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考察我国建国初期农民阶级分化的历史,探讨农民阶级分化的两种类型:内分化和外分化。作者不但从政治、经济及心理等角度解读了农民阶级分化的历史,而且还从历史、现实的原因分析了该时期农民阶级分化的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以往高度同质性的农民阶级出现了巨大分化,不仅其内部已经可以划分为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阶层,而且一部分农民也已经从农民阶级中分化出来。但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还是从某些现代学者关于阶级的概念出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农民阶级,不但依然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存在,而且依旧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中国农村和全国各地一样,正经历着一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传统的农民阶级迅速分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阶层、各种社会团体.中国共产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是关系到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问题.更是关系到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发生了分化。当前农民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从收益较低的农业向收益较高的农业转移,主要是从种植业向畜牧渔业转移;二是农民由农业部门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三是农民大规模地从经济落后的农村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由经济落后的内地拥向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变为从事非农产业的临时的或永久的城市居民。这种分化势必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课题和挑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的快速分化衍生了一些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叠加性、连锁性等特征,必须通过加强社会整合机制建设、调整社会政策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6.
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整体呈现出金字塔型或倒丁字型,离真正意义上的橄榄型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整个社会异质性、封闭性在增强,社会流动性却在下降。未来中国需要花大力气培育中产阶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产阶层。动态、健康的阶层分化态势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整合社会力量,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青年创造实现理想的空间和机会,是未来中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党对社会的有效整合是党执政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多元化、复杂化会对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形成一定的挑战,需要优化我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探讨当代利益群体多元化与优化我国政党制度整合功能的逻辑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以分化为特征的不和谐现象,主要包括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政治上的阶层分化以及新出现的数字鸿沟等。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内在逻辑和信息化发展不成熟的反应,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结果。而构建信息时代的社会和谐,必须以社会保障为底线,以社会公正为基础来化解经济矛盾,并以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一个显著趋向,就是形成了以占有大量资源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的弱势群体为特征的两极社会,导致阶层结构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加强不同社会利益阶层关系的调适与控制,防止社会阶层分化诱发的社会矛盾冲突危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改革以来的农村社会成员分化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随着农村社会成员跨行业、跨社区的多元性流动,导致了农村社会成员的职业身份、社区身份的非同步转换,使原来均质性的农村社会成员开始分化,被分离为若干地位不一、利益有别的阶层.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势必对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对协调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同时,它也提示我们应当确立认识农村社会成员结构的新视角、新方法,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维、新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阶层结构被打破,各种社会群体不断分化、组合,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从整体上看,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社会阶层呈现出结构化的特征,二是社会阶层边界日益清晰.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新趋势,有利于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党的理论宣传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是理论宣传工作仍然薄弱,存在着一些缺点.为了尽快纠正理论宣传工作中的缺点,更好地发挥理论宣传的作用,党的领袖和从事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同志,对执政党理论宣传工作的规律作了详尽的探讨,在理论宣传的重要性、理论宣传的基本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和党对理论宣传的领导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建国初期党对理论宣传工作规律的探讨,较好地解决了执政党理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49年6月,中共核心诚邀宋庆龄来北平共商建国大计。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决定派一位特使专程去上海迎请宋庆龄。这位特使便是与宋庆龄交情至深的邓颖超。随着与蒋介石决战的解放战争步步乘胜推进,新中国的诞生已指日可待。1949年初,中共核心领导们正在河北农村的西柏坡一同勾画共和国成立的蓝图。他们非常惦念宋庆龄的处境和安全,并诚邀她对新中国的建设予以指导。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联名给宋庆龄发一电报,并请宋庆龄最信任的人金仲华当面转交。中共华南局遵照中央指示,还设想了一套周密安排,计划先把宋庆龄接到香港,然后同何香凝一道北…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理念不断创新,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治理方式不断丰富,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既要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高层次美好生活需求,又要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党为核心统领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在治国理政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在理念、制度、机制、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深化政府领域各项制度改革,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由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郭德宏、王海光、韩刚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已于2004年4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五卷:开国创业(1949-1956)、曲折探索(1956-1966)、十年风雨(1966-1976)、改革风云(1976-1990)、世纪新篇(1990-2002),计270余万字,可谓新世纪共和国史研究的一部鸿篇巨制.综观全书,<史稿>在编撰、内容和学术水准等方面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兵团由于特殊体制以及历史等原因造成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存在如何对兵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授权、如何处理好出资人与企业的关系以及责任、如何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让兵团国有企业接受人大监督等三个方面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出客观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市场化过程中分层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 《探索》2003,(4):68-72
在国家原有的关于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衰落以后 ,出现了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政治强调的转变、社会分层体系重组以及思想的变化。中产阶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原来的阶级理论的异同也许正反映了中国改革的延续性和断裂性 ,反映了中国社会二十多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8.
宋月红 《党的文献》2007,1(5):68-69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问题,潘焕昭在《党的文献》2007年第3期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考》(以下简称潘文)中,具体考察了该国名最早被使用的时间、发明权的归属,以及没有加入"民主"字样的原因,丰富了人们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潘焕昭 《理论学刊》2004,1(11):28-32
中共二大提出 ,在中国首先要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国内和平”、“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民主自治”等实际内容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就中国共产党此时对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形态、政权形式、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及其实现方式、过渡性质等基本问题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阐述来看 ,这样的民主共和国还不具备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特征 ,但其中的某些思路和观点 ,可以说是构思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大党史工作者不仅开创了全面研究中共党史的新局面 ,而且也开辟了研究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新领域 ,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一批有份量的关于共和国政治制度的著作和论文的出版与发表 ,极大地促进了对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共和国政治制度的研究 ,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对历史的研究 ;二是对现实的研究。因此 ,在这两部分研究中 ,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它具有现实性强的特点。在过去 ,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一般都进展到近代或现代 ,很难到当代 ;对当代政治制度研究总感到困难太大 ,容易产生研究中的错误 ,不敢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