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往往是多维而立体的,这就意味着仅从单一视角或者维度研究文明形态的开启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从“大历史—跨学科—多维度”的三维视角来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大历史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从跨学科视角来看,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成为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从多维度视角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基层整体联动、新技术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理论阐释,创造了实践价值。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改变了世界文明格局和走向的文明新形态,是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新形态,是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棘手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黄蓉生  耿靖 《理论与改革》2023,(1):13-23+167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实践性,在统筹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坚持破解本国现代化难题与世界现代化悖论相统一,意义重大,终将成为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明珠。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四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深刻诠释内涵、特征、路向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引领力;通过广泛动员各民族、全体人民、华夏儿女弘扬主动精神,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推动力;通过系统强化指导思想、价值立场、基本遵循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力;通过深入开展政党塑造、人才锻造、环境营造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保障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走向国富民强的科学抉择。基于世界现代化的实践史,可分别从时间、价值和实践三重维度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并澄清它与工业化、西方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始终秉承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展开了对资本现代化的历史性分析和实质性批判,并极富远见地勾勒了未来现代化的情形。马克思的现代化设想在中国得以落实,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结合具体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引领中国人民迈入现代化行列的成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应对世事变化过程中的睿智之举。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在朝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并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集中力量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深层原因是中国人民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改变前途命运的科学理论、政治力量、正确道路以及形成有效的社会制度。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干革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搞建设、抓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根本改变。实现这一“根本改变”关键在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先进的政党组织,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日益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未来前进道路上,要继续牢牢把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保证朝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发展,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而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既涵盖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深刻认识。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对西方理论的超越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维度看,这是来自于对世界现代化历史、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价值维度看,这是彰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从现实维度看,这是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实的战略支撑和一系列成就组成的扎实基础。从实践维度看,这是落脚点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具有鲜明的内生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民族自主自觉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契合的前提下,运用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的思维方法,实现民族叙事、社会主义叙事和现代化叙事的内在统一,实现中国特色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彰显着对民族复兴的希望。但在开放性、共容性的全球化时代,新的“世界结构”生成与重构给予了实现“中国梦”十分丰富的时空场域。因此,重新审视和反思作为历史性条件的“世界结构”体系便成为解构和诠释“中国梦”价值意蕴与逻辑理路的基本前提。从“全球化”视野来看,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是坚持“主权性中国”基础上的“主体性中国”建构;核心要件是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关键条件是推动“三个自信”的大众化;根本途径是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议题持续深耕,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维度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价值意蕴,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当下既有研究在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的历史分期、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谱系以及提供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为后续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学术基础与研究参照,但在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视角方法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现实问题的回应与研究等方面仍存在较为广阔的提升空间。鉴于此,学界应当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阐释、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视角方法、直面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以高质量研究服务和贡献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9.
赵希宏 《理论探索》2006,39(6):4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从广度和从深度上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独具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制度,是利用资本主义、不断成熟的社会新形态,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的制度软实力,这三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共同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成熟和定型的制度支撑,而一个国家制度体系的关键在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灵魂则在于民主和法治,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是现代民主与法治的关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定型的重要标尺,是提升中国制度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作为当代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展开的“历史性—空间化”范畴,为“城乡中国”时代“并联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破解城乡之间结构性难题、重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既有实践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要素结构”和“空间结构”整合的县域自主性治理过程,仅从“家户—村落”的“村庄治理”小尺度,或模糊“家户—村落—乡镇—县城”外向贯通性的“县域治理”大尺度、不从“家户微型圈—村落小型圈—乡镇中型圈—县城大型圈”构成的“空间连续体”“功能有机体”和“市场统一体”的“县域单元”出发,将极大制约各类资源要素向“乡镇”和“村庄”融入,影响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质效。考察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党建体制融合型”“空间结构融合型”“文旅业态融合型”“人口流动融合型”“数字技术融合型”等5个城乡融合发展县域自主性治理模式发现:建构基于“空间—要素”结构共治框架的县域城乡融合自主性治理共性范式,以“主体推动—过程驱动—政策联动”三维互动实施机制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县域自主性治理能力,对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荣荣  古世平 《学理论》2013,(16):33-34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等内容展开探讨,并认为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必须要继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的性格、中国的气象、中国的风韵,使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获得其现代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贾建芳 《理论视野》2008,(11):20-23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科学社会主义预示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置于现代社会基础上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逐步推进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完全进入现代社会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置于现代社会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就是“够格”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也更加完善、成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必须突出现代化这个主旋律,并且根据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和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庭翰  吴定海 《理论导刊》2023,(12):109-114
文明形态是文明的具体形态,具有外部的形体性和内在的体系性,其“新与旧”的标尺在于其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西方既往文明形态的双重束缚下,发生了“由新转旧”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逆全球化取向、新垄断结构形成、民主政治极化、社会共识坍塌、文明观封闭等方面。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封建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赋予了中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这三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了新政治形态、新生产形态、新生活形态和新合作形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展开。  相似文献   

15.
“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其实质上就是提升内嵌了中国本土原创性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等多元文明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影响力。从理论背景切入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明晰“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命题的生成逻辑,从而找到制约中华文明影响力扩大的核心难题,即尚未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从话语内容、主体、传播方式出发,以话语体系基础建设为“纲”,以培育专业化对外话语人才队伍为“基”,以数字传播空间为“云”,建构提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式话语体系,从而破解中华文明被西方国家边缘化、赋魅化的困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自信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进程彰显着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历史性嬗变,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具有深刻内在一致性,其道路走向反映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指向与现实形态。中国现代化运动被动启发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张,最终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动选择、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世界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成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辩证融通、双向互动,是由相对落后国家开辟的现代化新道路,革除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魅影的“绝对统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可靠性,表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标,为有效解决世界历史的新挑战和全球化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周霞  周峰 《理论视野》2007,(10):39-42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有益经验,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理念,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则是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这种创新建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日益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共同缔造推动共同富裕”作为一种施政理念和政策行为,有助于丰富共同富裕的内涵,从微观层面寻找通向共同富裕的路径。共同缔造具有共同性、行动性、群众性和社区性等特征。它产生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活动中,但其理念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微观层面的共同富裕。共同缔造包含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农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辩证法,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具有独特风格气派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样态。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性出发,准确把握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平性、世界性、独创性的中国特色,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凝聚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20.
内生机制是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其所是”“成其所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核心问题。从政治牵引机制看,强大政党的科学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把控节奏,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人口支撑机制看,持续性的国民“人才化”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从市场激励机制看,注重资本“文明面”驱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从文化导向机制看,求真务实的理性传统、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从制度保障机制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及其“效能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