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美育能够塑造人的基本素养,并为培育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民族情感,以及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供重要的支撑。然而,对照国家对高等学校审美教育的目标要求,目前较多的国内高等学校在美育实施方面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衔接机制缺失、教育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等学校美育的实施可以将改善制度设计作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的实施与管理机构,强化宣传与引导机制建设,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坚持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以及营造校园美育环境等路径来更好地实现美育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张平  马立军 《工会论坛》2004,10(2):94-9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重在加强教育。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基地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 ,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和庄严使命.  相似文献   

3.
在警体教学中,实施美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利用教师的教态美、语言美、示范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结合教育过程学生的行为表现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行为美、语言美和对美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教育.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美育.  相似文献   

4.
王惠敏 《工会论坛》2011,(5):151-152
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对于美育内涵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美的教育,是人指向人的心灵的教育,是人类通向美的境界的阶梯。关于美育的内涵主要有自由教育观、情感教育观和艺术教育观等。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党中央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建设魂之所在。 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核心环节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的大发扬,必然带来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大提高。反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  相似文献   

6.
艰苦奋斗是一种美德──节俭的美德,是一种精神──吃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排挤下,德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件”。学校每每偏重智育,忽视德育,轻视体育和美育;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环节;只重视教书,忽视育人,使艰苦奋斗教育受到冷落。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仅仅停留于一般号召或标语口号的表面层次上,难以使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青少年个体内在的品质。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离开艰苦奋斗,现代化的蓝图只能是幻想。因此,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势在必行。一、艰苦奋斗教育的…  相似文献   

7.
一、民族精神是国家的支撑在十六大报告的第六部分中,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阐述“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不在于有肉体,而在于有精神。没有民族精神就是没有了国格。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会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中学全面发展教育中最薄弱的一项,而美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需要各学科共同努力.山水游记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纵览当今世界,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是人本经济,它以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为前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更新观念,锐意开拓,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创新性教育活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江泽民非常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并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论述,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给全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一、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这是面临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它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其中,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学院一贯的教育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而艺术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其实质符合人文精神教育。人文性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的坚实基础。本文运用人文与艺术教育关系的理论,旨在阐述艺术教育的作用及其对高职学院艺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其教育职能,应该重视和加强美育功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公安院校除了巩固已有的成绩、保持已有的特色外 ,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这正是新时期公安院校素质教育所应思考与讨论的难题 ,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知识教育来完成 ,而必须有意识地教育与营造。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有赖于学校有一种环境和氛围 ,改变某些课程的考评方法 ,增加选修课 ,开设学术讲座 ;其次有赖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服务意识的培养 ,一是依赖学校开门办学 ,服务社会 ;二是依赖职业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体制改革是为了追求效率.效率的提高又不是体制本身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过程,文化观念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和创造性发挥的方向,无疑对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对效率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所以只有把效率逻辑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推进体制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大学德育体系需要纳入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后,市场经济使大学德育丧失了传统的优势地位。改革大学德育体系需要挖掘新思路,吸收新元素,即纳入人文主义的教育、纳入人文精神。为此,必须变革德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为本的新理念,将人文精神纳入大学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总趋势。但在英语素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传统英语教法的改革,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和创造力为宗旨,努力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素质化。  相似文献   

17.
信仰的培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但它溢于人的外表,能外化为人的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信仰教育就是引导青少年关怀终极价值、关怀生命,既关怀个人生命,又关怀人类生命。对青少年进行信仰教育要符合青少年思想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大学由城区向郊区迁移,形成新高教园区.在新园区的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值得探讨,尤其是部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郁闷或焦虑值得深思.文章提出在新高教园区必须高度重视美育,并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新园区稳定、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三个方面发掘新高教园区美育价值,同时从实践角度探寻美育建设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重要资源。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学校应当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场所;学校的职能与教师的责任在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爱因斯坦奇迹正是和谐发展的个性与创造力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政治主体性及其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主体性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掌握和借助公共权力、承栽和传播政治思想文化、创建和铺设政治制度设施、发动和规范政治行为规范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双重转型社会背景下,政治主体性的生长面临着异常艰巨的任务压力,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导向功能弱化产生的权威真空使广大政治主体精神依托无根,为此,作者提出:以重构社会精神秩序为思想底格,以公共权力合理配置为制度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掘传统政治文明的本土资源,大力开展公民政治教育和政治参与训练,从而促进人的政治主体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