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兴娜 《学理论》2020,(1):38-39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和实现条件,形成了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改革中不断将其理论中国化,使其具有中国特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实践根源。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契合性,对于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媛媛 《学理论》2010,(22):42-44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建立的标志。在这部著作中,确立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了分析。此著作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把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来,且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为唯物史观的最终创立奠定了基础,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对中国的现代性构建,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对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中飞 《学理论》2009,(24):1-2,2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的人的超越,通过对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为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蔡振磊 《学理论》2011,(23):27-28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的核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们。马克思借助唯物史观,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合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阐述,实现了人的本质思想的历史性变革。《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解读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无疑是我们当代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并接下去进行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的人的超越,通过对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为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东明 《学理论》2010,(20):92-9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决定人的发展,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工导致人的“异化”,私有制条件下的阶级关系束缚了人的发展,共产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7.
姚单华  吴云 《学理论》2009,(18):8-9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的重要论断,然而他对该论断的论证中还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不相统一的理论矛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系统化,确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内在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确认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主体生成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彻底地论证"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性质及矛盾需要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困惑进行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思想起点,以人的"生存实践性"为基础,以"资本的非人化"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思想归宿。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学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雏形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自由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对自由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还没有创立,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的自由观还是抽象的。而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实意蕴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表述的"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当然,马克思认为这种"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还是不现实的,他不仅具体分析了导致这种不自由现象的原因,而且探索了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不仅在于形成了的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在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在确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婷 《理论导刊》2020,(7):102-10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现实的个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为逻辑前提,将对人的把握从德国思辨哲学的抽象性中拯救出来;以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人为现实起点,开始在物质生产领域中把握人的现实性;以人的发展实现和确立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为实践路向,在生产实践中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旨归,把观念解放推进到现实解放,使人从异化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2)
公正作为一种社会价值,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公正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公正观,它的形成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影响。马克思对两者进行扬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社会公正观丰富的具体内容。并且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与以往哲学家关于公正的观念相区别,形成了两个重要特质: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公正的历史性规定。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性、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二重性、人的"感性活动"与历史的"过程活动"三个方面探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之历史性的阐释,在人之现实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所蕴含的动态过程的把握是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及其价值目标的理论认识基点,同时对现今历史条件下实现个性解放与发展和全人类社会进步的共生关系有现实启示价值,引领现代人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人生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杜英璐 《学理论》2013,(23):44-45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心人的本质,其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他批判了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的错误,阐发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原则立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秋天至1846年5月间共同撰写的一部著作,通过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虚假本质,清算了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制定和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其中所阐述的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学界高度关注。近20年来,学者们对交往形式与生产关系以及交往思想基本达成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9,(8)
<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秋天至1846年5月间共同撰写的一部著作,通过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虚假本质,清算了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制定和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其中所阐述的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学界高度关注。近20年来,学者们对交往形式与生产关系以及交往思想基本达成  相似文献   

20.
刘建新 《理论探讨》2003,1(4):35-38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着眼于人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江泽民在最近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人"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它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