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品德是人力资源的社会和精神形态,是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人力资源开发中品德开发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条主要途径,对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加速实现社会化,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创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公民文化的重塑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国民的公共理性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建构起与生态文明建设步骤一致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铺垫精神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只有通过公民文化来培育人的公共精神这一途径,社会才能够做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根本统筹,最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知识、获得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 ;其次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再次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和品德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文化的前沿阵地,亦是深化统战文化研究、挖掘统战文化内涵、彰显统战文化价值功能的重要窗口。高校“统战成员”是统战文化的一如既往的践行者、不可或缺的创造者和举足轻重的传播者。高校“统战成员”的使命和任务从根本上说是与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高校“统战成员”务必有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需求、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自觉地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观念的体现者,有力推动我国和谐高校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修养具有决定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国情、正确认识社会、获得真知、正视自我、保持吃苦精神、主动适应社会。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健全人格、服务意识、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孔子提出了的"和而不同"是中国"和合"文化的重要源头,体现着"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展现出包容精神。"和而不同"体现着"不同"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的"和"并非强调趋同与一致,而是鼓励差异性的存在,在差异中形成的一种和谐共处。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具有极强的包容品格,既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易经》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对于中国人的品德修养就有诸多内涵的启示。乾、坤二卦在六十四卦中具有典型意义。乾卦象征创始、开拓的精神,坤卦象征承载、配合的精神。孔子在《易传》中详细论述了乾、坤二卦的丰富内涵。理解和挖掘这些内涵,对于中国人的品德修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敬业精神是指人们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积极投入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敬业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定社会文化精神在社会职业道德领域里的集中反映,是与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以及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种主流文化孕育了与中国传统社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修养具有决定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国情、正确认识社会、获得真知、正视自我、保持吃苦精神、主动适应社会,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健全人格、服务意识、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论客家精神与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庞朴的"物质-制度-心理"文化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制度心理-精神"的文化层次结构,对客家精神进行文化结构层面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精神才是文化的最深层,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超越时空与阶级局限的,精神是永恒不灭的。只有高扬不灭的客家精神,才有助于实现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从而实现客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  相似文献   

12.
先进科研文化,是在科研实践中逐步形成且为科研单位全体人员所认同、遵守并努力践行的政治原则理念、职能使命意识、发展目标指向、共同价值追求、科学研究精神、思想工作作风、品德能力素养以及管理制度、对外形象等的总和。加强先进科研文化建设,是凝聚科研人员精神意志的根本举措,是提升科研单位建设质量、推进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科研人员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军事科研文化建设要坚持共同性与特殊性相统一;面对文化认知"模糊化"的特点,军事科研文化建设要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相统一;面对文化资源运用"表象化"特点,军事科研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夯实军事科研文化建设思想基础,要围绕贯彻军队建设主题主线要求,努力强化科研人员战斗意识和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鉴于文化和文学艺术上的复旧现象,应重提五四精神特别是五四文化启蒙主义精神。文化有它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精神层面就是指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主人的状态还是一种奴隶的状态?是一种开放与解放的状态还是一种封闭与束缚的状态?在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应该补上个性解放与个性建设的一课,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社会功能和治学心态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一 现代领导科学认为领导威信是靠领导者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才能、阅历情操等非权力影响力凝聚而成的一种精神感召力,与依靠组织或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等带强制性影响力所获得的被动服从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存在的根基、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智慧和优秀品格的结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的品位、道德、智能、风俗等,实质是文化积累的总和。“和”与“谐”的提法,古已有之。《尚书·舜典》载:“诗言志……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东汉仲长统在《法戒篇》中,首次将“和谐”连用。意为音韵完美、政事通达。当代的和谐概念,是指不同质的事物,在相互联系中互相促进、推动前进,处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是与辩证思维中全面、联系、发展等一致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认同增进政治共识是构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时代命题。根祖文化的内核是传统中国“家国同构”下落叶归根、寻根问祖的生命关怀、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以根祖文化为抓手增进认同,就是通过思维逻辑的一体化、伦理精神的同质化和价值导向的主流化,为统一战线各界成员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等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并把这种一致的认同感转化为助推社会发展、维系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安全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之相联系,民族精神具有理论生成、文化生成、制度生成和社会实践生成等诸多不同的生成路径。正是借助于这诸多不同的生成路径和生成实践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才能够历史地和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来。由于在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正常运行过程中,社会理论、社会制度、社会实践等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通过获得相应的文化支持来实现的,即所谓的社会理论、制度和实践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因此,就当代中国来说,夯实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生成基础,致力于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社会品德,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创造能力、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行政品德是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也是行政伦理规范在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既具有行政伦理规范的约束力,又具有内在的主动性,是行政自律与他律的高度统一。公务员一旦形成了行政品德,就具备了一种行政伦理规范的自觉性,能够起到有效克服自利行为,提高行政责任、防止腐化堕落、净化行政环境的作用。但作为社会伦理规范范畴的公务员,也有一般个体思想和行为的体现,即个人品德。在公务员的职业行为中,只有认清个人品德与行政品德的联系与区分,才能真正建立起行政品德的规范,做到“以德治国”。一、个人品德与行政品德关系的认知偏差公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指出当下社会对文化概念的误解(物质化、宽泛化和去层次化)及其危害,进而提出文化概念必须具备的要素:人本化、价值导向化和层次化。认为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是理论抽象思维和艺术形象思维的统一,并通过文化的新理解,解读文化的和谐意义及其不可亵渎的神圣价值。第二部分,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生活提升与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来论证文化的至上意义。并由此得出结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导向必须设定在精神文化而不是物质利益上,因为物质利益的核心价值导向导致争夺与冲突,精神文化价值导向引向进步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