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德军 《前沿》2004,(2):194-197
蒙古族与汉族是两个在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民族 ,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与风俗 ,这一点在两个民族使用的日常语言里也体现出来。然而随着民族交往与联系的日益增多 ,两个民族在生活礼俗方面又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这种差异和联系都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了印痕 ,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俗词语就记载了两个民族礼仪风俗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
泼水节拾趣     
在我们祖国云南省的西南部,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民族——傣族。这个民族历史悠久,有着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并且这些风俗大都与美好的传说相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泼水节。  相似文献   

3.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族人民在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B、庆典、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共同喜好、风习和禁忌等。它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着各个民族的传统和心理素质,成为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风俗习惯是建立在民族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的,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一般地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都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否尊重自己民族的表现。他们很自然地认为: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本民族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班老贡象节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位于沧源县西部,距县城95公里,东接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西面和南面与缅甸佤邦接壤,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与傣族杂居的民族乡。班老乡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生活习惯和风俗偏似傣族,一年主要有泼水节、贡象节、开门节和关门节。其中,贡象节是比较独特的一个节日,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保护亚洲象有关的节日,以傣族信奉的小乘佛教仪式举办。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部的金沙江大峡谷里,生活着彝族、苗族、壮族、傣族、傈僳族、汉族等各民族居民。在这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风情。但“甩磨秋”和“磨秋赛”,却是这些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傣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丰富的信仰文化。依赖这些信仰文化,傣族建立了依托"竜林"的自然圣境与佛教的人文圣境。以这些圣境为核心,傣族培植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的基地。  相似文献   

7.
融汇宗教与艺术的傣族佛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思茅等地州的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有着“三日一小赕、七日一大赕”的宗教习俗。无论婚丧嫁娶、大小节日、还是送男童入寺出家、和尚晋级等礼仪,都要持幡祭庆,而后将之赕进佛寺。于是,在佛寺中我们总能看到许多精美的佛幡悬挂于殿堂梁柱之间,透着几分世俗,却遮不住那厚重的神秘。佛幡是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伴生产物,作为祭祀赕佛用品,有着装饰佛寺的实用功能,功能在于它是“灵魂通向天堂佛国的阶梯”,具有满足傣族人民精神需要的作用。佛教教义认为,通过赕可以洗刷个人犯下的罪行,多赕多…  相似文献   

8.
胡美术  饶琨 《前沿》2009,(7):105-108
土家族民居建筑是该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在永恒的变迁过程中,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教育、礼仪禁忌等文化因子都深深地植入其中,建造过程中礼俗禁忌之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本文拟从雄凤山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筑建造禁忌视角进行剖析,试图挖掘深植于其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民族心理研究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其悠久的传统文化,独特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尤以小乘佛教影响最大。文章从傣族的宗教心理、道德习惯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傣族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小乘佛教与瑞丽傣族社会契合后,无论是生产生活和伦理规范,还是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均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共同的宗教信仰培养了当地傣族浓厚的情感归属和凝聚力,成为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民族符号,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起到重要作用,还增强了传统社会时期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随着瑞丽全方位的开放,对现世求得福祉和物质生活的吸引使当地傣族的宗教观念日趋淡薄,有寺无僧和缅僧入境现象甚为严重。因此,应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根据宗教和民族自身的特点,在健全的机制下获得文化补偿,以寻求瑞丽傣族民族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12.
傣族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傣族居住在云南省,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境内外的傣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傣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历史上对傣族社区生活的影响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本文试对傣族社区影响较大的原始宗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异同作探讨,从中了解傣族宗...  相似文献   

13.
试论正确处理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傣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的孟连傣族拉枯族侗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侗族自治县、双江拉枯族拒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及散杂居在其他地区的30多个县内。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有101.4万多人口,是云南52种少数民族(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有25种)人口中,具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彝、白、哈尼、傣、壮五种民族之一;约占全世界傣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是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亦称对。乘佛教,”下同)的民族。建国初期,西双版纳州有574座佛寺,920名佛爷,555…  相似文献   

14.
一、民族性。民族和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族风俗习惯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因而在其形成过程中就深深地烙下了民族的印迹,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色彩。如苗族的跳月和芦笙会,气氛十分热烈,但与西班牙舞和吉卜赛人的民间舞蹈风味则完全不同。可以说,民族性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上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因此,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构成民族差别的重要因素。只要民族的差别还存在,就必定有反映这种差别的风俗习惯。二、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禁忌。民族禁忌,是民族传承极为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从属于心意民俗的范畴。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不论是比较先进的还是比较落后的,也不论其处于何种社会发展形态,似乎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某些禁忌。这一习俗现象,有的可能来源于宗教的教规,有的可能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相联系,还有的可能出于某种忌讳或认为应该避免的事情。历史证明,我国少数民族的禁忌,大多是与其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着直接联系。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刘启虹 《今日民族》2015,(1):50-52,66
"佛性之地",是赞叹西双版纳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述。南传上座部佛教于隋唐时由缅甸传入云南。13至14世纪,随着用泰国兰那泰文译注的大批巴利文佛经在傣族文化区的传播,西双版纳开始建立佛教僧团,修建寺塔。特别是有了刻在贝叶上的佛经之后,南传上座部佛教才正式传入。西双版纳的佛性,源于她的山川地貌、人文礼俗,特别是多民族聚居地,土地上的主人以及他们怀抱的田园、劳作、歌谣与笑颜。  相似文献   

17.
楚风俗漫议     
楚风俗漫议屈景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楚人立于东南西北之中,介于华夏与蛮夷之间,由此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乡风民俗,其风俗习惯与华夏和蛮夷都有同有异。楚人的风俗与华夏和蛮夷的不同之处,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就是崇拜凤凰、太阳和火;崇尚红色、东方和...  相似文献   

18.
贝叶经不仅记载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伦理、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搜集编译整理傣族贝叶经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傣族的历史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增进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何家立 《创造》2011,(7):80-81
由于傣族文化包括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佛教建筑,所以探究傣族佛教建筑中的数学元素,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云南境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傣族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一线,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地的傣族为主。这些地区傣族的佛教经典和世俗典籍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僧侣用铁笔刻录于贝叶上,被称为“贝叶经”,是这部分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记载中还包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道德法律、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体育武术及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借助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深入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这种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傣族文化同无数宗教经典一起又被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