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位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朋友告诉我,他到保定参观直隶总督署旧址,一进大门,映人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竖起的木制戒石坊,正面是书法大家黄庭坚书写的“公生明”三个大字,另一面则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朋友对我说,看了木制戒石坊上的“戒言”,他陡然想起了一句“头上三尺有神灵”的老话,心中充满了惶恐、敬...  相似文献   

2.
上马墩     
龙梦龙 《新民周刊》2022,(12):45-45
那天,看一段美食视频,里面提到无锡上马墩莱场有一家开了20多年的炸排骨店,非常美味。这才发现,“上马墩”这三个字,竞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早在40年前,少年的我,就知道这个地名了。20世纪50年代,我爸从苏州考上南京的大学,毕业后志愿报名支援苏北,来到串场河畔的一座小镇当老师。他教的是化学,一本厚厚的教科书,他从不带进课堂,上课就像高手下盲棋似的,一声令下,让翻到第几页,看第几行,果然正是他在讲的内容,同学们都惊呆了。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伦理学?康德早就指出,全部哲学要回答三个最基本问题:1.我知道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应该期望什么?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是形而上学;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是神学,而回答第二个问题的任务就落在了伦理学的肩上。对这第二个问题,萨特作了自己的回答:“我要行动”。怎样行动?“自由地行动”。为什么“自由地”?因为“我被判决为自由”。  相似文献   

4.
徐芸 《新民周刊》2022,(6):44-44
农历壬寅年正月初一下午,我携丁哥出门遛弯,见到艮山公园户外游泳场竟然还有一群冬泳爱好者在畅游,其中还有2名小学生,引得丁哥也跃跃欲试。我自然不敢让丁哥下水,让他先看挂在柳树上的气象预报板:大年初一,杭州多云转阴,气温3.8℃、水温7.6℃……丁哥指着一位刚从水里上岸,正在擦拭身体的老大爷问我:“您说水凉,老爷爷身上怎么还冒热气?”老爷爷笑了:“小朋友,正因为水凉,才带走我身上这么多热气。”  相似文献   

5.
汤力 《新民周刊》2022,(44):80-80
我很喜欢一部冷门剧,其中有个桥段是A拿着自己的手机死乞白赖地非给B看照片:“哎你看这个可乐不可乐??哎你再看看这个……你自己拿着,划着看吧,就左右划啊别上下划。”B面无表情地搭腔:“来,给我。”然后“嗖”的一声,手机流星一样蹄入云霄没了踪影。这部解气之剧叫《英村脑残故事》(This country)。今年的英国电影《看他们如何逃之天天》(Seehow they run),导演和主演之一都来自这部剧集,部分地奠定了影片基调:荒诞、微丧、快节奏、细节大于整体,以及,惹我喜爱。  相似文献   

6.
他们的结论证明,每一位美国女性都有高潮的可能。有的人就觉得自己是性冷淡,可能不会有高潮吧,最后通过他们的治疗就发现,每一个女人都可以,只要你学一学就会了。《性爱大师》这本书我最近看了,我先看的剧,因为这两个人太有名了。关于这本书我想讲三个东两,我觉得这本书里面有三个东西是最吸引我的,也是最值得再的,第一个是马斯特斯和约...  相似文献   

7.
珠兰 《新民周刊》2022,(8):42-45
“九蒸九晒”式的折磨,确保了《人世间》的现实主义品质。有网友抱怨它“节奏慢”“故事弱”,可它就是好看,就是“抓人”。“看了第一集,我就哭了。小孩子问我为什么哭,我说这个剧就是你姥爷年轻的时候经历的事情。”在豆瓣上,一位网友这样评价电视剧《人世间》。该剧确实“火”:收视率创央视一套三年来电视剧新高,全网正片播放占率达20.14%。豆瓣上目前打分8.1,短评近1.8万条。  相似文献   

8.
半块老门板     
安宁 《新民周刊》2022,(4):39-39
他在书房里转一圈,说要练书法。“卧室不是有书桌吗?”她纳闷。“卧室就是卧室,不适合写大字,我想买一块旧门板,做两个支架,搭在书房窗户旁边。平时,上面放个电脑,摆一个花瓶,我离你不能太近,太近相互影响。写完一张大字或看电脑累了,抬眼望望窗外的桂花树、樱花树、梨花树……”  相似文献   

9.
从《论语》、《孟子》看定义行政的三个范畴:人、事、方法李文永关于行政的定义过去,我对行政下过如下的定义:“行政学是一门研究特定组织里的成员即公务员为完成国家任务而进行协调的方法的学问,因此,政府的行政只不过是行政这门学科的一个小学科。”(《行政学》,...  相似文献   

10.
王煜 《新民周刊》2022,(28):20-23
“工作比较稳定,也比较轻松”,这是她在入职之前对社区工作者的想象。2022年春季的全域封控,不仅让上海的居民重新认识了居委会,还更多地接触了“社区工作者”这个名称。社区工作者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和“社会工作者”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上社区工作者的岗位?他们能否当好居民身边“最亲近的人”?  相似文献   

