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炳煊 《求实》2006,(Z3):68-69
民事简易程序,是指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程序,它是对一审普通程序的一种简化。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具有简易、经济、快捷、便民的特征,它不依附于也不从属于普通程序或其他的诉讼程序,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民事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相比,其简、易、快主要表现在:起诉和受理的程序简易;传唤当事人的方式简易;审判组织简易;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我国法院涉及范围面广、数量日益增大的民商事案件,迅速、便利、公正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提高法院的诉讼效率,新民事诉讼法专门新增了小额诉讼程序,为快捷化、简便化地解决小额民商事纠纷提供了诉讼程序的保障。但民事小额诉讼程序立法较为概括,在各地法院实际司法适用中存在许多困难,降低了小额诉讼程序实际的司法适用。为更好地完善民事小额诉讼制度,需要对小额民事诉讼制度在实际司法适用中存在的缺乏统一管理、程序混用、适用范围不明确等问题进行探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事小额诉讼程序于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首次规定,自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出台后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然而,由于小额诉讼的法律规范较为原则,导致实质上各地适用率普遍较低,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对此,须基于小额诉讼的基本法理、结合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的运行现状、借鉴域外小额诉讼制度的立法经验,从小额诉讼程序的启动模式、救济制度、调解制度、适用次数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期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民法典》《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等有关规定,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行政机关虽然均享有原告主体资格,但在环境司法实践中,其原告身份还存在着重合或缺位现象,极易引起司法适用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诉讼合力的发挥。因此,应以公共信托理论为依据,明晰行政机关的诉权来源,建议限缩行政机关的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明确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原告主体角色,立法确定行政机关发起的诉前磋商程序,以提升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效果。  相似文献   

5.
晏辉  杨文兵 《求实》2002,1(8):55-57
增设刑事简易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刑事简易程序适用要件的规定 ,不仅与国际惯例、国外立法不协调 ,而且与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也存在着差距。本文拟从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实体、程序要件两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于民商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学说。但在当前注重人权保障、强调程序正义的大背景下,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又显得合情合理。实践中,应细化非法证据的范围,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纳入民事诉讼法典,可在审前阶段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的保障机制,以提升司法权威性,保障民商事诉讼当事人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7.
刑事速裁案件的办理以诉讼效率的提高为主要价值目标,不仅遵循了诉讼经济原则,也创新了案件处理方式,但此类案件在审前阶段存在速裁程序与简易程序适用界限不明、检察机关适用速裁程序动力不足、释法说理不充分等问题。为此,需要明晰简易程序与速裁程序的界限,设置速裁案件专门办案组,强化审前认罪协商的释法说理,进而从整体上推动刑事速裁案件的完善处理。  相似文献   

8.
在法律规则层面,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国目前已逐渐形成由刑事速裁程序、"轻刑快办"以及一般简易程序组成的多元化、层次化的刑事简易程序体系。但在实践层面却存在着简易程序适用率偏低、简易程序案件未决羁押不当适用等程序失灵、异化现象。唯有回归理性思维,尊重司法规律,才能使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回到正轨。  相似文献   

9.
如何有效处理行政、民事交织的案件,是目前诉讼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和热点,法律尚未规定相关内容。多数学者倾向适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加以解决,但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和程序问题未形成统一共识。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法律性质影响检察机关惩罚性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判断标准与惩罚性赔偿金的归属与管理。检察机关在惩罚性民事公益诉讼中扮演代位者的角色,其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仅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诉讼实施权,其原告资格的判断难以适用“直接利害关系”标准,而应将“社会公共利益”为实体要件、“诉前公告”为程序要件作为特别标准。惩罚性赔偿与罚金、行政处罚具有本质界分,其以民事权利为基础,惩罚性赔偿金应先由受害人认领,剩余部分可转化为公益基金,由相关公益组织管理,用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1.
反诉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只是在《民事诉讼法》第52、126、129条以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6、184条比较原则性的规定了反诉制度。主要只是涉及"反诉是被告的一项诉讼权利"、"反诉  相似文献   

12.
王军 《实事求是》2005,(4):64-66
民事司法鉴定是我国重要诉讼制度,也是重要的证据制度。现行法律对司法鉴定规定存在诸多缺陷,当前司法鉴定亦存在众多的问题,以致于司法实践中,大量民事案件纠纷当事人不服判决最终也集中在鉴定上。重视探讨、完善现行司法鉴定制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和完善民事司法鉴定制度要从加强司法鉴定立法工作等六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诉讼文书送达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 ,将诉讼文书或者法律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它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 ,也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基本诉讼制度 ,是人民法院审结案件必不可少的程序。但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送达难”问题比较突出 ,极大地影响了诉讼效率的提高 ,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 ,有必要对法院“送达难”的原因做一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以改变当前因“送达难”而使法院办案效率低下的局面。一、送达难的原因1、送达方式、程序的法律限制。民事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同时,在第185条至188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几种法定情形、抗诉案件应制作抗诉书和派员出席法庭。这些明文规定赋予了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行使的一项重要权利即抗诉权,对于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地保障诉讼活动公正、合法地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仅凭这几条规定,要保证检察机关抗诉权的真正落实是极为困难的。本文拟就民事抗诉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完善略陈管见。 一、民事抗诉制度的现状分析 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民事裁判,认为确有错误,依法提请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赋予检察机关按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职责,无疑是法律监督在民事立法上的进步。近几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已提出三百余件抗诉案件,有数十件经再审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于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政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和救济,是我国法律制度的缺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国家与公众合作的高效公益诉讼制度迫在眉睫。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建议:确立公益诉讼制度模式;规定宽泛的公益诉讼范围;设定公益诉讼先行程序;明确法院立案审查权;适用公益诉讼调解机制;设立国家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16.
速裁法庭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应对司法需求急剧扩张、司法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尝试的一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举措。速裁法庭的产生,不仅进一步完善充实了我国的审判流程管理,也彰显着我国司法改革的进步。但目前速裁法庭所采用的速裁机制只是在程序法框架内对简易程序的能动运用,在审判实践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肯定速裁法庭价值的基础上,应客观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完善与速裁程序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加强对程序运作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使速裁程序的运行有章可循,以便能在实现司法程序多元化价值和确保当事人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实现程序和结果的双重正义。  相似文献   

17.
周春丽 《世纪桥》2008,(5):59-60
当前,对于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政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和救济,是我国法律制度的缺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国家与公众合作的高效公益诉讼制度迫在眉睫。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建议:确立公益诉讼制度模式;规定宽泛的公益诉讼范围;设定公益诉讼先行程序;明确法院立案审查权;适用公益诉讼调解机制;设立国家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18.
牟宝珍 《世纪桥》2007,(9):78-79
交叉诉讼制度是美国共同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祖国大陆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尚没有这种类型的诉讼,研究该制度对我国的共同诉讼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实行二审终审终审的诉讼制度,民事二审程序担负了上诉审的全部职能,讨论我国民事二审程序审理范围问题实际上就是讨论我国民事上诉审的范围。民事上诉审是指诉讼当事人对于一审法院不利于己而又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向上级法院声  相似文献   

20.
张琼戈 《世纪桥》2007,(4):38-39
民事判决既判力是现代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民事司法权威的维护和诉讼效益的提高,而且对民事权益关系和司法秩序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目前民事既判力制度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本文重点对民事既判力的内涵、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的制度缺失以及相应的改革和完善进行了尝试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