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玉琪 《工会博览》2005,(13):53-53
本刊 讯日前,京城机电控股公司在北重汽轮电机公司召开“安全生产月”工作会,各单位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工会主席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工会主席、纪委书记赵莹主持会议。经济运营部部长王旭、工会副主席解福顺分别就2005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安康杯”竞赛活动进行了部署。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任亚光到会并提出要求,他说,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一定要做到6个到位:领导认识到位,层层责任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宣传教育到位,落实措施到位,检查考核到位。  相似文献   

2.
福工 《工会博览》2005,(11):60-60
本刊讯 近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2005年开展北京市“安康杯”竞赛活动的通知》,怀柔区总工会结合本区实际,按照竞赛活动的具体要求,对全区进行了活动部署。通过“安康杯”竞赛活动,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在广大职工中得到了普及,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在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移民问题则集中反映了这种影响。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移民问题急剧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并与美国国内种族关系上的张力以及各种族裔文化特性上的歧异和冲突结合在一起,弥散于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审视美国在国家安全、社会认同、个人自由三个层面上对移民问题的态度和行动,试图揭示“9·11”事件后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矛盾和紧张状态。而重新达致各个层面的平衡,则是美国当下在政治、社会和安全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4.
简讯     
骆宇 《工会博览》2005,(18):57-57
本刊讯 日前,住总集团在“遵章守法关爱生命”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各单位结合。安康杯”竞赛通过图书、音像资料、宣传栏、黑板报等方式,开展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教育。同时开办了。企业安全文化讲座连载专栏”,重点介绍安全文化的概念、内涵、作用和意义等;让安全文化在培养职工安全意识,指导职工安全行为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健 《工会博览》2010,(4):110-111
美国著名安全管理学家海因里希的安全管理理论指出:所有的事故隐患均由三个因素决定,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其中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人的个人行为入手,分析个人对企业的影响,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用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亚娇 《法制博览》2023,(22):115-117
在重申和更加重视意思自治的“民法典时代”,如何让意思自治体现公民意志自由、发挥便利生产生活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则需要同步思考。而公证制度作为预防性司法制度,在介入民事主体行为、帮助探寻真实意思、晓谕行为效果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走出“证明功能”局限性后的公证制度,在“民法典时代”下的法治发展进程中可以发挥更多作用。  相似文献   

7.
认识和掌握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行为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能为更好地制定犯罪预防政策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研究发现:犯罪人的行为决策与其“顾面子”的社会心理特征紧密相关。表面上看,追求面子是个体为了避免由于他人讥笑和轻视所产生的羞辱;实际上,更是为了维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威,维护一种基于“面子”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等级秩序。据此,犯罪行为决策是一种行为经济、也是一种认知心理,更是一种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8.
梅然 《国际政治研究》2002,(3):118-124,127
通过对战国时代的均势政治的分析,本文指出,无政府状态下动荡的国际环境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巨大风险促使各国为抗衡对手而进行内部制度革新;“竞争性效仿”是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的跨国流动的自由程度影响着国家间竞争性效仿的效率;制度“创新”同样是普遍的;国内制度革新意义上的“内部制衡”的效能取决于国家层次上的各个具体因素;安全环境的过于恶化可能削弱“内部制衡”,并导致更积极地寻求盟友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近日,北京建工集团以创新形式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走进北京建工集团外施职工的宿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几个小伙子正围坐在床边,用该集团工会发给他们的安全生产扑克牌“酣战”;喜欢安静的,则从工作服口袋里掏出一本“小人书”——《安全生产知识手册》在一边翻读……建工集团工会寓教于乐,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并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形成教学互动,  相似文献   

10.
《工会博览》2010,(13):31-31
日前,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安全生产月”暨“安康杯”竞赛启动仪式及“建功在二局、和谐大发展”劳动竞赛动员大会在京举行,全面部署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奏响了安全健康主旋律。启动仪式上,安装公司“安全生产月”及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做了讲话和宣传动员,并向各施工项目发放了安全口袋书。  相似文献   

