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毛主席对子女要求很严,对全党干部子弟也是很大教育。要宣传毛主席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在这方面,我们后代人都要像毛主席那样,对子女要求严格。”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80周年,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特选载了毛泽东女儿李敏最近撰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接着说:"他们欠我们的账我记不清楚了,还不还由他们。反正我们欠别人的账一定要还。人死账不能死啊……"父亲因积劳成疾,在母亲去世一年半后离我们而去了。弹指一挥间,父亲离开我们已32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待人忠厚、心胸博大、令我非常敬重的普通农民。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既要忙农活,又要筹划盖新房,还日夜为尚未成年的5个孩子的吃穿住行考虑。父亲非常爱我们,同时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在12岁我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初中统  相似文献   

3.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日之际,记者专访了他的女儿李敏。李敏说自己现在很少出门,她说:"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的母亲是贺子珍。今年已经70岁的李敏说自己已经彻底地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日之际"记者专访了他的女儿李敏#李敏说自己现在很少出门"她说:"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的母亲是贺子珍。今年已经7岁的李敏说自己已经彻底地  相似文献   

4.
在回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时,彭胜标将军动情地说:“敌人重兵‘清剿’,斗争环境险恶,这些都不在话下,最困难的是和党失去了联系。党啊,母亲!不知道母亲在何处,没娘的孩子历经千辛万苦找母亲。抬头望北斗,我望眼欲穿。当我回到母亲的怀抱,胸中澎湃汹涌的激情,顿时化作流不尽的泪水。于是,我就又有了主心骨……”  相似文献   

5.
正这是一位刚失去母亲的朋友跟我闲聊时说起的一个故事。她一直以为有很多的机会来孝敬父母,可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的只是追悔和自责。她再三告诉我;要好好对待父母,要以对孩子般的疼爱和耐心去关心和照顾自己的父母,以待孩子般宽容大度去理解自己的亲人,想他们所之想,解他们之所忧,有两件事更让她追悔莫及。一件事是让她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回娘家。那天,一家人晚饭后出来散步回去已晚了,楼道很黑,母亲怕她穿着高跟鞋摔跤,执  相似文献   

6.
井人 《党史博采》2007,(2):50-53
<正>毛泽东:“这伢子,我喜欢!”毛远新是1941年2月14日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出生的。母亲朱旦华临产去医院那天,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厅长的毛泽民,因为忙于工作未能陪同前往。一周之后,毛泽民决定给孩子取名“远新”。他意味深长地说:“中国革命任重道远,孩子是在新疆出生的,我看叫远新挺好的。”  相似文献   

7.
我越来越觉得如今的孩子——尤其大城市的孩子,正面临一个危险:失去"家"、"故乡"这些精神地点。有位朋友,儿子六岁时他们搬了次家,十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  相似文献   

8.
母爱的博大、无私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千古不变的咏叹,更是人们心中永远的雕塑。 照片上这位有34个孩子的特殊母亲,有一样的母爱,更有不一样的情怀。在她温暖怀抱里享受着母爱的34个孩子,都是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且失去父亲,母亲又进了监狱的“特殊孤儿”。 这位母亲叫付广荣,今年50岁,是个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现任辽宁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救助中心主任。 2001年,她变卖了个人财产,自筹资金140万元,在沈阳市东陵区前进乡买了10亩地,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收女犯人子女的“阳光儿童村”,精心安顿他们的生活,送他们上学,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受教育。 流落在社会上的“特殊孤儿”又有了家,又有了妈妈。  相似文献   

9.
《湘潮》2015,(1)
<正>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毛泽民烈士的儿子,1941年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大概从小学开始一直在毛泽东身边长大。我1967年1月开始给江青作机要秘书,和毛远新结识。"文革"中,毛远新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参加运动。他从哈尔滨回京时,往往也住在钓鱼台江青所住的11号楼。我们一起交谈,一起到大食堂吃饭,相处很好,成了很亲密的朋友。2001年,他从上海某汽车研究所退休后,来北京时,曾到我家做客,晤谈甚洽。10多年来,我们不断地通信、通电话,现在我把他谈话  相似文献   

10.
寻党记     
几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中失去了党。他们如同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没有了母亲,焦灼,失措。但他们很快从痛苦中抬起了头,同时从心底发出一个共同的信念:一定要找到党。于是,他们从浙江千里迢迢来到湖南,又以湖南为基地,辗转江西、湖北、河南。整整六年,历尽艰辛而矢志不渝,终于以其坚贞的心,摘取了希冀的果。他们用赤诚的情丝编织了一个没有丝毫虚构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母亲     
一天下午,母亲到我的办公室来,说是找我有事。母亲退休在家,和父亲一起帮我照看儿子,只是他们的身体都不好,另外还想着写书。我每次回家,他们都念叨着又有出版社约他们写丛书中的某一本。其实我见了解他们的心情的,当写字成了一种习惯,稿费反而变成了其次,所以我把儿子送到乡下,由孩子的姥姥看护一段时间。不料,只有短短几天,母亲在电话里便问我,孩子什么时候回采,问得我心里酸酸的。那天下午母亲到我的办公室,我正感冒,病得很重,但因为有工作又不能休息。外面一个同事喊我,说请人找。拉开门,见母亲站得远远的,走廊里黑…  相似文献   

