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领导自身建设,从规范党组织内部的权力运行机制入手,实现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其中心是党中央对重大工作集中统一的领导。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政治建设、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职能部门的工作机制、加强党内监督的领导作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践经验。今后还要在完善党的体制机制、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上解决具体问题,强化党组织内部工作的效率,从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2021,(1):11-18
在中国政治的运行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领导力量,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实行全面领导,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始终围绕于把准政治方向、深入根植于党和国家组织与制度体系、广泛建构于党和国家思想价值体系,构成了全面领导的基本运行机理。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始终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制度体系融合、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相似文献   

3.
党内民主与保持党的纯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在各个方面的全面转型。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唯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完成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正视前革命型政党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扎实的党内民主改革,切实践行党的民主原则和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实现党内民主、社会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以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相似文献   

4.
朱中博 《学理论》2022,(8):52-55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我们应当从“全面“”领导”及实践方式等角度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也应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上认真领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刻原因即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要以坚决果敢的行动,将党的全面领导真正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5.
学习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进一步提升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认识高度,增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党的全面领导本领,澄清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6.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应着力提升规范化水平,首先要根据党的规范性文件准确辨析这一命题的内在规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各级党组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而非事无巨细地领导本地区本单位的一切工作。根据党内法规,地方和农村党组织的"全面领导"是有限度的,企事业单位党委的领导主要是落实政治责任,通过发挥政治功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某些基层党组织和党的领导机构因制度短板影响了党建责任的履行。对此,中央工作机关和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在不违反党章党规的前提下,创新制度设计,提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娜 《学理论》2023,(4):71-74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要将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首要举措,深刻阐述了党管人才原则的核心内涵,为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因此,准确把握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认识坚持党管人才的必要性及意义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践行路径和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做到党爱人才、党聚人才、党兴人才,着力推进以人才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内问责制是管党治党的强大利器,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回顾建党百年历程,探寻党内问责制的历史沿革,梳理其形成、扩展、完善的发展脉络,所包含的具有规律性的、能够体现演进趋势的特点主要有:问责范围向领导责任拓展、问责对象向党政同责转化、问责事由向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化、问责标准向有责必问转变、问责方式向长效问责演进。其中,坚定不移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构建严密的法治体系、抓住"关键少数"、强化制度执行等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韩强  刘苍瑜 《理论探讨》2020,(1):129-135
新时代党的领导以全面领导为特征,以法治化为基本方向,为此,必须在准确把握党的全面领导内涵的前提下,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法规制度,使党的全面领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全面领导以政治领导为核心和根本,在党的全面领导的法规制度建设中,要着重围绕政治领导,首先从《宪法》《党章》层面对党的全面领导做出规定,同时也要在党的全面领导的主要领域做到有规可依,注重用党内法规制度解决党的全面领导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0.
苏共自身的蜕化变质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它表明:党的变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危险,它必然会导致社会制度异化,导致国家变质而消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防止党蜕化变质的关键所在,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富强昌盛的根本保障。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周年之际,认真反思苏共亡党的教训,居安思危,居盛思衰,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厘清其基本内涵、把握其科学要义,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之源、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以及当前面临的时代问题出发全面考察其深层动因。新时代要有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坚定政治信仰,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提高政治能力;净化党内政治环境,培育良好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2.
13.
14.
保持党的纯洁性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联系与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功能的分工上;二是手段的适用上;三是标准的检验上。把握这些联系与区别,在实践中既有利于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把握两者各自的侧重,做到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使两者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把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民主是最好的"保洁剂",是防止和抵御各种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的重要屏障,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纯洁性建设就必须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为此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推进党内基层选举民主,夯实党的基层组织纯洁性建设的基础;二是加大党内基层民主治理力度,为党的基层组织纯洁性建设提供可持续保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为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首次提出了“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这一时代命题。回应“制度如何健全”的逻辑前提与实践基础是厘清“制度是什么”等问题,制度哲学为剖析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内在结构样态与外在功能表现提供了合理可行的理论密钥。在制度哲学视域下,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内部呈现出“三大制度层次”与“两大制度类型”相互联结的“三层两型”结构,同时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等外围制度系统存在结构性关系。依据特定结构及结构性关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既发挥着规范领导权责、形成自由秩序与推进规模治理等基本功能,也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中具有清晰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同党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历史,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一切为了人民,尊重和依靠人民,兑现向人民的承诺,贯穿于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和用好政权建设国家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二是始终坚持把实现国强民富、民族振兴作为党的神圣使命,正确判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8.
魏磊 《理论探讨》2001,(4):19-21
中国共产党要走向现代化,实现党内制度法规化是重要前提。立足于党内制度法规化建设与党的现代化建设的互动,从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 21世纪的战略选择。经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党已探索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从而确立了制度法规建党的基本构架,为中国共产党走向现代化打下了制度基础。在向党的现代化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尚须下大力气搞好党内制度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家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为全面领导的制度化实施提供了基本路径。制度化全面领导的根本内核在于实现法治,依法执政是制度化全面领导的基本方式、依规治党是制度化全面领导的根本保障、依法行政是制度化全面领导的重要实现途径。在未来持续建构制度化全面领导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党与国家政权机关责任体系、要不断凸显人民治理主体地位、要在持续的制度建构中为改革发展与社会进化留有制度变革空间。  相似文献   

20.
坚持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和完善党的这项根本制度,在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展党内民主,不断探索创新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建设的科学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