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人的现代化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人的现代化与法治应协调统一地发展.人的现代化与法治互为前提和基础.法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法治社会的现代化;而没有法治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的现代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民主宪政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形态,法治的意义及其核心价值,不论在具体法律实践或抽象理论阐述上,却依然存在着极大争议。"大法官会议"以人性尊严为本的法治观点,毋宁是一种"自由民主宪政秩序"的法治观点。无论是形式合法性或民主程序的法治要件,均无法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上,保证执政者或立法者不会借助法治的形式要件,来追求满足其政治野心或个人私欲的不正当目的。法治理想的追求,应当着重法律实质内容的道德论证质量。就人性尊严的内涵来说,德沃金提出的两项人性尊严原则,内在价值原则与个人责任原则,确实是值得我们反思借镜的理论资源;特别是,他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诠释,亦即人具有由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客观价值,适足以填补大法官人性尊严观的论述盲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一向重视人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②,“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人作为主体不能不把自身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标准,视自己类的需要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具体到国家和法,理应是“以人为本”,从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宪政的进步和行政法治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实施,同时中国宪政发展的曲折和行政法治进展的艰难却又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这部《行政诉讼法》在实施中的艰辛和困难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检讨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成就和困难,就是研讨我国宪政的成败得失,就是研讨我国行政法治的进步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8.
通过诉讼程序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解决社会纠纷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因人情而不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作出判决或裁定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应该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当代社会中诉讼人情化这一现象,探讨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1999、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法治"与"人权"载入宪法。这不仅是对"法治"与"人权"的确认,而且标明了建构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价值准则与基本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宪制与法律制度的逻辑问题。依据这样的逻辑,《宪法修正案》的根本涵义,就是要求对宪制与法律制度进行"修正",以实现和巩固"法治"与"人权"。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宪政在经济转型的推动下,依托行政法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渐进的道路。我国二十多年来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的发展进程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有限理性是宪政渐进的理论基础,稳定是宪政渐进的社会基础,转型中的经济是宪政渐进的经济基础,儒家传统文化是宪政渐进的文化基础。未来中国的宪政发展仍应遵循这样一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宪政·法治·行政法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要议题进行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文件深刻阐明了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文件特别告诫全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从而把党的执政地位同人民的选择联系在一起,把执政党地位同宪法和法律联系在一起。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首先要依靠宪法,在宪法的框架内活动,自觉改变传统执政方式,尤其是要彻底摒弃人治习惯而采用法治方式,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 相似文献
12.
13.
良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良性宪法则是依宪治国的基础。行文中作者提出了衡定良性宪法的标准:价值中立、权力制约、结构合理、程序正当。最后作者根据良性宪法的上述标准,具体讨论了中国宪法良性化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16.
超越国家间政治——主权人权关系的国际法治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权高于人权、人权高于主权,这些观点都是传统国际关系思想在二者关系上的投射。尽管都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却未能清楚的梳理各种现象,更不能指出既面对现实又指出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案。以国际法治为核心的路径认为主权和人权均可为美好理想,但在现实中皆可被滥用。因此需要法律予以监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法治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治理,人类社会的法治必有一个重叠共识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作为法律之德的法治.这是一个薄的法治概念,利用它,我们可以明确法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难题;有了它,我们可以看到法治与各种社会理想、不同文化传统、多元价值目标兼容的复杂关系和各种可能的方案.上述二者都是当代世界,包括中国法治最为关键性的问题.本文采取一种以全球化视野对法治概念进行思考的方式,目的在于澄清法治问题之所在,其终极关怀在于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
20.
NOEL B. REYNOLDS 《Ratio juris》1989,2(1):1-16
Abstract.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has been revived and developed vigorously by mid-twentieth century conservative political theorists, contemporary legal positivists have not been impressed. The author reviews this confrontation, outlines the logic for a strong theory of Rule of Law, and surveys the leading attempts to provide compelling grounds for such a theo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