12.
高凳上的爱     
母亲日益苍老,但她的爱似乎永远年轻,无声无息又铺天盖地。常和母亲谈起我小时候吃饭的事情,谈起她喜欢的那张高凳。我七岁的时候亲生的娘去世了,十岁时母亲走进我们家,成了我的后妈。俗语说“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失去母亲的生活够困难的了,但乡亲们说,后妈的心是六月的太阳——毒透了,他们的眼睛似乎告诉我,更悲惨的生活还在后面。其实,即使乡亲们不说,书籍、电影中关于继母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在母亲跨进我家门的一刹那,我就把敌意的目光投向了她。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是敬爱的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在毛主席身边当伙食管理员的7年里,我受到了毛主席方方面面的关怀和爱护,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良多。他为女儿李敏操办的婚宴,我至今难以忘怀。1955年,我被组织上从中南海勤务班调到主席身边,给他管伙食。能为毛主席服务,我感到无上光荣。当时主席每天的伙食费是3  相似文献   

14.
母亲已经离开多年了。咀嚼母亲留下的微言大义,莫若一句"日子是用来过的。"刚结婚时,我与妻子常吵架,闹得不安生,传到母亲耳朵里。母亲心有戚戚地说,日子是用来过的,不是用来吵的。又说,生活总有不如意,孩子都有了,还能怎么样?她们这一代人,把家看得格外重,潜移默化,我们也把孩子当一切。  相似文献   

15.
正母亲已经离开多年了。咀嚼母亲留下的微言大义,莫若一句"日子是用来过的。"刚结婚时,我与妻子常吵架,闹得不安生,传到母亲耳朵里。母亲心有戚戚地说,日子是用来过的,不是用来吵的。又说,生活总有不如意,孩子都有了,还能怎么样?她们这一代人,把家看得格外重,潜移默化,我们也把孩子当一切。  相似文献   

16.
1959年8月29日一早.毛主席派秘书把正在北京开会的孔从洲接到中南海丰泽园内的颐年堂,为李敏和孔令华完婚。毛主席和孔从洲一见面,就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和蔼亲切地说:“今天是两个孩子结婚,请你来坐一坐,叙一叙。”然后,拉着孔从洲向在座的客人介绍说:“这是李敏的公公,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同志。”毛主席平易近人,谈笑风生,使孔从洲拘谨的心情逐渐驱散了。这天请来的客人,主要有蔡畅、邓颖超同志;还有毛主席的表兄王季范先生及其孙女王海蓉、孙子王其华;以及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机要处处长叶子龙、卫士长李银桥和秘书罗光禄等。人虽不多,气氛却十分轻松愉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博览》2006,(4):30-36
毛远新是毛泽东的亲侄子。毛泽东生前对毛远新很器重。当年,毛远新在政界也一帆风顺,27岁就担任了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又当上了毛泽东与中央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员,代表毛泽东参与中央的工作。正当毛远新春风得意之时,却于1976年10月被“保护审查”,从权力高峰上跌落下来。  相似文献   

18.
潘鈜 《党的文献》2006,(6):76-77
1960年12月25日,在自己67岁寿辰的前夜,毛泽东请他的几位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吃了一顿便饭。参加者有李敏、李讷、毛远新、王博文(江青的侄子)、汪东兴、叶子龙、王敬先、吴旭君、张仙朋、林克、高智、李银桥、封耀松。席间,毛泽东讲了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9.
母亲邵华     
低调做人 母亲是在“文革”期间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母亲的心情十分沉郁,再加上那时我父亲身体不好,我又年幼,还有我外婆也需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我姨妈和姨妈的孩子也经常会到我们家里来,所以我们这个家就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里里外外,种种事情,母亲都要顾到、想到。那时候母亲每个月工资有限,她月月精打细算,以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但即便这样,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在工作上有所松懈,而是更加认真细致,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20.
震后沉思     
王毅人 《奋斗》2008,(7):11-11
从5月12日起,在最初的那几天里,我几乎整日都坐在电视机前,我密切关注着汶川、北川和一切灾区的信息。我为每救出一个受困者而庆幸,而一次又一次为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父母而落泪。在这次灾难中,我熟悉了许多像王毅、蒋敏等英雄人物的新面孔,而在《爱的奉献》大型文艺演出中,对许许多多熟悉的文艺战士又加深了印象。然而在我脑海中打下烙印最多的还是那些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和白衣天使们,他们为救灾工作付出了太多太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