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典 《唯实》2000,(9):124-128
许多学者将鲁迅的虚无心态看作是鲁迅在坚持启蒙立场的同时,对启蒙运动的超越,是反启蒙的,而且将鲁迅的虚无心态直接等同于西方反启蒙的存在主义,这是不准确的。鲁迅的虚无心态并不是反启蒙的,而是他深感中国启蒙运动过于艰难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表露,是他的启蒙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孔亭 《新视野》2012,(4):112-115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蕴育于戊戌维新期间,形成于20世纪初年辛亥革命前夕,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启蒙知识分子从开启民智、培养新民入手,追求国家的富强与独立,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专制体制的批判越来越激烈,对启蒙思想的实效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可以说,从追求国家独立、国民自由到提倡个人自主、个人解放,再到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救国,是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演变的重要脉络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并没有真正完成.从社会精英层面来看,文化的启蒙仅限于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知识精英,而且他们肩负的救亡图存的使命也使他们不可能实现现代精神的启蒙.而广大民众的启蒙从现代化进程一开始就失落了.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但这种变革的核心是在社会制度的层面,并没有真正触动文化精神的根本,这是中国社会转型迟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1911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中国并没有走上一条资产阶级所设想的发展道路.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军阀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的权力,国外列强照旧肆意掠夺中国权益,国内封建势力不断掀起复辟狂潮.民众失望了,资产阶级迷惘了.中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不至徒有虚名?这便成为全国的有识之士们苦苦探索的问题.就在这时,一批学贯中西、了解国情,同时又满怀爱国激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一场声势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5.
毛建儒 《学习论坛》2010,26(2):47-50
中国科学精神的特征是:求是不足、求真严重不足、求用超过求是和求真。这种科学精神,对中国古代科学既有推动作用,又有制约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逻辑。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总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中国科学精神那里。  相似文献   

6.
明清实学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本文以黄宗羲的实学思想为例,对之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论述.就时代思潮而言,明清实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所作的批判和总结,也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行全面反思的结果.这种批判、总结和反思,客观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表现出鲜明的近代走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民主精神对中国文化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造国民主奴根性,塑造中国文化转型的主体: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明确中国文化转型的民主化方向;引入优秀的国外文化,提供中国文化转型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传播史中,晚年恩格斯重要哲学文本得到精确译介和深入解读,其多种中译本和数量可观的中文解读文本,体现了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解读的中国语境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中国学者从多重角度研究晚年恩格斯哲学并使之得到实践应用的问题意识,凸显了晚年恩格斯哲学的本真精神与时代活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研读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应深入理解晚年恩格斯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获得哲学的民族化和时代精神的思路与方法,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使命与时代品格,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风格,满足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9.
王美利 《世纪桥》2012,(11):146-146
民主精神在在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动当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增强民主意识,推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0.
张荣臣 《世纪桥》2006,(4):43-43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战胜重重艰难险阻,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今天,丁晓兵这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英雄再一次感动中国。丁晓兵身上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是长征精神在现时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宪法精神,是宪法的灵魂,是宪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精神,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人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核心;治国安邦,规范国家权力秩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主线;富民强国,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目标;建设民主政冶,推进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德先生""赛先生"来到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仁人志士一次次上下求索,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1919年1月15日,中国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一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并且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相似文献   

13.
李东东 《共产党人》2005,(13):40-41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七下西洋的事迹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凝聚并体现着人类开放进取、顽强探索、和平友好和交流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也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值此纪念郑和首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本刊特别组约了3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本文在分析了将"中国精神"分别落实到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中以后,又阐释了"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和中之所以脱颖而出,除了马克思主义自身蕴藏的真理力量、以及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史上经济、政治的社会需要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郑家昊 《探索》2011,(2):73-79
人类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转型期中,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使人类在工业社会建构起来的社会治理模式变得不再适应,从而提出了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要求。面对这一客观的要求,张康之教授在其新著《论伦理精神》中提出:通过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来解构工业社会的管理主义治理模式,同时,在伦理精神的基础上建构起后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式。人类在以往的历史发展中曾出现过两次伟大的启蒙,第一次是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出现的农业社会的启蒙,那是一场哲学的启蒙;第二次是在欧洲18世纪出现的工业社会的启蒙,那是一场法的启蒙。而面向后工业社会的这次新的启蒙即第三次启蒙,将是一场呼唤伦理精神并在伦理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治理模式建构的启蒙。对《伦理精神》的研读,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超越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的道路,那就是通过伦理精神的启蒙,去建构后工业文明体系,建构起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德制,实现德治。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平等选举权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前提。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决策、执行、监督分开的新机制;发挥政治协商职能;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参与渠道;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国家治理、邦国交际等方方面面。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具有支撑民族独立、维系民族团结、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意蕴。中国精神传统基源的现代转化与价值意蕴的深度开掘,要求不断培育和养护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4,(5):25-25
命运共同体 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生命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 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20.
卢向国 《学习论坛》2006,22(6):43-45
近代西方民主内部产生出两种民主形式一为资产阶级民主,二为无产阶级民主.前者称做"西方式民主",以政党竞争和"三权分立"为特色;后者由于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内实行因而称为"东方式民主",以共产党一党领导和"议行合一"为特色."西方式民主"在当代中国不可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应学,二是学不起,三是不敢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