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第一,领导带头,是公民道德建设对共产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深远的历史使命,担任着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重任,是实施“以德治国”战略方针的中流砥柱。这些人本身是双重身份,既是执政党中的成员,同时又是社会公民。公民是人们最基本的、共同的社会角色。公民道德建设是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对领导干部更是毫不…  相似文献   

2.
“透明度”和“知情权”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两项重要内容。“透明度”是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而“知情权”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务公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对之的“自由裁量权”。增加政府透明度、保障公民知情权应加强制度建设,畅通政务公开渠道,完善监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公民社会成长的过程中,上海出现了管理型与活动型相结合的基层党组织。“两型”党组织适应了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政府承担国际大型活动和流动党员不断增加的需要。加强“两型”党组织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党内管理与外部活动、组织要求与自主行为、“显形形象”与“隐性形象”、组织权威与个人魅力、党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关系。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拓展党员活动的新空间,是进一步完善“两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政府机构改革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社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政府机构改革和公民社会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受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影响。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呼唤公民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而公民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5.
参与式治理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建立良性的合作互动关系,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倡导权力中心多元化和公民社会的主体性。而“第三条道路”政治从经济观和社会观两个维度回应了参与式治理的核心内容。参与式治理模式的提出顺应了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要求,并具有构建的现实基础。只有培育公共精神,提高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培育公民社会,鼓励支持民间组织发展;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善治”政府,才能缓解政府治理合法性危机,建立政民合作治理公共事务,超越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四项基本原则、培育“四有”公民是其导向机制;坚持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与社会思潮批判相结合是其运行机制: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是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扩大公民参与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扩大公民参与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前提。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受到观念、制度、组织和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为此,扩大公民参与必须积极培育和塑造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精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积极构建公民有序参与的公共平台,不断激发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自主活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周本顺先生提出的“公民社会陷阱论”为思考点,根据其《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之路》行文思路,从公民社会的来源概念、公民社会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公民社会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公民社会培育和规范等方面论证了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将有助于加快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而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最大组成部分,农村的公民意识教育尤其具有沉甸甸的分量。  相似文献   

10.
呼俊敏 《先锋队》2011,(10):41-4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是今后党政干部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好群众利益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志愿精神: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而在培育公民社会中如何处理公民、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始终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回顾“公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当代诠释的基础上 ,指出志愿精神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有效助推器 ,是构建公民、社会、国家三者良性互动社会模式———“三位一体”体系 (“三位”指公民、社会、国家 :“一体”指公民社会 )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12.
陈铁雄 《党建》2012,(7):36-37
“善治”作为现代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其实质就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开展合作管理。近年来,台州按照“善治”的理念和要求,在工作中体现回应性、透明性、参与性、有效性,推动党委、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的共同管理,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斋 《学习导报》2011,(24):8-8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14.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广泛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人民实现民主的方式和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范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继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如何贯彻这一重要精神,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着这一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士生导师高新民教授。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秦琴 《实事求是》2005,(6):24-27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发达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要求我们必须在历史变迁的视角下,以价值判断为先导,以状态分析为根据,来构建中国发达的公民社会。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特有的“关系理性”,形成了特定的“网络结构”,不利于发达公民社会的构建。两条路径: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和自下而上的自我认同,有利于中国发达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宋超 《城市党报研究》2004,(1):45-45,48
记者的角色除了是一位普通的社会人外,还应是一名特殊的调研员。他和一般调研人员不同就在于调研对象的无所不包必须要求记者有更加丰富的知识积累,要求记者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位“文化人”。记者作为社会特殊的调研员角色,他的“文化人”的定位较一般的“社会人”有其独具一帜的包容。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7):20-20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与原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重申并强调了要建立这一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19.
王占纲 《实践》2011,(8):34-35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像抓经济建设那样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根据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这是开鲁县委书记韩国武在年初全县社会管理创新动员大会上提出的要求。自中央要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全区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和自治区的具体部署,结合地区实际,从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手,积极探索加强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从2002年开始,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对现行“三好生”评选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建立了“新三好”评价体系。即以“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为标准,确立学生行为目标、加强教育管理、制定科学评价方法的德育教育模式。试行3年来,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获得“新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