他们的思想情  相似文献   

12.
许亮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科学主义陷阱”》(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5期)中指出:国际关系理论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普遍性的价值,它的建构需要理论工作者带着使命,从具体条件下的具体问题入手。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使国际关系理论失去了学术价值,而烙上了政策目的。这是一种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林语堂因提倡别具一格的小品文而蜚声海内外。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散文家,以其对中外文化的独到见解和英汉双语创作的才能在半个多世纪中辛勤笔耕。他的哲学思想、生活态度以及文学观念无疑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幽默”和“性灵”是林氏小品文的突出特点。 1932年,为开启中国现代散文新的性灵文学,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同年,又创办《人间世》半月刊。两者并辔齐进,一个主张“幽默”,一个提倡“性灵”。在《人间世》发刊词中,林语堂阐释了该刊的宗旨:“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为‘人间世’”。它标榜“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专门刊载  相似文献   

14.
纪游文学也像其他文学一样,同样是一种文学现象.纪游性质的文字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诗经》.就古代散文来看,先秦西汉已经是成就辉煌的时代了.但是,真正称其为“纪游文学”的完善的作品,却尚未形成.“纪游文学”完整作品的出现,应该是从汉末建安时期的骈文开始的.其次是以山水为表现内容的诗赋作品,在东晋才开始实现出来.确切地讲,“纪游文学”完整而独立地出现,应该是在唐代.其代表作家,首推元结.实际上他已开纪游文学之先河.而后,真从做出贡献的是后来的韩愈、柳宗元,其作品已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现实性和政治性,在艺术上继承发扬了先秦两汉的优良传统,汲取辞赋骈文的描写技巧,使“纪游文学”具有了空前的  相似文献   

15.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华文化的宝典,两千多年来,研究和阐释它的著述非常之多。随着时代变迁和学术思潮的发展,关于《诗经》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不断涌现。为此本文就《诗经》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学视角、学术史视角、比较文学视角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对《诗经》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区别1.两者的理论渊源不同。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最早源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篇》作了较为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有许多带“不”的句子,例如《诗经·小雅·车攻》中:“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经·大雅·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大雅·卷阿》:“矢诗不多”等等。这一类“不”字词语,《毛传》分别释为“不惊,惊也”;“不盈,盈也”;“不宁,宁也”;“不康,康也”;“不多,多也”。这种观点有许多学者不同意,认为这是《毛传》对《诗经》的误解,释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爱国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武器、以文学活动为战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用创新的文学实践“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信念,宣传、动员、组织民众,为凝聚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抗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迅速转化为文学界的心理定向。它虽然从理想轨迹“歧出”,但在总体倾向上受过“五四”新文学的洗礼,仍旧行进在文学的民族化与世界化之间,其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的文学现代化。它过分倚重抗日救亡的政治向度、偏重文学的宣传功能和动员功能而忽视了文学的自身建设、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和弱化国民性批判的意识。抗战文学以时代的号角定位于历史的高格。那个时代的文学虽然显得粗糙,但展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的精神。抗战题材的文学将不断激励中国走向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高伟华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0):127-127,130
《诗经》与《圣经》分别是中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委婉含蓄与直抒胸臆、比兴与比喻等两个方面对《诗经》与《圣经》中有关的爱情诗进行了对比,研究了两部作品在叙述手法上的不同,同时,通过比较探讨了中西方诗歌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 ,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 ,最早在《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 ,它相对于“大道行也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是“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 ,放眼发展大势 ,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江泽民同志提出 ,要在本世纪头 2 0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汽车行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 ,汽车生产和消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