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奉献精神,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的自觉服务,认真负责的思想表现,是人生哲学的范畴。这种奉献精神自古就有,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来说,其奉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尽职尽责地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奉献的思想表现。我们探讨这种精神的形成、基本点及其教育鼓舞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奉献精神的形成 邓小平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在长期而艰险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许多可贵的精神,其中在人生观上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难能可贵。它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1.社会实践基础 邓小平诞生在1904年8月22日。在本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历史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中国自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2.
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论证了一个真理: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就不会有农村改革,中国农民至今可能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在大锅饭的困惑中艰难地摸索.  相似文献   

3.
“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革命精神,“敢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的创新精神,“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不畏风险精神,“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试验精神,“看准了”、“步子要稳”的求实精神,“走自己的路”的自主精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构成了邓小平改革精神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姬立玲 《求实》2006,(Z2):11-12
(一) 从炎黄时代起,中华民族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奋斗精神.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论渊源于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十分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积极进取意识,这种意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总纲.  相似文献   

5.
许和隆 《求实》2000,(3):6-8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看就是随着时代变换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和不断求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求富、求强与独立、民主相融合 ,构成了以现代化为背景的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与此同时 ,每一个时代在发展中也孕育了自己的同时也是属于中国社会的一代伟人 ,他们站在各自时代的浪头 ,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本文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视角 ,粗略地探讨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一、倡导思想解放 ,除旧立新 ,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扫清了前进道路先进、开放的思想观念因以人们对新事物接受和认同可极大地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与此相反 ,僵化、保…  相似文献   

6.
尹航 《求实》2012,(5):4-8
1992年邓小平南巡,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南方谈话,在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尤其是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而也从实践层面极大地推进了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由放权让利历史性地转为制度创新.邓小平南方谈话,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解决了改革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闯过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关口,使中国改革不可逆转地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艰苦创业思想有丰富的内涵.他认为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是由中国的国情、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决定的.他指出艰苦创业必须与解放思想紧密相连,是开放式的创业,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的艰苦创业,是与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相统一的艰苦创业.他认为艰苦创业教育要常抓不懈,领导干部要做艰苦创业的模范.邓小平的艰苦创业思想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在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还必须学习他的艰苦创业思想,弘扬艰苦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8.
刘林元 《学习论坛》2007,23(5):74-77
邓小平精神是由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及邓小平的优良作风体现并升华的伟大精神,其内涵深刻,包括人民利益至上,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彰显了浓厚的哲学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实践理性精神,以强调对话沟通、开放共生为要义的交往理性精神,以谋求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重心的工具理性精神和高扬“以人为本”旗帜的价值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从根本上保障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面向事实、直面文本、超越创新、开放共通、求真务实、以人为本、高瞻远慕,从而达到其健康、良性、顺利的发展的目的;这种哲学理性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邓小平的一大亮点.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坚持了六个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总结经验与批判错误相结合,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结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正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道: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这个思想被称为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本来,这一思想是强调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对于在改革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制订得是否恰当,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以利我们抓住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适时推进改革,快速发展壮大自己。但是,有人却片面地理解和宣传邓小平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为党、国家和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中肯而低调。他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并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实事求是派;具有乐观主义精神;既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错事。从邓小平的自我评价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邓小平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勇于承担责任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着力解决了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课题。一方面,邓小平一以贯之地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他又结合新的形势,在如何正确发挥革命精神的激励作用、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革命精神对培育"四有"新人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创新发展。邓小平的革命精神观充分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为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充分展示着民族智慧与文化活力,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儿女.正如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灵毓秀造就了开天辟地的一代天骄毛泽东,离开传统文化就根本无法理解毛泽东现象一样;正是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同时代环境的风云际会,造就了揭开历史新纪元的邓小平,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同样也很难深入地理解邓小平思想性格与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蕴.尽管由于人生历程和思想性格的差异,邓小平似乎并不像毛泽东那样热衷于谈今论古,习惯于通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奠基人.他科学、准确地判断时代主题,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并正确分析国情,竭力打造"和平崛起"的国内环境,为我们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和平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一生几乎和20世纪的中国共始终.邓小平的根,始终深深地扎在20世纪中国这块土壤中.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必须了解邓小平,了解他走过的路,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面貌.邓小平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他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冷静地重新思考新中国的前进道路,当他复出并主持党、国家和军队日常工作后,断然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他领导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邓小平一生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使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与时俱进地调整了中国的对外战略.在正确判断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和平和谋求发展,这不仅是世界人民的需要,也是中国搞建设的需要,但和平目标的实现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进程,要把世界局势稳定下来,总要想些主意.对于影响和平的国际争端,邓小平主张用"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的方式来解决.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最根本的办法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赵彦宏 《世纪桥》2002,(4):13-14
党的十五大闭幕的时候,中央关于学习十五大精神讲了三点意见:第一,全面准确的把握十五大报告精神;第二,要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讲的就是对邓小平理论要有正确的认识。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十五大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它包括政治、经  相似文献   

19.
一、邓小平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怀疑精神 首先,邓小平揭示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关键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极大地束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而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教条主义也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思想枷锁。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特别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绝对正确、千古不变、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今天,我们用现阶段社会主义实践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学习党史,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就学习党史问题,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发表过很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阐释了党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