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呼啸山庄》的研究大多围绕男主角希刺厉夫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试图选取一向较少为人关注的女主角凯瑟琳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中几个经典场景进行细致分析,进而揭示凯瑟琳固有复杂性格因素在情节进展中的关键意义。以期表明,凯瑟琳所禀赋的这种分裂式双重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呼啸山庄》的爱情基调,左右了《呼啸山庄》的爱情走向。从此一视角出发,我们便可以尝试开拓出一面新维度,《呼啸山庄》不仅是一社会悲剧,更是一爱情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在爱情方面游离于地主林顿和农民赫斯克剩弗之间,造成了赫斯克利弗的变态和自身的爱请悲剧。本文试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探讨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在于落后闲塞的传统的封建社会中男女二元对立和爱情的必然不和谐性。  相似文献   

3.
潘金莲这个重合了受害者和害人者双重身份的女人成就了<水浒传>中一段颇为复杂的爱情悲剧,也使其成为了一位具有特色的悲剧性人物.究其原因,社会环境促成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她的悲剧也成为了社会性的悲剧、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悲剧在审美对象中有其重要的地位。苗族爱情悲剧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是作为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才经常成为审美对象而引起人们审美愉快的。在苗族的爱情悲剧中,美的东西总是与丑的东西在比较中存在,于斗争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展开了第一次关于爱情的讨论。这场讨论以引入爱情的话题、肯定爱情的价值为开端,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围绕着张竞生的“爱情四定则”达到高潮。这场讨论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潘金莲的悲剧是《水浒传》中最为突出、最为复杂的爱情悲剧,也是众多评论家争论较大的悲剧性人物。究其根本原因,是畸形的社会酿造了一个为追求爱情而无力抗争、随波逐流的畸形女性,潘金莲是一个害人者,也是一个受害者,是社会环境使她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浅论唐代传奇女性悲剧命运与法典礼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爱情传奇中,女主人公多是悲剧命运,这是男尊女卑、买办婚姻等封建法典礼制所造成的。唐爱情传奇是对封建礼法下妇女爱情悲剧的艺术再现。研究唐爱情传奇中妇女的悲剧命运,有助于认识封建法礼的残酷性,清除其在妇女及婚姻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宁娜是托尔斯泰创造的一个为了追求爱情自由而与整个上流社会抗争并最终以死的悲剧收场的妇女形象。根据安娜所处时代、生活环境、自身特性的心理探讨,可以探究其最终卧轨自杀的悲剧的起源、时代性、自身性以及终结等几个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所描写的都是爱情悲剧,带有明显的主观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充满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既出于佛教观念和情爱追求的矛盾纠缠,更是根源于作家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而认定人生本苦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综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大都以描写爱情为主要创作题材.在他的笔下,爱情都是以优美抒情的风景描写为背景,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感伤愿望,爱情虽然美好,但它带来的是痛苦、失望和死亡.在他有关爱情的主题中无一不抹上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与他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通过在主题、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等方面对各种讽刺手法的娴熟的、全方位的综合运用,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贝内特太太、柯林斯先生、威克姆和宾利小姐、凯瑟琳夫人、等等。通过人物形象的讽刺,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以金钱为轴心的极端物质化的爱情与婚姻,抨击了只注重物质、门第而不注重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的婚姻,宣扬了作者自己的爱情与婚姻道德观。本文拟通过探讨《傲慢与偏见》中对贝内特太太的讽刺来管窥奥斯汀博大精深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2.
性格决定命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在于刘兰芝刚强的性格.这种刚性广泛地体现于刘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与刚性紧密相连的是自尊,二者结合,便有了"自专由"的举动.这种性格、行为,即是造成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小艾友夫》中,沃尔茂对伦理身份的错误理解导致他违背了最基本的伦理规范。沃尔茂夫妇违背伦理、缺乏责任意识的行为导致了小艾友夫的死亡,小艾友夫的死说明人一旦违背伦理,背弃责任,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艾斯达在人性因子指导下节制了的欲望,避免了伦理混乱和乱伦悲剧的发生。这说明人类只有尊重伦理,懂得用理性去节制欲望,才能避免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将"严"与"厉"的几种语义组合王子刑事政策学语境里表达的"严而不厉"、"厉而不严"、"不严不厉"、"既严且厉"其实就是几种刑事政策思想、模式.著名刑法学家储槐植教授曾经为我国刑法设计过"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思想,相当精到,值得借鉴.然而,世势国情已然变化,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两极发展及与之相应的刑事政策的两极化倾向亦渐成大势:表现在某些领域采取较为严厉的刑事政策是为"重",某些领域采取较为宽松的刑事政策是为"轻".针对这种情况,亦需要对"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思想、模式作出适当的调整,具体的设计方案应是:坚持"严而不厉"的总体模式,兼采"既严且厉"(重),"不严不厉"(轻).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塑造的裘德,追求爱情而与资本主义宗教信条下不可跨越的道德观念抗争,追求婚姻而与不公的资本主义婚姻制度抗争,追求个人学术理想而和教育体制抗争,最终成为不公现实的殉葬品。通过分析主人公由一个勇敢者沦为失败者的根源,揭示这一悲剧形象在个人背景和社会环境、个人信仰和社会宗教、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与分裂之间表现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从而凸显裘德的悲剧形象,加深了《无名的裘德》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边城》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写了两个爱情悲剧:翠翠父母的悲剧和翠翠自己的悲剧。通过分析悲剧成因,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重构精神家园的努力,其"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尤其具有超前意识,具生态文学意义和生态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爱情依从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需要,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价值范畴。“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其基础和取向都是理想而非现实的。从爱情角度说,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爱的结局虽凄凉却也是完美的——它保全了爱情本质上的纯洁、真诚和崇高,避免了成为“围城”式的更大悲剧;而涓生和子君尽管因爱而拥有过婚姻,但他们最终失去的,则不仅仅是他们的婚姻,还他们曾经有过的深爱和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爱国志士陈潜夫由于在1925年北京声援上海五卅运动集会上断指血书,并在1932年组织了四川第一支抗日义勇军参加松沪抗战而名垂青史。陈潜夫(1894-1950),原名绍陶,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平兴乡人。与郭沫若同时考入嘉定草堂寺高等小学。1912年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科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由同盟会改组而成)。袁世凯称帝后,陈潜夫组织暗杀团,于1916年春潜回北京,伺机刺袁,因袁贼防范严密, 虽频频转移、改名、化装,还是被捕,幸由同志救助而逃脱。袁死后,陈潜夫返日,入农业大学读书,由于同情和帮助朝鲜革命者,1918年被日本警方驱逐回国。  相似文献   

19.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属爱情悲剧,然而由于两部作品处于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它们在女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朱丽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物,在她身上体现了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等思想;而祝英台则保守、内敛,她只是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很明显,这两个人物性格的巨大差异来源于两部悲剧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海岩创作具有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绚丽色彩。他宣扬一种浪漫的、富有自我牺牲意识的爱;同时他的创作具有悲剧的沉重感,表现了对命运的深深的敬畏。在对人类苦难命运的思考中,海岩具有对困境的超越意识,试图张扬人类的意志力量以抵抗无限强大的外部世界。而从其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的情爱画廊、爱情悲剧与命运悲剧的相互交融所体现出的人生的沉重底蕴和弘扬意志型英雄人格以超越现实苦难来谈论海岩剧作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