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国华  郑磊 《理论导刊》2023,(2):117-123
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塑造了全新发展图景。人工智能时代,立足话语描述、话语解释、话语建构层面的深度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成为可能。但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实张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亦在间性、语境、交往、内容等维度面临技术力量“遮蔽”的多重风险。为纾解技术风险并推进话语转换,应从数据要素管理、智能场景治理、算法运转规制以及技术理性纠导等方面入手,多向度、多领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与人工智能内在运转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程立涛  武娜娜 《理论导刊》2023,(11):119-123
劳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原点和发展动因,具有“先在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是对劳动育人价值的充分肯定、高度自觉并为此而采取的制度化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聚焦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培养的“点”不同,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全“面”育人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劳动实践中,并通过“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为谁培养劳动者”“如何培养劳动者”等进行检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内容、过程和目的等方面是高度契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自觉运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立的条件判断,人工智能并不能独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但凭借人工智能的智能"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可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个性化、趣味化与智能化。  相似文献   

4.
季托 《理论导刊》2021,(3):118-122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数字环境既是实践背景,又是技术工具,也是研究对象。在数字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分众化和个性化特征日渐突出,数字技术重塑着舆论格局,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已经成为现实吁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通过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画像、对思想问题进行研判和预测、进行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等,有效提升分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但分众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数字技术也存在着隐私问题、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方法论问题等诸多现实难题。科学建构数字环境中分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将科技智能与实践智慧相结合,在科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互动中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5.
王小丽 《学理论》2009,(15):140-141
根据高校档案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档案文化所具有的思想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素质等教育价值的特征,探讨了新时期为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实现高校档案文化思想教育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海建 《理论导刊》2023,(5):123-127
在元宇宙到来之际,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元宇宙技术的赋能下进行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黏性、升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标。元宇宙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带来弱化其政治性、削弱其主体性、消融其价值性、淡化其人本性等负面影响。实践中,必须坚持思想引领,确保正确方向;加强顶层设计,规范智能环境;增强个体教育,唤醒主体意识;嵌入价值观念,引导技术向善等途径,克服元宇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推动元宇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其仍在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高校层面存在问题,必须从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实践育人,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宋文谦 《学理论》2009,(26):241-242
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社会管理价值日益明显,越来越多地发挥着导向、保证、育人、协调、激励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价值具有理念化、柔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化作用,充分尊重人,提升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有主体意识的广大社会管理者。  相似文献   

9.
张慧双 《理论导刊》2024,(1):116-121
图像叙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赋能方式。图像叙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结构、全系统的图像化创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呈现出崭新的生长样态。“封闭性”文字文本到“开放性”图像文本的迁移,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革新;“游离式身心对立”到“沉浸式具身参与”体验方式的转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锚定“靶向”的调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优化。然而在实践中,以图像叙事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主体困境、价值困境和技术困境。为此,应规范图像叙事行为,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图像素养;整合图像叙事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力;加强图像叙事监管,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张婷婷 《学理论》2013,(22):186-18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向社会成员教育和传承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贯彻以人为本,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推动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加强队伍建设,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拓宽教育对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已然成为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爆发力的技术手段。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强烈冲击,非简化问题本质的“价值中立说”所能够涵摄和覆盖。人工智能营造的便捷生活表象遮蔽了人作为主体被技术裹挟的事实和难以“逃逸”的困境。“存在的非存在”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存在的二元悖反,作为行动元的人类现实地存在于人工智能“座架”的经验世界,但却成为“不被需要”的“非存在者”。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在场与技术化运作愈益显示出超越人类智能的力量,不断僭越人的主体地位代替人选择、判断、思考和行动,人工智能的高度自主性使人的自主性被遮蔽,其对生产生活的全面操控阻碍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加剧了人被智能技术宰制而失去自由和反思批判精神的主体性危机。数智化背景下,应通过批判审思人工智能技术范式,适时采取自觉的“中辍”行为,以人之理性矫正技术的任性,引导智能技术为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服务,清除智能拜物教意识形态迷思,营造人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加快智能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所呈现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质深深地改变和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创作和传播模式。智能故事、场景故事、体验故事等新叙事模式强化了叙事感染力与吸引力。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面临技术叙事的交互风险导致的情感真空、现代性的审美取向引发的审美抵制、数字平台形成的资本力量隐藏的价值风险等挑战。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应从情感、审美、价值观三方面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结构框架:从技术反噬回归技术反哺,推动数字技术为情感叙事赋能;构建用户需求的叙事取向,驱推用户同一性的创意叙事;破除数据资本的权力宰制,唤醒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从而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具有"体量大、类型多、速度快、价值大"等特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主客体及载体的变化。为此,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更新观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意识;增强数据处理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化水平;创新机制,发挥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以适应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情理交融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也是其目标要求。从哲学层面来看,“情”与“理”是辩证统一的;从内涵来看,情理交融是思想的本质规定;从过程样态来看,情理交融表现为由情入理和以理育情。“情”“理”在现实中纠结不断、冲突不断,催生了“机械灌输”和“价值偏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以理为本,尊重理性的权威性;以情为准,观照人的完整性,有效地把握和运用情理交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更,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阻碍了育人教育的发展。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凌敦  赵渊 《理论导刊》2023,(1):120-125
自媒体的个性化表达、感性化叙事、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在追寻“大我”中绽放“小我”,也要在回应“技术变革”中提升“思想境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视域”回归“现实世界”,在生活体验中充分彰显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通过创新自媒体场域下的话语表达,并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气息和真理力量;加强微观叙事基础上的宏观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举旗定向;聚合碎片化的虚拟网络时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与补位升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传播过程与接受机制,聚焦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以实现真理精神、时代特色与生活浸润的和谐统一与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9)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是有思维能力的精神存在物,作为自然生命存在的人具有复杂多维的需要,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多重困境,推动生命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与渗透,实现其价值维度的转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潘琪 《学理论》2013,(23):370-37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还原学生的社会性,从整体性角度建构教育框架。就学校而言,从整体性视角看思政教育改革重在完善校内育人系统和提高校内校外育人的协同性,从课程设置、人力资源、实施方案、创新校外育人方法等角度着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主体性存在的本质方式而引发的主客体互动的逻辑必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明晰其价值的生成、主客之间的关系及把握价值的实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哲学层次的合法依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价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齐秀强 《学理论》2012,(17):281-282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重视具体工作背后最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社会价值及其在个体价值中的确认和延伸.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提升价值引领力,采取措施让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把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