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迪 《工会博览》2011,(8):292-292
民主政治的发展,显著地表现为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是衡量现代国家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因此,如何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慧芹 《工会博览》2014,(28):31-31
所谓民主政治就是人民决定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最终体现人民意志,人民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决定性环节,这也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意义所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政治要求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同时民主政治要求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行为的主要方面,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往往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民主化的标志,然而过度的政治参与往往也是过度政治动员的结果。台湾社会的政治参与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转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参与随着选举活动的增加而不断扩张和深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社会陷入高度政治参与的时期,这与台湾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相关。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变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无疑面临着政治发展这一严峻课题。一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与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尚未成熟,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政治稳定,制约政治发展的进程。在现代化的大背景和中国社会转型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需求下,只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关系,切实解决公民政治参与所面临的两难境地,才能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公民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公众环境政治参与的社区环境管理、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三维理论设定,本文以对山东省济南、青岛、威海和聊城4城市的调研为基础,对我国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和公民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作者的基本结论是:就城市比较而言,青岛的环境政治参与水平最高,济南和聊城次之,威海最低,而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年轻、高学历和非生产性职业群体具有较高的环境政治参与水平,但总体来说,环境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发展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是社会分化程度很高的多元社会。为了避免争吵和国内战争,加拿大政府提供各种政治参与渠道作为社会的安全阀。在实际民主政治运作中,精英集团在加拿大政治参与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某些公民远离政治和对权力当局顺从的倾向,使得加拿大主要的权力更落到了精英的手中。在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多方面因素中,利益是根本动因。当他们的利益被卷入到政治事务中时,他们就会变得很积极。加拿大的政治参与有自己的特色:加拿大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较大;公民通过参加不同的政党和社团实现政治参与;精英阶层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实力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历史演进的梳理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民主政治实践的期望价值指向与现实需要的双重考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依次选择了与特定历史时空相耦合的动员型模式、大民主模式、组织化参与模式与社会参与模式。从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历史演进的实际落差来看,以人为本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必须同民主政治的价值相吻合,必须置于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框架内,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世俗社会中不存在完美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我们只能在从人类一切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中汲取创新的灵感与资源的同时,依凭政府、学术研究与社会形成的有机合力,不断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很多,主要有网络政治表达、网络政治监督、网络政治结社和网络政治动员等。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参与形态的分裂性、参与目标的复杂性、参与过程线上线下的联动性等特征。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扩大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凸显了大众政治的重要作用;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紧张情绪,增强政治系统的弹性和柔韧性;有助于塑造新型政治文化,推动中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9.
台湾社会选民结构分析张文生台湾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东方式的威权政治向西方式的民主政治转型的过程。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以议会、选举及政党政治作为三大支柱,其中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普通公民影响政府的唯一的、制度化的、最有效的手...  相似文献   

10.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任何现代政党都不能回避民主。但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视角看,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形式,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路径选择。作为执政党,必须根据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状况和新要求,定位执政理念,健全执政体制,完善执政的运行机制,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公民精神,不能缺少法治意识、参与意识、公平意识、宽容精神以及妥协精神等因素。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野看,公民精神具有社会资本的主要属性,对于超越“集体行动的困境”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德建 《工会博览》2009,(10):83-8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以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出现了“民主困境”,即政治参与要求的高涨与政治制度化水平偏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基层干部决策失误和短期行为频繁出现,严重损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以消极态度对待选举;另一方面,群众通过各种非制度化渠道,表现出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带来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本文就是笔者为了解决基层民主困境所做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排斥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动员社会多方力量有效参与为特征的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适合犯罪青少年的有效行刑方式,这已被国外司法实践所证明。但我国的社区矫正青少年在接受矫正期间遭遇到较为严重的社会排斥,其内在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惯有的人际互动模式、发育不良的公民社会、与社区矫正相关的立法缺失及基于“污名化”的歧视与偏见。欲提高社区矫正效果,减少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排斥需耍为他们提供有效资源供给并基于增权理念加强能动性培养。  相似文献   

14.
沈栖 《法制博览》2008,(18):6-6
有位长期从事教育学的朋友在美国讲学多年,“五·一”期间回国省亲,我们相聚时自然谈论起“从小培养公民意识”的话题。巧得很,他带回来一本由密歇根大学教育学教授编写的、供美国中学生阅读的《公民读本》。我的朋友说,在美同学校不设政治教育课程,但必没公民教育课程。《公民读本》种类很多,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作为经济上的“入世”,自当欢呼,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在此前的1997年10月即已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8年10月又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承诺中国公民理应享有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公民同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权利,相比之下,其实更加值得每个中国人欢呼,因为这是公民们自己的“入世”。  相似文献   

16.
对转型时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重构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其所在政治系统的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或依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发生了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显著变化,这就要求对公民政治认同进行重新建构,应使公民从原来的消极认同模式向积极认同模式转变,具体建构模式有以下两个方面:从自由到平等的积极认同模式和公民至上的宪政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重新发现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国家的整体性繁荣,有赖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三维建设,任何一维的错位与忽略都有可能祸及其他。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建设”摆在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样重要的位置,并且提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借此强调全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对东欧国家的民主转型有重要的影响。在斯洛文尼亚1980年代的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从新兴运动的兴起到新社会运动逐步介入政治并最终实现政党化的过程,对斯洛文尼亚社会多元化结构的形成、社会政治组织的培育和政治精英的培养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斯洛文尼亚共盟所推行的政治改革以及对公民社会的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二者共同推动斯洛文尼亚实现平稳的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最终走向“大一统”的普世帝国,而欧洲在罗马帝国覆亡之后就一直保持多国均衡的分裂局面?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权力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结构”,而“公民社会”则始终无法孕育,而欧洲国家却能够发育出公民社会和宪政民主?美籍华裔学者、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许田波(Hui,Victoria Tin-bor)的《战争与国家形成:古代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以下简称《战争与国家形成》)一书试图通过构建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