11.
曹澍 《法制博览》2011,(12):70-71
冯玉祥是个有很多故事的人。民国时期一位相面高手见了冯玉祥后,对冯玉祥有极其深刻地观察和认识。他用三国人物作比喻,说冯玉祥:“貌似刘备,才如孙权,而志比董卓,诈如吕布,运只袁绍耳。”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6月是全国第22个“安全生产月”,一年一度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普及安全知识、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扩大安全生产成果、全面优质安全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企业来说,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安全生产这个环节不出差错,企业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为了保障安全生产,北京市各级单位紧扣“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主题,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引导全社会进一步树牢安全底线意识,夯实全社会安全生产根基。  相似文献   

13.
林慧 《工会博览》2010,(5):140-1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乡镇文化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文化战线上的每一位文化人要以继承、保护和传播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将这一责任贯穿在自身的工作行为中去,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入手,通过“发掘”、“继承”,“推广”、“再创造”四个方面论述乡镇文化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目前不少企业职工思想状况看,基层班组职工的思想动态主流是好的。但也不能回避,在部分职工中也存有这样或那样想法。这些想法主要表现为“抱怨”、“攀比”、“消极”。对于造成目前安全生产被动局面的原因,有些人简单地归结为就是事故是安全问题。笔者认为,持有这种观点人,没有全面认识分析和把握职工思想动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崔欣 《工会博览》2013,(17):4-5
生命是宝贵的,而安全是关系我们生命健康的大事。它捍卫着我们的生命,维护着我们生存的权利,为我们注入无限的力量。没有安全的保护,缤纷的生命之旅就会结束。平日里,那些默默无闻的职工,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付出种种艰辛;他们用耐心、细心和诚心,换取生产的安全运行。在全国第12个“安全生产月”到来之即,我们走到他们的身边,记录下他们平凡却感人的事迹。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整罪分析模式认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故意时,无法合理解释“情节严重”的认识问题以及“刑事推定下明知的过失化”现象,造成本罪故意认定困境。与整罪分析模式截然不同的要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要素分析模式下,故意的成立仅需行为人对构成要件行为不法性有“明知”即可,其他犯罪事实要素的主观心态在所不问。以此为准,当行为人对自己所提供帮助行为违法性以及他人网络犯罪行为有所“明知”时,“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中的“明知”即使因刑事推定方法而过失化,也不影响本罪故意认定。“情节严重”的各项情节中,除与帮助行为非法性提升存在密切关联的情节需故意心态外,其他的只需过失心态即可。  相似文献   

17.
吴兴唐 《当代世界》2008,(10):12-14
“国际新秩序”是一个动态的、既抽象又具体的课题。原因如下: 第一,这是一个在不断探讨的世界性课题,涉及到的问题广泛而复杂,各方有共识也有分歧。 第二,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国际新秩序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深化中。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在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移民问题则集中反映了这种影响。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移民问题急剧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并与美国国内种族关系上的张力以及各种族裔文化特性上的歧异和冲突结合在一起,弥散于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审视美国在国家安全、社会认同、个人自由三个层面上对移民问题的态度和行动,试图揭示“9·11”事件后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矛盾和紧张状态。而重新达致各个层面的平衡,则是美国当下在政治、社会和安全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安全与企业的发展就有着相依的紧密关系。而企业在建设、改革、创新之中也与其安全保障结伴同行。“安康杯”竞赛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是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广大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提升职业安全健康与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佳子  老北 《法制博览》2009,(2):22-23
中国的机关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机关都一样,有很多的制度和规章约束。但是,任何一个在中国机关呆过的人,都会多多少少地认识到:真实的机关环境中,规范人们行为的其实往往不完全是成文的制度和规章,而更多的是一些不能搬上台面,暗藏四处的“机关”,而成文的制度和规章往往是用来惩戒那些触动了“机关”的人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