11.
蒋霖 《新民周刊》2022,(26):42-42
在楼下取报刊时,收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赠送的一本小册子——《上海市民健康风尚读本》,以及一枚书签、一把小勺子。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为何这次赠送了一枚书签?还有,这把小勺子是用来干吗的?实在猜不出来。信手翻了翻小册子,最末一页,赫然是书签和小勺子的使用说明。原来,这枚木质的书签叫健康书签,刻有二十五条“上海市民健康生活新风尚”中的一条,提醒居民时刻不忘将健康风尚融入日常生活。我收到的这枚书签上刻着:“让手机早点休息,让自己睡个好觉。”  相似文献   

12.
球迷舅妈     
陈慈林 《新民周刊》2022,(45):38-38
2010年世界杯期间,我去上海看望年逾九旬的姑婆,住在姑婆家。早起,得知年近花甲的舅妈半夜起床看世界杯竟一场不落。“我也喜欢看世界杯!”舅妈一听我说,老开心了。然后悄悄对我说:“家后面的衡山路酒吧一条街,很多老外都在酒吧里看球赛,欢呼呐喊不要太热闹哦!决赛那天,我们也去那儿看!”说完我俩相视一笑。  相似文献   

13.
报刊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天,平均两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看报,一百人中有四十三人要看一份杂志,这样,法国人每年要看七亿多份报刊杂志共一万五千种。“当我下班后,我的嗜好就是舒舒服服地躺下来看报。”这句话  相似文献   

14.
刘朝晖 《新民周刊》2022,(28):24-27
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让“三驾马车”产生的“正向合力”最大化,才能给小区的业主、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居委会本来是城市末梢几乎唯一的自治组织。随着社会的变迁,居委会似乎退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位置。而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的出现,让现代的社区治理形成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而在三方的运转中,也出现了不少矛盾。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的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轨迹的。从宏观上看,战后法国社会学的发展经过了恢复、追赶和繁荣三个不同的阶段。从方法上看,战后法国社会学的研究经历了学习、借鉴和发展三个过程。至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学,仅从学科的角度看,无论其历史,还是其现状,我认为都与法国社会学有某些相似之处。本文试图从研究第二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社会学的发展入手,探讨可供中国社会学借鉴的发展之道。古人治学以“通古今之  相似文献   

16.
汪捷宇 《法国研究》2004,(2):178-185
以人为本是一个宽泛的词藻。可以说,一切与人有关的认知活动,都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想起这个字眼,是因为我有一次在阅读美国总统林肯葛底斯堡讲演辞时,他界定美利坚民主政府的三个限定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ofthepeople(民有),bythepeople(民治),forthepeople(民享)。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借用这三个介词短语来思考翻译与人的关系呢?无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谈翻译问题,本文只想按照这个临摹来的思路,试图将翻译与人的关系也定格在“人”的(ofthepeople)翻译,“人”翻的(bythepeople)翻译,为“人”而翻的(forthepeople)的翻译。一、“人”的(of…  相似文献   

17.
沈彬 《新民周刊》2022,(43):77-77
我对写“阴谋论”“反转”的自媒体的态度,一般是不接触、不打开,免得脏了眼睛。有时候业务需要,只能去看两眼,就是这两眼已经构成“工伤”了。比如,南京鲁某某为自己孩子出头、在对方孩子家打人的事,我以为有着30分钟的完整监控视频,这个事就算进入法律程序了,基本事实板上钉钉了。但是,还是有自媒体和网友出来喊“反转”。  相似文献   

18.
杨维格 《新民周刊》2022,(45):F0003-F0003
(2022年第44期)上周三,付费自习室的视频刚发布,我转发到朋友圈问大家有没有去过。一位朋友留言“我现在就在”。看一眼时间,晚上十点一刻。联想到近日“付费自习室下沉到县城”的新闻报道,心中不禁感慨,有梦想的人哪分什么城里城外。关于付费上自习室,很多人其实不以为然,觉得是小题大作,真有想学习的心,哪里都是一方净土。但是,环境真的很影响人的心态。我身边愿意为自习室付费的朋友,都有一些特别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邵楠 《新民周刊》2022,(13):72-73
那一刻,我意识到,其实这个城市里,有很多人比你更难。昨天,有一篇“骑手睡桥洞”的视频刷屏了,说心里话,我看后很感动。因为镜头里面的场景,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做骑手的半个月时间里,我会有意拉着几个骑手聊天。我询问过他们吃住的情况,知道一些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老曹轶事     
无论近看远看,超薄型的朱惠民都瘦得像一张交通卡。我们是柳州路上同一栋楼的邻居,有一次我正和曹景行通着话,他一旁挤眉弄眼的,我问他,怎么啦,他说,你对曹景行说,黄山茶林场的“排骨”向他问好!我照说了,那一头不禁呵呵呵地笑了起来,改用上海话说,向“排骨”问好!当年我7队的,“排骨”10队的,后来一起在“五七连队”苦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