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辱”一词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道德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以一种“耻感文化”的呈现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名言警句,彰显了“荣辱”的价值判断对于中国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胸襟博大、不记前嫌 在周恩来的心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是第一位的,而自己的荣辱得失则从不计较。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中央统计局干事长的张冲,曾于1932年2月炮制了所谓《伍章等脱离共产党启事》,诬陷周恩来。但他在西安事变后,作为国民党代表多次与中共谈判,给予中共许多帮助。周恩来胸襟博大,不记前嫌,与张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941年8月张冲不幸病逝,周恩来写了“安危  相似文献   

3.
在一代伟人周恩来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作风、情怀和风范。周恩来的伟大和崇高恰恰是通过心细如发的“小”的积淀赢得党心、军心、民心,与“大”的作为相映成辉,进而成为震今烁古的“完人”。可以说,通过“大”见识到周恩来的大智、大勇和大才,通过“小”感受到他的大仁、大义和大爱!周恩来在情系民生上可以说是“大”到保护着一个森林.  相似文献   

4.
一生的谈判,周恩来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赢得了成功与未来;谈判的一生,周恩来又将对立双方的谈判演化为一门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富辩于理,以理服人。’‘事实”胜于“雄辩”,“以理”才能“服人”,在谈判中,周恩来“摆事实”实事求是而又层次分明,“讲道理”寓碑于理而又逻辑严谨,言与群自然成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力吉雄辩。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有理”、“讲理”、“讲透了理”,就可以“以理服人”了。“以理服(’只是周恩来的谈判作风,并不是他在每一次谈判中都能达到的谈判结果.眼蒋介石还有中印边境…  相似文献   

5.
冷月 《党史文苑》2002,(3):9-13
周恩来对祖国、对人民有着强烈、执著、深厚的感情。在处理同志、战友、夫妻关系方面,值得称颂。下面整理的是几则真实故事。为“金属块事件”赔礼道歉周恩来从飞机上拍电报给“楼外楼”周恩来到杭州,只要时间允许,总要忙里偷闲到“楼外楼”走一走,看一看,或者安排客人到“楼外楼”吃饭。1957年三四月间,草绿春深,大雁南归。周恩来、贺龙陪同外宾到杭州,在“楼外楼”举行宴会。菜肴上过“叫花童鸡”、“葵花迎宾”后,又上来了周恩来很喜欢的“双味脆梅”,周恩来照例站了起来,给在座的中外宾客一一夹菜,然后自己夹了一块慢慢…  相似文献   

6.
荣辱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了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气节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是我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陈扬勇关于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是学术界在周恩来研究中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拟就“文化大革命”前期(即九大以前)周恩来对“文革”的认识和态度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与同人。笔者...  相似文献   

8.
余玮 《党史纵横》2012,(3):22-27
毛泽东在81岁生日那天,支走了王洪文,当晚与周恩来单独长谈,作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长沙决策”。一时间,305医院门前车水马龙,来客不断。周恩来简直是将西花厅的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厅统统“搬”到了病房。  相似文献   

9.
曾盛聪 《探索》2007,(1):144-147
荣辱价值认知本质上是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的情感认知与体验,是“人心的世界”。荣辱观确立是社会认知导向与主体价值建构的有机统一。国家对个体的荣辱价值灌输与导引,是主体荣辱观确立的前提。荣辱观的主体性、情感性特质,又决定了主体价值建构的重要性;主体价值建构的使命就在于实现荣辱价值的“国家伦理”形态与“个体道德”形态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小卫 《党史纵览》2008,(9):12-16
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邹韬奋在短暂的一生中,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尊敬周恩来,依赖周恩来,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呼唤着周恩来的名字,周恩来也了解邹韬奋,敬重邹韬奋,并给予邹韬奋高度的评价——“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1975年初,四届人大刚开过,周恩来于2月1日主持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确定邓小平“主管外事,在周恩来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还确定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三位常务副总理“负责处理国务院日常事务”。会上,周恩来说:“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次日,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报告了这一分工安排,得到毛泽东批准。 这样,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开始主持国务院的工作,“四人帮” 阴谋“组阁” 的美梦终于化为泡影。但是,“四人帮”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们挖空…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北伐战争期间的广州。周恩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毛泽东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主编的《政治周报》第三期曾对第二次东征作了介绍,指出:“此次东征,组织了伟大的政治宣传队,设立东征军总政治部为之统率,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毛泽东曾在李富春家中讨论反击蒋介石的问题。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曾去作《农民运动与军事活动》的讲演。周恩来是中共党内最早从事军事工作、最早认识到军事工作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交往的50多年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道德文化体系中,“荣辱”一词自古以来就占据重要的地位,“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名言警句,彰显了“荣辱”的价值判断对于中国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可塑性大,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看央视“艺术人生”节目,看到对周恩来的扮演者王铁成的现场采访。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与生活中的周恩来一样逼真,人们都感到神奇,王铁成现场揭示了这个秘密。他首先谈到了周恩来的“修养”,王铁成就是掌握了这一点,才出神入化。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一个人走路,慢了就显琐碎,快了就显得忙迫,周恩来从小就深得家传,步子是有节拍标准的,王铁成现场给观众演示了一下——那就是周恩来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是在民族危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思索“国学”与“国魂”问题的,是把“国学”、“国魂”置于关乎民族存亡、国之安危的高度来肯定其价值存在的。周恩来青年时代成长的过程,就是在各方面熏陶下不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他从小就树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志向。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周恩来年谱(18981949》,在“诞生”一节里写道:“祖籍浙江绍兴。祖父周殿魁曾任山阳县知事”。在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开头也写道:“到周恩来祖父周殿魁一辈时,他这一支家族就离开绍兴,迁到了淮安。”1946年9月,周恩来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也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lop年8月2日,周恩来在京对部分亲属谈话时说:“我们这同一个祖父名过花,号云门,字殿魁,这名字有封建思想,想中科举。”笔者手头还有一份《周氏家谱纪略)复印件,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的后代…  相似文献   

17.
夏远生 《新湘评论》2008,(12):55-57
长沙决策 1974年10月13日凌晨,毛泽东乘专列抵长沙,住省委九所六号楼,在湘休养了114天。曾观看湖南电视节目,五次到省游泳馆游泳,六次接见外宾,会见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批评“四人帮”,支持邓小平,与周恩来一起研究商量作出了重大的“长沙决策”。  相似文献   

18.
夏远生 《学习导报》2008,(12):55-57
长沙决策 1974年10月13日凌晨,毛泽东乘专列抵长沙,住省委九所六号楼,在湘休养了114天。曾观看湖南电视节目,五次到省游泳馆游泳,六次接见外宾,会见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批评“四人帮”,支持邓小平,与周恩来一起研究商量作出了重大的“长沙决策”。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是20世纪最伟大、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周恩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但是,由于他在“文化大革命”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说了一些违心的话,做了一些违心的事,使一些人对他产生了误解。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笔者认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所作所为,不是他胆小怕事、软弱可欺;也不是他盲目愚忠、推波助澜;更不是他留恋名位、明哲保身。要探讨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作为,必须从他在特殊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政治家品格中寻求答案。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是中…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周恩来做形势报告,国内、国外讲了一个下午,讲的内容非常重要。记者采写时,稿子上有一句“周恩来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交给周恩来审阅时,别的地方都没改动,他就把那个“重要”二字圈掉了。有一次开座谈会,大家发言完了,主持会议的人说:“现在请周总理作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